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频发,徐霞客进去都要迷路的“哀牢山”,究竟有什么秘密?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哀牢山”,这一在近现代怪事频出的奇山位于云南境内,其地势本就险峻、复杂,山底与山顶之间的温差大,冷热交替。

这也是哀牢山为何频发遇难事故,难以搜寻遇难者遗体,甚至由事故衍生出诸多怪异怪谈的直接原因。

现代有科考队和驴友进入哀牢山勘测,实际上,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人到哀牢山探险了。

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他的一生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边走边写,写了近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游记中有一卷记录了他在云南游玩的经历,当时他顺着溪流走上山,想找当地人所说的“小落水坑”。

不想哀牢山太过宽阔,他不辞辛苦来到山顶,被山顶的景象惊讶得说不话来。

而等他下山的时候,突遇险情,还差点迷了路。哀牢山究竟险在何处?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吸引古今往来的人们纷纷慕名前往?

保山会友

在去往哀牢山之前,他先在云南的会真楼里写了会儿游记,还和在途中结识的“驴友”崔某一起买了块玉石请工匠解开看看。

如果成色好的话,他就准备拜托工匠加工成玉器,他好带回去送给家人。

第二天,他顺道去拜访闪氏兄弟中的闪知愿,这个闪氏兄弟是保山当地名人闪继迪的长次子。

闪父年轻时在翰林院供职,学识渊博,又不慕名利,为人和善孝顺。兄弟俩耳濡目染,也极擅文学。

徐霞客慕名二人许久,徐本人是个无心仕途的“闲人”,而闪氏兄弟在朝廷上也不愿和阉党同流合污,志气高洁。

因此,徐霞客认为他们一定有聊得来的话题,能做朋友。

结果那天他兴高采烈地去,一来就吃了个闭门羹。闪知愿仍不出来见面,徐霞客从旁人口中得知,可能是因为知愿最近吃坏了肚子,一直腹泻不止。

闪知愿认为现在的身体情况不足以支撑他迎接客人,所以便告知徐霞客,后面在西亭见面。

鉴于此徐霞客只好作罢,但他把自己想送《云菠全集》一事告知给了闪父。得到应允后,他便放心去保山周围游玩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我们说的哀牢山,其实有两处。一处是在云南南部,被哈尼族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凿出了秀美、独特的梯田。

另一处则是古哀牢国的一处山头,徐霞客当日游玩的终点就在这里。

他首先去往的是龙泉门,城门有一个九龙泉,山涧从夹谷中奔流不息地涌下来,在东边很远很远的地方形成了个易罗池,用于灌溉下流平川上的农田。

这个易罗池邈远而宽阔,蓄水量很大,在它的北方还修了个亭子,据说这是参将邓子龙特意修建的。

亭旁栽了一些名叫“飞松”的桐花,花朵微小,不结果实,但十分鲜艳。徐霞客走马观花,沿着山脊一路溜达,还爬到山顶的诸葛营里。去看了看旧的武侯祠。

逛完山顶,他便下山,还抄了条近道回到了会真楼吃饭。

崇祯十二年六月初二,徐霞客又从龙泉门出发,这次他穿过吊桥,沿着溪水一直走,大概走了13里路(此处的“里”为古代的“里”,1里相当于今天的500米),他到达了东山的山麓上。

这个地方与今天的哀牢山位置有一定的偏差,但基本上大差不差,随后徐霞客走到从岔道向东北方走去,经过了一个大官庙。

从这里开始,道路就变得崎岖了许多,他凭着双脚一步步向山上走去。山路特别崎岖陡峭,游记中徐霞客说这段路走得很辛苦。

大约走了2里路,他就到了哀牢寺,这座寺庙背靠大山,面朝西南方向,抬头往上看,山崖十分陡峭,看着像是坚硬的岩石层层堆叠起来。

徐霞客回想起当地人所描述的山体样貌,他心想这里就应该是传说中的哀牢山了。

徐霞客的运气很不错,他是大清早的时候就出发上哀牢山了。恰好那天还出太阳,没有下雨,因此视野特别开阔,没有白雾遮掩。

他要进入哀牢山的原因很简单,一个是他本来就打算在云南这边大多数山体水文都考察一遍,另一个则是当地人所说的“小落水坑”。

据说哀牢山上有一眼清泉,满而不溢,如果有太阳出来则更是美不胜收。

中午时分,徐霞客走了一早上的路有些疲乏了,于是停在哀牢寺里吃了个饭。

时间很快来就要来到正午时分了,徐霞客稍作休息,立马继续出发。

当太阳到达正午最高点时,直直射向地面,倘若真的有“小落水坑”,或许当地人的传说便是真实的。抱着这样的愿望,他继续前进。

沿着石崖往前走,徐霞客发现山路开始向上盘旋,越收越窄,绕了快3里路,徐霞客终于来到了山顶。

山头上的风很大,而且在这里还立着一块巨大的岩石,看起来像一面素色的屏风。

屏下有一汪清泉,泉里有两个泉孔静静躺在石脊上,像两个大麻鞋。徐霞客的这个比喻相当粗犷,但看得出来这两个泉眼很大。

泉眼周围的水围着边上,悬而不溢,水深足足有一尺,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清澈如许。

徐霞客见之,便把这汪泉称为“金井”,也就是当地人说的“小落水坑”。

他观察四周,发现在泉水旁边有人立了碑,上面刻了“玉泉”二字。

徐霞客一看就知道,这个立碑人把山上下的两个泉水名给弄混了。

来山顶之前,他去大官庙里晃了一圈,真正的“玉泉”在山下,正巧也是两个泉眼,而且泉中还盛产比目鱼。

无独有偶,当徐霞客往南走下坡路大概2里远,他看见了“安乐”这一石碑,这是当地人改“哀牢”山名后的别称。

而哀牢山这一山名,其实大有来头。

哀牢山为何叫“哀牢”

徐霞客的游记中曾写到,那时有元江、哀牢两个县,处在云南的腹地,山灵水秀,土壤肥沃,乡道上还有马帮来往,是个宜居又适合旅游的地方。

而哀牢山地处云南东部,正正好卡在,高原和山地中间,还把两条江分隔开来。

关于“哀牢”这一山名,游记中曾记到当地人非常不喜欢“哀牢”这个山名,听起来不吉利,丧家犬意味很浓,所以他们都爱用“安乐”代替“哀牢”一词。

这样听起来就让人精神好多了,字面上看起来也赏心悦目。

而徐霞客本人也并未往下深究,仅停留在了改名这一层,实际上他也犯了一个许多人会犯的错误。

徐霞客是哪族人?他从中原来,是汉族人,而云南等地自古被视为西南夷,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

自然云南这些山的名字也是当地原来的少数民族取的,用汉语来解释不太准确。

据文献记载,哀牢山是古哀牢国的一座山,古哀牢国就是少数民族哀牢部所在聚集的区域。

以现在保有的傣语、彝语等少数民族的语言来分析,“哀”和“牢”的读音所代表的意思都是很美好、吉利的。

有人说,“哀牢”的读音在傣语里是“酒的香气”,在彝语中有“虎”的意思。

那或许有朋友要问了,为什么音译的时候偏偏选“哀牢”两个字,而不选像“安乐”这样看起来吉祥、舒适的字呢?

这就要说到,音译名字的作者是什么身份。显然,那时想要了解少数民族在说什么,距离最近的就是中原汉族了。

而中原汉族向来认为自己是中心,对其他民族的态度较为轻蔑,因此在翻译上也会夹带“私货”。

当然,徐霞客在游记中也客观指出了许多地方府志的错误。毕竟地方府上的官员是从其他地方派来的,在记录上有细微错误也是很正常的。

但哀牢山周边的地方志可是由当地人自己编写的,从春秋到明代,少数民族居住在此地与中央对抗,而在明代这里又有土司把控当地。

因此,按理来说,地方志基本不会出错,但正是哀牢附近长年累月的战争,这里不止一个少数民族。

于是在地名称呼上也有“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的鸡同鸭讲感,故哀牢山才从山名到山体本身都有着莫大的争议。

走过“安乐”石碑,徐霞客准备下山回家了,但就在暮色拢上天际时,徐霞客却在途中迷了路。

下山之险

这个时候徐霞客已经走到了哀牢寺的山对面,经过数十年的旅行,他已经成为了一名老道的登山能手了。

与来时一样,这里的山崖也是由层层岩石堆叠起来的,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实特别像水果蛋糕切开来的夹层。

这种构造在地理学上称为断层,从游记中所记录的次数来看,断层在哀牢山各处十分常见,也因此形成了陡峭的地势。

这种断层的形成原因,在今天的地理学者来看,有的是风吹雨淋侵蚀而成,有的则是岩浆活动形成的。

这也是为什么,徐霞客反复说这哀牢山的崖壁上全是石头堆砌而成的,因为这些石头实际上是岩浆形成的。

紧接着,他继续向下边的峡谷走,大概行了8里路,他绕到了山嘴边上。

那时,他从上边往下看的时候,望见了底下农田的影子。

这个地方相当陡峭,当他双脚站在崖边的时候心里不由得提了一下,一块碎石随着山风驱使滚落下山崖。

这一面的山上常年干燥、缺乏雨水,因此即便有峡谷构造也未存有一滴水,路上没有人家居住,仅有一两户背着山面修建了房屋。

他在心中推断刚刚走过的地方,下面应该就是谷底了,这样一来距离回到城中也就不远了。

然而等他走到终于出现水流的地方时,他绕着山峰走了许久,打了几个转。如果不是这里还有清水的话,他可能真的会被头顶的太阳给烤干。

接近傍晚时,他终于从山峰上下来,抬头回望才发现那里的山峰竟有两座,看起来就像巨大的马鞍。

下了山峰,徐霞客还穿过了一片洼地,山顶至山腰,再到山底,景色各异,足以见得哀牢山的高度。

这个时候太阳已经开始往下落了,天黑之前没有下山,或没有找到可以投宿的人家,是极有可能在山中失温而死的。

顾不得脚上的泥,徐霞客加快了脚步,幸运的是,没走多远他就看见了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天色已晚,想要下山回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他选择投宿。

很快他就找到了一个名叫“沈家庄”的地方,正好位于这个峡谷的谷地。

他刚投宿到村中一名农户家时,突然天色大变,空中下起了大雨。

徐霞客在心中感到十分庆幸,倘若他再晚一点,说不定走在路上脚底一打滑,自己就摔下崖去了。

总的来说,徐霞客这一趟哀牢山之旅算得上是有惊无险,并且他在游记中还记录了相当详实的哀牢山地理样貌。

在他的游记中,像这样的登山之旅数不胜数,还有一次雁荡山之行,那才是无比凶险。

那时他年纪还比较轻,去浙江探险,听说雁荡山上有一片湖,他就想去看看。结果爬上山顶后,只有一个大悬崖,而回路更是崎岖无比,是下下策。

正好下面有一阶石台,他决定冒个险,往下面走。

他和三个随从一起把裹在腿脚上的布解下来,做成吊绳下去,结果又发现那里根本没有路。

他只好抓着布绳上去,过程中绳子突然断了,还是随从拉住他,重新续上绳子才得了救。

现代登山等危险无比,更不用是古代的人们了,遇上险情,那就是九死一生。

徐霞客一生游遍祖国山河,在地理方面有较深造诣,对祖国山川河流做了深入细致地考察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

他不仅写有诸多旅行笔记,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地理资料。这些资料的积累对我国地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地理学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保山   龙泉   安乐   云南   陡峭   当地人   少数民族   山顶   游记   事故   秘密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