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深圳芯片贸易商被美国制裁

美国芯片禁令大锤从设备、设计、应用等领域来到了芯片贸易,这几年的操作愈加严格。近日,一家芯片外贸公司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美国BIS新增实体清单中。


深圳市xx电子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下图序号)。官网显示,该公司供应Toshiba、NXP、STMicroelectronics、Lattice、Microchip等欧美与日韩知名品牌芯片,有稳固的供货渠道。


注: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以英文名为准


BIS表示,这些实体和个人“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向上述实体清单上的实体出口、再出口或转让(国内)《出口管理条例》(EAR)项下管制的物项均需取得BIS的许可,不适用许可例外;许可申请审查将依照该实体中注明的审查政策及美国EAR其他相关条款规定。


这意味着,如果有芯片贸易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没有美国政府的授权,就无法取得美国产品和技术,而一旦被列入实体清单,再次违反美国EAR规定可能面临行政和/或刑事责任。从去年延续了一年的芯片现货行情仍是死气沉沉,特别是内贸生意,现在需求较稳定的芯片外贸也要变得难做起来了吗?


阅读本文,你将了解:


1、EAR是什么

2、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影响

3、芯片禁令下,贸易公司该怎么办



01

EAR是什么?



我们总能听见“又有xx家企业,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的说法,实体清单到底是个什么清单?


实体清单,通常就是指代美国为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而设立的出口管制条例(EAR)


美国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BIS)根据美国《出口管制条例》(EAR),通过实体清单和其他出口管制清单,管控向特定最终用户出口受EAR管制的物项(后简称“EAR管制物项”)。其中,实体清单(Entity List)是目前最为频繁使用的管制清单。实体清单由外国实体组成,包括企业、研究机构、政府、民间组织、个人等。


简单来说,实体清单就是一份美国的“黑名单”。一旦上了这个名单,受制裁企业将被剥夺在美国的贸易机会,造成以下影响:


1、施加许可证要求


向清单中实体出口、再出口或(国内)转让EAR管制物项需根据实体清单中的具体要求申请许可证(无论被列入清单中实体是交易中的买方、中间收货人、最终收货人或最终用户)


2、其他实体不得协助从事EAR违规交易


除非获得许可证,除了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实体不能采购EAR管制物项,其他实体也不得通过任何形式向被列入清单的实体提供EAR管制物项,或为被列管实体提供获取EAR管制物项的相关服务,否则也可能违反EAR的规定。


而上面提到的这个许可证,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前不久在听证会上指出,2022财年,对华出口许可证申请过程中,约有69.9%获批,剩下申请被拒绝或退回。此外,他还指出许可证申请的平均处理时间约为77天,明显长于总体水平。通过率不高,时间还长,急死你又耗死你。


实体清单在近两年尤为受关注,但事实上它由来已久。1997年2月,美国商务部首次发布实体清单。2016年时,中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并采取限制出口措施,第一次引发了国内群众对该条例的关注。而让实体清单真正成为关注焦点的,是2019年5月16日,华为被美国列入贸易管制黑名单,禁止华为以及附属的70家公司与美国企业进行业务往来。


实体清单最初只包含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传递这些武器的实体,后来范围扩大到被美国国务院制裁的活动以及违反美国国家安全和/或外交政策利益的活动,现在已经成为了美国遏制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必杀技”


2022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宣布了一项暂行最终规则《暂行规则》,增加了大量对向中国出口先进半导体和芯片制造设备的新限制


除了设备和技术面临更多的购买限制,还对“美国人”在中国芯片产业的活动进行了限制。一些企业开始与“美国人”撇清“关系”,而相关的美国籍人士也不得不面对身份和工作之间的两难选择


截止目前,这份清单上共有639家中国实体



02

有什么影响?



EAR管辖的行为范围很广,不仅管辖直接出口行为,例如从美国出口到中国;也管辖再出口(re-export)行为,指从美国出口到中国后再次出口到日本的行为。


同样在第三国境内的国内转让(in-country transfer)行为也管,是指已经从美国出口到国内的产品由中国的A公司卖给了B公司的转让行为。因为该行为发生在第三国国内,因此称之为国内转让。对中国企业而言,EAR对于“国内转让”行为的管辖更常见,影响范围也更大


被列入实体清单这一行为不会导致违规主体或其高级管理人员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但需要注意,后续任何违反美国《出口管理条例》(EAR)的行动,例如:在未取得BIS许可证的情况下,采购受EAR管制的物项等,将导致违规主体和/或其高管承担违反EAR的法律责任。违反美国EAR规定可能会面临行政和/或刑事责任


行政责任是严格责任,只要违反EAR出口管制规定,即可能受到惩罚,不需要证实相关主体有违法意图或认知。行政处罚包括最高30万美元(根据通货膨胀调整)或违法获益/造成损失的金额两倍的罚款(取其较高者),且违规主体自身也可能会被禁止出口权限;


刑事责任是过错责任,需要证实违反出口管制规定的主体有犯罪意图或认知。刑事处罚包括最高100万美元的罚金,且犯罪的自然人或负责的高管可能会面临最长20年的监禁。


2008年的时候,中国最大的电子元器件独立分销商之一xx电子的董事长,就曾被美国FBI以“违反出口管制”等罪名拘捕,最终被判处97个月徒刑。



03

我们该怎么办?



在一纸芯片禁令下,完全不做外贸不行,但常在河边走也容易湿了鞋。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已经在心里对自身供应链受影响程度作了一个初步排查。


具体而言,针对涉及出口管制条例的交易,仔细排查产品及其零部件受EAR管辖的情况,对客户及交易相关方进行背景筛查,在交易前,签署相关合规函,承诺交易没有违反EAR的风险。而对于已经确认存在规避或违法行为的应当终止交易。


如何判断手上的芯片型号有没有受到管控呢?


可在香港工业贸易署网(https://www.stc.tid.gov.hk/cindex.html )查询被管控的芯片型号或参考该网站推荐的解决方案。香港工业贸易署负责战略物品的进出口发出许可证,网站给出了管制范围、是否需要许可证、查询产品是否受管制等解决方案可参考。



来源:香港工贸署网站


此外,进一步熟悉EAR规则,可以到美国工业和安全局网站(https://www-bis-doc-gov.translate.goog/index.php/regulations/export-administration-regulations-ear?_x_tr_sl=auto&_x_tr_tl=zh-CN&_x_tr_hl=zh-CN)阅览,BIS创建了各类非官方电子 EAR 文件,并维持更新。



判定产品是否受到管制的方法如下:


图为出口许可流程


1.首先要判断它是否受EAR管制;

2.对于所有受EAR管制的产品进行二次分类,即判断是否在CCL(《商业管制清单》)上拥有相应的ECCN号码;

3.对于有ECCN号码,要先查询其在CCL许可证要求下的控制理由分类,及对应国家限制要求;

4.如果上述流程都没有通过,则必须向美国工业安全局(BIS)申请出口许可证。


如今芯片贸易行情不景气,大厂们满手库存,到了芯片分销也不好过,内贸需求变弱,反观外贸需求还相对稳健,但中美贸易摩擦又是一个不稳定的影响,可能让本来就差的生意变得雪上加霜。冷静看待贸易商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同时,也要积极做好预案,把可能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希望今年大家都能在自己的业务中找到可靠的抓手。


资料来源:君合法评、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中国出口管制信息网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美国   政和   芯片   商务部   安全局   贸易商   深圳   管制   实体   清单   许可证   国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