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国虽弱,但护照上的“27个字”却相当硬气

在交通方式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出国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无论是我们去到其他国家还是外国人到我们国家来都要用到一个东西,那就是护照。

很多人说护照最早是由民国时期外国传到中国的通关方式,其实不是的。我国最早的首发护照从清朝就有了。

而在清朝之前我们用的不是护照,就不出国了吗?肯定不是。在唐朝 宋朝 明朝我们都和国外有贸易往来,那么在古代出国用的是什么证件呢。

从《大唐西域记》和《后唐书》中可以得知在古代也有差不多的出国凭证,那时用的是和护照功能相同的《通关文牒》。

这是一本写着来路去处的手册,在经过各个国家的关卡时。需要守关卡的官员盖上通行的印章,方能通过。同时拥有了这个册子,也能证明自己是合法出国的。

但根据历史记载,唐僧在出国时并没有获得官方颁发的通关文牒,而是凭着意志力绕过关口一走到西域的。

但在《西游记》这本书里却重现了唐朝时期通关文牒的内容: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整体意思就是说:这是我国官方许可出行的人,你们不能为难他。还需要帮助他渡关。最后落款是收到文牒的时间。

小说的内容虽然跟真实情况有出入,但当时的通关文牒展示的内容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通关文牒可以说是早期护照的雏形。而在封建社会,由于信息技术不发达像这样的证件有很多,包括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去办事,都要出示像“路信”这样的文件才能吃饭或住店。

上面的内容大致为:这个人的身份 官职 ,到什么地方办什么事情。有点像身份证和授权书的结合。而在古代如果没有“路信”这样的凭证,很容易被官府拘留。几乎办不了任何事。

那么为什么近代不用通关文牒,却开始用护照了呢?

这还要从清朝末期国弱民穷的时候说起。那个时候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甲午海战等大小战役接连爆发。我国在列强的打压下,签订了《马关条约》等各种不平等的条约。

而那个为了时候救国图存想尽了各种办法,就包括利用赔款白银为条件送留学生出学习先进技术这一项。在当时出国是非常难的,而且由于国家没有话语权。

我们的留学生到了国外是肯定会受到歧视和欺负的,在清朝的护照上有这么一句话"持护照过境时,请立即查验放行,按照约定给予保护,不要为难阻挠。”这句话大概意思就是:这是来留学的麻烦马上放行不要为难。

就是这句话,让当时出国学习先进技术的留学生虽然日子难过却少有性命之忧。可以学成回国改变国内当时的软弱穷困的现状。

到了民国时期,我们由于当时的政府接受了美国在军事和金钱上的援助,虽然当时的境况下出国比较难,但是还是主要一些人去到国外为了国内的抗战物资活动。

当时的护照上的话也没有那么硬气“外交部为发给外交护照事,应请我国及友邦地方文武官员照料,遇事襄助,虽然语气上很客气,但依旧保证了出国办事的畅通

护照从古代衍生至今。虽然经历千年。但其实本质是不变的。就是说明这个人的来处,这个人的去处。顺便请所到之处的管理人员给与相关照拂。

但通过护照的演变我们却能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国家强盛的情况下。持有护照着护照的所到之处,不用强调都能得到当地人员的照顾,但是如果国家贫弱的话,就算护照上的内容再硬气,到了别的国家还是会被瞧不起和为难。

而现在我们的护照上写的内容与过去的内容并无太大差别。但现在针对中国护照实行免签的国家多达100多个,中国人在海外的自由度也比国家贫弱的时候好很多。

但是出国游在外尊重他国的风俗和法律还是非常必要的。毕竟是出去欣赏美景,没必要给自己带来麻烦。春暖花开你们打算去那个国家旅游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硬气   护照   清朝   西域   贫弱   所到之处   中国   时期   古代   我国   国家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