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文繁荣

两会走笔

今年两会,科技自立自强是个热点。基础研究、交叉学科、重大原始创新,乃至关于科技方面的机构改革,都剑指科技自立自强。

在采访多位科研工作者的代表、委员时,记者发现,他们不谋而合地表达出相同的观点,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文的繁荣,硬实力需要软实力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认为,基础研究的突破不单单是理工科的事,还要有文史哲等新文科的繁荣。

“大学是需要精神的。”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说,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是精、气、神的凝聚,即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家国情怀。

精、气、神的源头在哪里?答案是教育。

教育是培养家国情怀的沃土,是创新精神的孵化器。种子、希望、未来,都蕴藏在课堂上;理想、创新、担当,都寄托在学校里。

正如任正非所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

新时代,教育承担的不仅是知识传输,还应当是爱,是真,是善,是情,是美。

这些年来,美育、劳动、家风等都成为党中央关心的领域。这里面渗透着一种高屋建瓴的眼光。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不是应该尝试做点新的事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建议,学校教育应该走出校门,让社会的美、自然的美、人民豪迈的美、江山壮丽的美,艺术博物馆、美术馆里那些艺术的美、历史的美,成为学校的“大美”教育资源。

“拓展美育资源,可以让青少年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吴为山说。

只有人民自信自强,科技才能自立自强。我想,教育的作用也正在于此。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10日第1版

作者:禹跃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天津大学   党中央   繁荣   美育   政协委员   自立   自强   两会   人文   自信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