枣阳前湾:群山遮不住400年赣派建筑身影,传奇身世令人感慨

位于襄阳东的枣阳市在地理上属丘陵地带,但从市区向东北四十公里就进入了著名的桐柏山系余脉,这里山高林深,峰峦叠嶂,峡谷河道纵横,自然风光十分秀美,枣阳东北端新市镇郑家湾乡就位于这片区域,我们今天的主角——前湾古建筑群就静静地隐藏于这片山水之间,几百年来不为外人所熟。它东与湖北随州市接壤,北与河南桐柏县相望,素有“鸡鸣闻三县”之称,以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闻名省内外,2012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襄阳传统民居中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这个第一批入选中国古村落的老村,从发现到入选再到如今,二十多年过去,在很多地方在没有古村也要人造古村的情况下,将旅游业发展的如火如荼,而这里的人们依然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中默默无闻,与世无争。

600多前,邱氏祖上从江西走来

前湾村因绝大部分住户都姓邱,本地人也称这里为邱家前湾,据邱氏族谱记载,邱氏先祖可追溯到姜太公,其三子驻山东营丘后,族民便以丘为姓,后有一些分支迁移至江西赣南。明洪武年间,其中一支从赣州迁至麻城黄陂一带,明成化年间再次准备迁移至四川,不料在迁移途中,前方襄阳到郧阳一带发生战乱,他们被迫就地安置,其中丘氏一支的三兄弟被安置枣阳前湾周边,从长到幼分别住在前湾及周边的后湾、东湾龙潭、西湾,从此这一带就形成了以丘氏为主的居民区,到清乾隆年间,为避孔子讳,又将丘改为邱,一直延续至今,而算起邱氏祖上从江西迁移至今,时间已经有六百多年了。

在前湾的邱氏祠堂建筑里,我们发现祠堂的一进院内门楣上题有“西江源远”四个大字,问守祠老人,他只知道西江是赣江支流,这块牌匾是从原祠堂位置移过来的。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西江其实是赣江支流贡水的一个支流,位于赣州的瑞金和于道县之间,河道全长仅88公里,如果牌匾真是邱家祖上传下来的,说明这一支邱氏祖先极有可能就生活在赣州东部的西江河一带。

前湾一带邱氏的生活习俗也有很多与枣阳本地不太一样的地方,枣阳北部在饮食上偏向北方中原的面食,偏偏这里是以米饭为主食,房屋朝向与本地也明显不同;枣阳本地民居大都坐北向南,而前湾古建房屋几乎全部面东背西;枣阳民间春节有舞狮风俗,基本属于北狮的写实风格,舞动时重在表现狮子的生活习性,不乏憨态可掬的形象,前湾也有舞狮的习俗,但其风格明显属于南狮风格,起落招式威猛迅捷,我曾在黄陂见过同时代由江西迁入的大余湾古村舞狮表演,也是属于南狮风格,与本地有所不同,可惜前湾的舞狮表演已濒临失传。

群山环绕遮不住赣派建筑的身影

前湾村位于桐柏山余脉的两山之间,西靠大马山,东望羊山,羊山就是本村与随州的界山,村后有公路连接随州,村前小河是枣阳母亲河——沙河的源头,村子地势西高东低,所有的民居建筑都是依地势而建,也就有了坐西望东,迎接紫气东来的朝向。

新建的游客中心广场里一片空寂,游客中心目前最大的功能估计就是村委会办公了,后山修的几个停车场也快杂草丛生,令人感慨。进村的几条路已经从过去的土路新修成了石板路,石材明显是由附近山里的砾沙岩开采而来,这种石材在长期踩踏及雨水侵蚀下,其实是很容易沙化的,与古镇常用的青石条有些迥异的感觉,但总比土路要强很多,至少阴雨天来的游客不会再有泥泞之苦。

沿石板巷道进入村里,两栋原生态的古建民居便呈现在眼前,一栋是现在的邱氏祠堂,一栋是私人民居,猛一看,青砖灰瓦马头墙,很多人一眼就会喊出这不是徽派建筑嘛,其实还真不好说,村里有研究的老人说,他们祖上是赣南迁过来的,这些老房子肯定属于赣派建筑了。

我专门查了一些资料,徽派与赣派建筑在数百年文化大融合过程中相互借鉴与参考,现在还真像一家两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房屋建筑外观确实很相似,两者都有马头墙,院内都有象征“四水归堂”的天井,但徽派是白墙灰瓦,赣派是青砖灰瓦,徽派马头墙内容比较丰富,起翘较远,赣派马头墙则如飞燕展翅,想像究竟更远。

我从村中的几栋建筑中也确实找到了更能体现赣派建筑的几个特点:一是前文提到的,前厅内部上方有代表赣派建筑“门楣文化”的四字匾额,上书“西江源远”,表明家族渊源,也有的题书是展示家风门望、家族品格、先贤事迹之类的;二是所有的房屋都是一层或一层半结构,上半层一般作储物阁,也有人说是绣楼,为家中婚前女子所准备的,但这个说法并无资料证明;三是大部分房屋檐下有通风或瞭望口,也可作为射击孔,这是赣派客家建筑特色之一,主要形成于明末清初,是由当时社会及客家人所处环境决定的,主要用于防匪防盗,但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功能已经消失,只是作为一种风格传承下来。

几栋老房子门前石墩居然还是汉白玉的,上面雕刻着梅兰、狮子和鲤鱼跳龙门等吉祥祝福形象,只是由于岁月的打磨,很多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主人家才记得它最初的样子。很多老宅都是三进院落,是祖上地位和荣耀的象征,据房主介绍,这些老宅明面是三进院,其实后院还有一个面积超大的花园,只是由于受传统规制的限制,不能建成四进院,而这些后花园也在社会变迁中划归他有,如今只剩下土房的残垣断壁。

沿着老村的石板路一路闲逛,可以清晰感受到曾有的建筑布局:古村一圈曾有1700米长的坚固寨墙,高4米、宽1.2米,寨门四座,分别是大东门、小东门、南门和北门,可惜目前仅有大东门保存完好,其他寨门及寨墙均被拆毁,石头被后来住房用于盖房砌院。村内有三条横向主道,每条主道各接五条深而窄的竖巷,竖巷内连接着两边的民居,民居之间也可通过后院的小门再次相连。 与主道深巷纵横并行的还有一排排规范的下暗沟与民居相连,所有暗沟的水道出口都是村头的大池塘,象征着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布局明显就是一座注重防御的古村寨,一旦发生匪盗战事,封闭四门,堵住巷道,整个村子就成了铁板一块,极难攻破,即使偶尔进几个小毛贼也是瓮中之鳖。

古村的建筑历史也是有据可查的,我们在一个深巷内的老房屋脊山墙砖上,赫然发现刻着一行建房的年代——道光二十六年(公历1846年),距今有近180年历史,村里一位老人说,他家的房子比这个更早,随即带着我们来到他家——位于村中间的一个小院,院内有保存非常完好的两栋老房,其中一栋是我在村里唯一见过的二叠式马头墙、双坡屋顶形制老民居。屋内的木梯、撑柱、横梁、隔断以及木檐的连接全部是纯榫卯结构,没有一颗钉子,然而历经数百年,依然坚固如初,我们踏上木梯上到阁楼,没有任何吱呀或者晃动,不得不佩服几百年前建房工匠的精湛技艺。

房主说,根据族谱记载,他家的老房是建于明末的,算下来也有近400年时间了,但几乎没有什么大修,只是因为不懂才将有些地方用石灰刷白,显得不徽不赣。前些年,很多人都搬迁到镇上或者城里,村里显得萧条寂寥很多,有人趁机来买房,出价仅2000,房主显得很伤感,他说自己并不是出不起几十万块钱到城里买房,只是舍不得祖上留下来的这份基业,每天看到它也是一种念想。

人客稀少却蕴藏无限前景

我们在村子里转悠时,很少遇到村里人,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了解以后更让人惊讶,这个村在册户籍人口是1600人,实际常年在家却只200多人,不仅守村人少,连游客也少,大部分是本地人或带外地朋友过来玩,感受古朴风韵,或者拍一些古风照片,缺少人气的原因很复杂,我个人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交通问题:因为这里不是成熟和热门景点,市区的公交只到镇乡,直达郑家湾乡的公交一天只有三班,而且前湾古村离乡里还有几公里的断档,如果不是自驾,外地人是极少能光顾此地的。

二是资源未得到利用,如果从旅游角度来说,目前古村内可供参观的景点也有二十几栋明清建筑、古寨门等,一小时转完,留不住游客。其实前湾村潜在的旅游资源还是不少的,比如周边直线距离十公里就有白竹园寺森林公园、胡家寨户外登山、李楼桃花观赏点、七尖峰森林公园等等;村对面的羊山是看古村全貌最佳观景台,附近山体上的风力、光能发电群本身也是一道风景;村口的河道可以通过建坝蓄水,建成赣派文化的水口景观,在此基础上,河道周边大面积的沙滩还可以设置露营、烧烤、娱乐等项目,村民可根据自家优势创办农家乐、特色美食等项目,想办法留住游客,把现成的资源变成良性循环的旅游消费链条。

三是缺乏相关的宣传,酒好也怕巷子深,其实前湾可供宣传的角度还是很多的,除了古建筑群外,还有悠久的建村历史、舞狮等民俗文化、红色旅游、人文情怀故事、摄影打卡点等等,或者,我们的文旅局长是不是也可以身着古装来前湾闪亮一把,这万一火了呢?

作为全国百强县,没有打造一个属于自己本土气息的文化景区是说不过去的,虽然枣阳号称光武帝乡,但这张名片从目前效果来看,显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后期在继续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考虑两手抓,做好前湾古民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为鄂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又难得一见的真正明清赣派建筑群,前湾本身就是良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果好好加以利用开发,前景不可估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枣阳   西江   襄阳   赣州   建筑   舞狮   祖上   祠堂   民居   群山   身世   村里   感慨   身影   传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