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一个曾与龙王结缘的部落

龙江,一个曾与龙王结缘的部落

文/石秀昌

驱车由从江县城出发,穿过“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再前行大约7公里,右侧山垭口竖立一座红色的门牌,上书“天下烧鱼第一村—龙江”,这便是龙江村的路口了。跨过山梁往右拐,龙江村豁然铺展在谷底:四周青山环抱,平缓的凹地被一条小河蜿蜒切割,村庄分布在两岸的缓坡,但见小径阡陌,田园交错,闪亮的是水田,乌黑的是木楼顶上的青瓦,鼓楼高耸,点缀其间,堪称一幅完美的画卷。


龙江村侗语称为“弄歹”,是丙妹镇雍里片区唯一的侗族村寨。全村国土面积24.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41亩,山林面积20227亩。辖 4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16户1864人。该村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以侗族为主,汉壮苗等多民族聚居。 2019年被国家住建部列入“传统村落”名录。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部落的迁徙跋涉,都是一段饱经沧桑而又生生不息的剧幕。龙江侗寨大约形成于元末明初,因为战乱或者饥荒,吴、石、杨、李等几个姓氏的族人先后从不同的地方迁徙而来,聚集到这方山地,劈山伐木,修建田舍,逐渐形成一个庇护数百人的寨子。吴氏后人已经不太清楚祖上的迁徙之路,只知道吴氏先祖从江西一路颠沛流离,经广西沿都柳江北上,最初在都柳江岸的小融居住,之后迁到“弄歹”定居。石氏后人比较清楚先祖的迁徙脉络,知道石家人在黎平潭溪向四周分散,广西的三江、融水、融安,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还有湖南靖州、通道等地,都有石氏族人散居。这里的石家人是与吴氏族人同时入住“弄歹”(龙江的侗语地名)的。由于较早定居,吴氏和石氏人口占居高位,成为村里两个庞大的家族。

从“弄歹”的侗话口音来分析,与从江县境内的所有侗寨都有差异,倒是与榕江车江的三宝侗寨语音相似,据此可以推断,吴氏和石氏族人应该是三宝侗寨的一个分支,或许是在迁徙过程中,有一部分人到了小融就歇脚不走了,或许是一起到了榕江三宝居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又沿江而下来到小融。

古老年代,大自然不被人为破坏,群山莽莽,草木荫蔽,野兽出没,要想得到一处安身之所,少不了天机和福缘。龙江的先民就是有这样的福缘。传说暂居于小融的吴氏先祖,家里喂养两只大白鹅,一公一母,两只大白鹅每天早出晚归,母鹅几乎每天都生出两个鹅蛋,引起了家人的关注,通过观察发现,每天晚上回来的鹅,身上的羽毛都沾满了附近田间没有的绿色浮漂。某天早上放鹅出门以后,吴公悄悄跟随其后,只见两只白大鹅沿着小径行迹匆匆,翻过一道山梁,进入一个山冲,然后张开翅膀欢天喜地的飞进一个一亩见方的池塘。这水塘有源源不断的溪水流进来,水塘里长满绿色的植物,这绿色植物便是大白鹅的美食。

发现了这个“秘密”,吴公回告家人,并建议举家搬到那里去居住,这一提议,得到家人的一致赞同,就连邻居石氏兄弟也愿意一同迁往。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弄歹”。侗语的“弄”,就是树木茂密的山冲;侗语的“歹”,有命中注定拥有之意。

还真是命中注定必须拥有的宝地,“弄歹”开寨以后,先民勤劳,加上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没过多久,这里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弄歹”原本没有通往外界的大路,名声外传以后,旅人纷至沓来。一是想一睹“弄歹”的芳容,二是因为当时弄歹比较富裕,路途疲惫可以乞讨一口饭吃。至此,从广西要往榕江方向走,就选择逆水而上过岜沙经弄歹往八吉一路走去,想从榕江往广西南下亦如此,过八吉经弄歹往岜沙一路下行,就这样形成了一条南来北往的古道。

年长月久,不断引来其他族人的聚拢,乃至一些靠手艺游走他乡谋生的人或者路过的货郎,来到弄歹,都舍不得离开,便在这里购买田舍,娶妻生子。弄歹,就这样成了一个容纳32个姓氏聚居的寨子。

说弄歹是一方福地可真不假,侗族反抗暴政和外敌侵入的民族英雄吴勉,也曾在弄歹秣马厉兵,留下了印迹。

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明朝出于稳定贵州,继而征服云南的大一统战略需要,于是从靖州往西向贵州“苗疆侗土”实行武力移民推进政策,黎平等侗族地区于是成为首当其冲的前线阵地。由于执行镇抚任务的明军为获得土地供军士屯垦,采取了赶蛮夺业的武力征服方式,肆意圈占田地、杀戮驱赶当地少数民族,于是洪武十一年六月(1378.6)因无法忍受明廷的武力征服与压迫,吴勉率领当地侗、苗等少数民族,发动武装起义。

义军由上黄出发,先后攻下五开洞附近的明军各处营寨,然后占领黎平,并直捣湖南靖州、零溪等地,击败靖州守兵,且杀死靖州卫指挥使过兴父子。过兴被杀死后,明廷既命辰州卫指挥杨仲名前往镇压。同年十一月(1378.11),由于义军轻敌大意,在通道境内被明军击败。吴勉遂率领义军残部退往黎平、从江一带的丛林中休整,继续与明军对抗。

洪武十八年四月(1385.6),思州(今岑巩县)侗族诸部再次起义,吴勉于是再次举起反明大旗,号“铲平王”,并将义军队伍发展到20万之众,席卷“八洞”,势如破竹,兵峰直指怀化,一度占领今湘、黔、桂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明太祖闻后极为恼火,立即命令楚王朱桢挂帅,以信国公汤和为征虏将军,江夏侯周德兴为副将,发兵30万大军直指黎平。

汤和占领靖州后,派人前往黎平招降吴勉,但被吴勉严词拒绝。招降失败后,明军以靖州为基地,步步为营,向黎平推进,在诸洞派兵分屯立栅,降服土司,并移民与土著杂耕,从内部逐渐瓦解义军。吴勉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带领余部回到上黄继续作战。洪武十八年十月(1385.10),明军进攻上黄义军总部,由于内奸出卖,上黄一战义军全军覆没,明军以罢战休兵赦免余部为诱,擒吴勉及其子吴禄,械送京师(南京)处死,英勇就义。

弄歹老人所说的,遗留在寨头的一块白石餐桌,石头上的马蹄印,以及寨脚的石头灶台,就是当年吴勉率兵休整的生活痕迹,与史料记载有契合之处,也给弄歹增添了一件神秘的外衣。

弄歹之所以改名为“龙江”,有汉文化侵入和行政命令的因素,更有不为人知的神话和传说。 全国解放以后,各地行政建制村庄都要规范命名,汉族干部从“弄歹”谐音来考虑,给出“龙泰”的命名,接着又有人说这个名称不够好,由于弄歹有一条小溪绕村而过,就提议改名为“龙江”。

说来也巧,龙江还真的与“龙”有着神话般的联系。采访中从老人们的口述中得知,弄歹寨脚有一丘大田,中间有一个两米见方的豁口,传说很久以前,弄歹的一头白角水牛落入这个豁口,大约一个月以后,那对白色牛角在广西石碑一带水面浮出。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豁口还是泥浆填满的,几个青年人用一根碗口粗十多米长的杉木插进去,结果砰地一声从地下喷出一股十多米高的水柱,像一条龙,吓得大伙没命地逃跑。

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神话故事。很久以前,弄歹有两个巫师,善于驱鬼算卦,周围四里八乡都请两人去做法事,有一天他们从九侗地区返回,在大融附近的一口水井边休息,看到井水异常,两人仔细琢磨,其中一个人说,底下的龙公不舒服了,肯定正在头疼。这话被井中的两个花鱼(也叫苗婆鱼)听到了,立即潜入龙宫报告龙王,龙王听着很是震惊,居然还有这么神的人吗?连我头疼他们都知道?于是派七星鱼游到井口看看他们是否还在,七星鱼看见两个人还,立即回去禀报,这时候龙王说,你们去请他们下来吧。七星鱼和两个花鱼互相推诿,最后还是龙王说让花鱼化作两个漂亮的姑娘,去迎请二位高人。

两个巫师看到两个漂亮的姑娘,听了她们的来意,惊诧道:我们是普通的人怎么能下到深水底下的龙宫?两女说没关系,只要抓住我们的裙摆跟着我们下去就行了。一行人来到龙宫,龙王已经变成一个慈祥的老人,龙王说,你们能够知道我头疼,也一定能够给我医治吧?两巫师说没问题。龙王又说,那我只能变回原形,你们才能够看得出病灶在哪里,可是我变回原形你们害怕吗?巫师说我们不怕。

于是龙王变回原形,两巫师从龙王的腮帮里揪出了一条比巴掌还大的蚂蝗,龙王的病就这样好了。龙王为了答谢二人,愿收他们为义子,留在龙宫享受荣华富贵,龙宫里的珠宝和美女随他们挑选,可是两个巫师不肯接受,龙王问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两人说,我们不要龙王的财宝,也不想留在龙宫,只要龙王保佑我们弄歹人,今后过十二条大江十二条大河,永远平安无事。龙王赞赏他们不贪钱财美色的人品,点头应允,再派两个姑娘把他们送到井口,返回凡间。

神话传说,神秘莫测,没有可供考证的细节。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古往今来,弄歹人无论是过大江亦或渡小河,都不曾发生沉船溺水的事故。

龙江的建筑物和民族服饰,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龙江村的建筑物,整体沿着地势呈阶梯状布局。建筑大多为1-2层,户型格局、庭院布局、外立面风貌、建筑构件等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建筑风貌上,大多数建筑呈现出侗家特有的吊脚楼,受汉族影响,民居建筑含有大量汉元素,人们居住的房子以半楼居式麻栏为主,即建筑基础和围护材料以木头为主,大多建在缓坡地带,其中大门居中而内凹”,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庸”与“收敛”的处世思想。

村民住宅因多次火灾,远古的木楼已经不复存在,如今的民居大多是在80年代以后所建。距今较久远建筑为木结构两层建筑,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全家休息或从事手工劳动之场所;后半部为内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既是“祖宗”安坐之位,也是全家取暖、烧饭的地方。火塘两侧或第三层楼上是卧室。在建筑构造上,采用传统营造方法,在屋顶,栏杆、门窗等构造方面均具较强的实用性,颇具地方特色。近年新建建筑,尤其是脱贫攻坚以后有了极大的改变,底层多为砖石结构,上层为木质结构,内部布局也与老式建筑有所不同。

龙江的鼓楼,每一个自然寨都有一座,建筑年代各有不同。

大寨的鼓楼始建年代不详,1962年建成地楼,1997年又建成九层密檐鼓楼。2000年因失火酿成火灾,鼓楼和寨子一起被火灾烧毁。2004年重建。鼓楼坐东朝西,龙江大寨鼓楼平面呈正六边形,16柱落地,其中主承柱4根,檐柱18根。立面为十七层密檐,双楼冠。各层封檐板和翼角均有彩绘彩塑。设两大门进出。底层下部用木板满装,上部用钢筋焊成栏杆。楼内有对联3 幅,大门对联2幅,其中一幅字迹已不清。该鼓楼建筑造型优美,楼身高大,是从江县现存鼓楼中较高的一座。

平寨鼓楼重建于1968年。鼓楼坐北朝南,鼓楼平面呈正四边形,16柱落地,其中主承柱4根,檐柱12根。立面为五层密檐,单楼冠,人字顶,覆盖小青瓦。设一出入门。重建后,八十年代维修一次,维修时将杉树皮换成瓦。该鼓楼造型古朴简单,楼身多一份质朴与雄浑,使造型美观的楼体增添了坚实感和凝重感。

龙江侗族服饰与其他侗族村寨没有多大区别。大都是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

男子的服饰简朴、大方。他们在头上用青布包头;上身穿着立领的对襟上衣,衣襟等处有绣饰;下身穿直筒长裤,穿草鞋或直接打赤脚。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

龙江人不仅勤劳善良,而且特别能歌善唱。龙江的侗族大歌,唱腔音调方面比较僵硬,不及小黄和岜趴那样柔美动听,但是,从歌的种类来评判,龙江的侗族大歌更加齐全,更加丰富。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古时候一个叫四耶的侗族歌师,挑着侗歌唱本走村串寨,四处兜售传歌,某一天来到弄歹,扁担突然断裂,唱本散落一地,四耶觉得这也许就是天意,便将这些唱本留在这里,龙江就这样成为远近闻名的“歌窝”。也许,这一段传说有点牵强,不足以印证。但是,2016年,从江县民族文化研究所特意选择在龙江村,举办了一场侗族大歌研讨会,期间县域内所有的侗寨,临县也有歌队前来参加。这样的安排,似乎也能够说明龙江在侗歌演唱方面具有突出地位。

龙江人侗歌唱得好,也有很好的歌师。有一段鲜活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在龙江的“今母董”(地名)有一口井(侗语叫做门),是为纪念一位美女歌手而命名的,叫做“门花端“。

从前,弄歹侗寨的吴家生了一个女孩,取名叫花端。花端自幼聪明,心灵手巧,长到十八岁,挑花织布种稻打谷家里家外样样在行。她还有一副好噪子,会唱很多歌,一开噪子就如天上的云雀一般,因而成为歌队的领唱,寨上姑娘罗汉们都尊敬她,喜欢她。多少罗汉向她求爱,可她觉得这些罗汉都没有合她意的。寨上表兄家有钱有势,又有娘亲舅大的古训影响,父母逼她与表哥订了婚,花端伤心不已,又无可奈何。

榕江三宝侗寨有个叫杨金海的人,婚后无子,到处求神拜佛,修桥补路,多行善事,五十多岁才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杨元巨。元巨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元巨小时候很黏外公,经常在外公家玩,外公是十里八乡著名的歌师,见元巨聪明好学,就把自身特长都教与他。元巨一学就会,配上他那一副好噪子,到了二十来岁,已是当地的著名歌师。为了传播侗歌,元巨每年都要外出传歌,走遍了古州一带,他唱到哪里都受欢迎,很多侗姑都喜欢他,可元巨就是对娶妻成家不感兴趣。看着他已年过二十,父母很着急,硬逼着他迎娶表妹,他就是不从,一气之下,外出传歌去了。

元巨往下游走,打算到都柳江两岸的侗寨里走走,然后再往广西去。一天,他从大融侗寨翻坡来到弄歹侗寨,在山脚下发现一口清悠悠的井,他双手掬了几捧泉水解渴,不由感叹,水真甜啊!此时已是黄昏,他觉得累了,便在井边的石板上坐下,靠在田坎上闭目养神,不久竟然睡着了,还做了一个甜甜的梦。梦中,天际间突然传来一阵行云流水的歌声,如山间流泉,似云雀冲天,像蝉鸣林间,元巨从小到大,也走了几十个侗寨,听过几千人的歌声,可从来没听过这么动听的歌声。

原来,这不是梦。元巨入睡时,弄歹侗寨的花端姑娘刚好前来挑水,她发现一个英俊的青年靠在井边睡着了,口袋里还装了牛腿琴,断定他会唱歌。于是,花端轻轻放下水桶到井边的园里去摘菜,边摘边唱,边唱边摘,歌声传到元巨耳中。

元巨在歌声中醒来,抬眼一望,只见一个漂亮的姑娘在不远的菜园里摘菜、唱歌。终于唱得元巨沉不住气了,连忙起身,将牛腿琴校了音,随琴声唱了起来:

刺蓬画眉叫满坡/我的苦情难诉说/日头西沉百鸟归/腊汉无处来落脚/井边姑娘不相识/琴声愿得人唱合/听你歌声如泉水/流进胸间暖心窝。

好清爽明亮的歌声哟!花端不禁由心赞叹。听到歌声,前来挑水的大姑娘小媳妇腊乜公萨们都不走了,纷纷停下挤满了井边。元巨一曲歌罢,大家拍手叫好。紧接着菜园里传来花端大胆的回应:

画眉傍晚叫声声/远客莫在井边停/雁鹅展翅飞天下/穷寨也可暂安身/哥哥人好谁不识/琵琶一曲勾心魂/哥若有意今晚会/欢聚为哥洗苦情。

这一唱一和,引来众人围观。在挑水听歌的人中有一个名叫公鸾的中年人,他是弄歹侗寨的歌师,十分欣赏元巨的歌声,便盛情邀请元巨到他家里去做客,晚上又请他到鼓楼唱歌。

听说寨里来了一个外乡歌手,人们纷纷来到鼓楼,里三层外三层挤得个满满当当。

连唱两晚,始终没见井边摘菜唱歌的姑娘,元巨心里很焦急。第三晚,元巨借故太累不能唱了,想休息一晚。元巨躺在公鸾家床上,心乱如麻,心里只想着摘菜唱歌的姑娘。公鸾的小崽帮元巨刮了痧,硬拉他进寨找姑娘对歌去。他俩接连走了几个月堂,最后终于来到花端姑娘家。

花端开门,见是元巨,甚是欢喜,原来这两晚花端姑娘也是来鼓楼听歌的,只是她不想往里面挤而是远远地躲在外层,默默地听,暗暗地学,惊叹于元巨的歌喉,自己出生这么久,也从来没听过这么好听的歌,心中暗暗喜欢,想到这么好的人也是别人的,自己早已被父母许配给了长得肥头大耳野蛮成性的表哥,心中只有悲伤,便早早地回家了。想不到,自己心仪的人竟然来到了自己家中,真是喜不自胜。当下,花端热情召呼二人入堂,大家都围着火炉唱歌。他们从天文地理唱到花虫鸟兽,从农耕五谷唱到山河湖海,越唱越合心,越唱越佩服,从相互较劲唱到惺惺相惜,唱到难分难舍,唱到如痴如醉。

歌为媒,情牵线。当他们互相谈到对侗歌的热爱和父母逼婚的共同遭遇时,两颗心顿时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两个苦命而对唱歌无限执着的人再也不想分开了。

以后的十多天里,元巨再也没想过要去另外的侗寨唱歌了,每晚不是在鼓楼里对大歌,便是在月堂里与姑娘小伙们唱情歌,元巨将自己所学倾情奉献,与弄歹侗寨的歌师们唱得棋逢对手,与小伙姑娘们唱得情投意合,更加增进了元巨与花端姑娘的相互了解。

一个月后的一个晚上,花端与元巨相约到小溪边单独会面。元巨说:“我出来太久了,我是真的舍不得离开你,希望与你结为夫妻,我要回家去告诉爹妈,准备礼物,到明年八月十五,我一定来接你。”花端说:“我父母逼我嫁表哥。表哥家有钱有势,我怕难违抗命,你可一定要准时到来。”

趁天未亮,元巨悄悄离开了弄歹侗寨,花端坚持要送他翻坡,在坳上两人抱头大哭。没想到这一幕被尾随监视他们的表哥看见了,等花端回到山脚,表哥不问青红皂白地把花端毒打一顿,打得花端姑娘遍体鳞伤。

一晃,第二年八月十五马上就要到了。花端心里越来越不安,花端就和母亲商量如何摆脱表哥那个恶魔。母亲十分同情姑娘的遭遇,便想法支走花端的父亲,让他去远在岜沙寨脚的田里收糯禾。

八月十四日那天早上,花端母亲突然大声悲哭起来,说自己的姑娘被表哥毒打之后,医治了半年,哪知今天早上竟然死了。邻居们纷纷前来问候,表示对花端的怜惜,对表哥的痛恨!母亲哭着说,这可怜的姑娘命苦,这么年轻便被人打死了,没有棺材,只有将自己的棺材送给姑娘了。因为死得年轻,又没有出嫁,按照当地习俗,必须当天上山,不能停在家中过夜。亲友们挖好了墓穴,将棺材悬放墓穴边,择日再葬。

等花端的父亲赶来,听说女儿被亲表哥打伤致死,追悔莫及,连续扇了自己好几个耳光。听说花端己死,而且已入殓,表哥也不再纠缠。

八月十五这天午后,元巨如约来到弄歹,听说花端已死,如晴天霹雳,连滚带爬来到棺材边,用头连连撞击棺材,哭得死去活来。夜幕降临,元巨哭累了,便靠着棺材休息,再为花端焚纸烧香,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哭声。这时,站在旁边的母亲看到元巨真心实意,就叫他打开棺盖,拉出了花端。

恍惚死后重生,再度相逢,两人惊喜交加。原来,这一切都是母亲的智慧,预先在棺材底烧穿了一个牛眼粗的洞,靠着这气孔,花端安然度过了一天一夜,终于等来了如意郎君。元巨花端连夜启程,从此远走他乡。

寨中人以为,花端的死,使弄歹失去了一位好歌师。因为花端与元巨相识相爱,姻缘都在那口水井,于是就将那口水井命名为“门花端”。

龙江本是一个侗寨,寨子里居住的却有多种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包容和尊重,因而这里的节日也彰显了这一特色。据说,最早居住在弄歹附近的是苗民,侗家人入住弄歹以后,苗民就陆陆续续迁走了,只有滚姓一家人留下来,后来融入了弄歹侗寨。弄歹的侗家人始终觉得,是因为他们的入住,打扰了苗民的生活,对于苗民的迁走心里怀着愧疚,因而也十分珍惜留下来的苗族同胞,便跟着他们一起过苗年。龙江是侗族地区唯一过苗年的侗寨。

苗年是农历十一月的最后几天,从十一月二十七到十二月初结束。龙江过苗年,必须是滚氏族人牵头,过节时,滚氏族人击鼓后,各家各户才能鸣放鞭炮;进芦笙塘吹芦笙,必须由滚家人吹着小芦笙领头,这个规矩一直沿袭至今。每逢苗年,寨子里杀猪宰牛,跳芦笙舞,吹芦笙比赛,客人熙来攘往,比过大年还要热闹。

除了苗年,在龙江最隆重的节庆还有吃新节、染布节和春节。

“六月六”( 即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一个节点,当天要包粽子。真正的吃新节要从六月六的第二天开始按照十二地支来推算,辰、巳两日就是吃新节;推算到亥日,就过染布节。

吃新节有特定的规矩,第一天吃鱼,第二天才能吃肉。前一天,由妇女们到河边将炊具洗净。席上的菜肴以鱼为主,筷子全是以山上刚砍来的实心竹所制,并以未出穗禾苞或用笋壳叶包成的糯米饭表示新米饭祭祖先。这一天房门一律敞开,以让祖先英灵同来吃新,凌晨天未亮时,走廊上香烛灯火通明,全家晨宴祭祖。

在吃饭之前,全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由家长举行“斗煞苟妹”仪式,即在火炉边烧香化纸,念祭祖词,大意是:“尊敬的祖先,今天是吉日,我们家过吃新节,已备有美酒佳肴,请你们先来尝,望保佑我们老少安康,人丁兴旺,富贵发财。“斗煞”结束,全家人才能开吃。宴罢,男人们便去宰牛备为待客荤菜,待第二天大宴宾朋。

染布节是在吃新节之后的亥日,主要是祭拜天上的王母娘娘,乞求天神赐以良种,赐以雨水,保佑种棉成絮,年年都能染上新的布匹,都能穿上新衣。

过大年(春节)的时候,侗家人要祭萨(侗家女神),期间以鼓楼对歌、演侗戏、“踩歌堂”(亦称“多耶”)为主要娱乐活动。

无论是过吃新节、染布节还是春节,除了祭祖祈祷丰收、招待亲朋好友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过节这几天,人们身着民族盛装,尤其是姑娘们打扮得极为漂亮,她们穿着自己亲手精绣的新衣;小伙子们身着青布侗衣,全寨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烧鱼节”是龙江特有的节庆。对于龙江的侗家人来说,既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又有祈求好年景的寓意,寓示着侗家人团结、吉祥、丰收和喜庆。每年秋收时节,待放养在稻田的鱼长大以后,当地侗族民众就带上糯米饭、米酒,邀请亲朋好友聚集在田间地头,开田放水捉鱼。并用柴火烧烤稻田鲤鱼,祭祀鱼神,祈求鱼粮丰收,年年有余。

其实在龙江,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美味的烧鱼,龙江烧鱼最有特色,田鱼肥美,烧法独特,配料有鱼腥草、野藠头等20多种,在沟边地头都能够找到。每年前往龙江体验烧鱼的人络绎不绝,赞不绝口,龙江烧鱼声名远播,被冠以“天下烧鱼第一村”。

一个民族的进步乃至一个地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解放后,龙江较早开办学校,接受文化教育。龙江小学始建于1952年,是当时民国时期留下的学堂,二层木质结构房,四周走廓环绕,拱型大门,保存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当时只开设有一年级四个教学班,三四位教师,其中下江镇勤龙村籍的王万里老师是第一任校长,有学生40多人,龙江村退休医师王本金,退休教师吴松柏就是当时龙江小学的首届学生。随后第二任校长是丙妹村籍叶绍祥校长,第三任校长是广西籍女校长叶焕英。在叶校长任期,加强内部管理,发挥少先队的引领作用,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监督,特别是卫生习惯,每天晚上率少先队成员下村入户检查学生家庭卫生情况,第二天及时在学校进行通报,带动了村寨环境的改变。1956年龙江发生大火,学校被烧毁。

灾后村民们投工出料在原址建一栋木质教学楼,因当时生产技术落后,所以只建有一层9间教室的木房,学生的课桌椅也是村民自发组织打造,直到1997年,在有关人士的牵线搭桥下,香港佛教协会出资10万元,修建一栋三层混泥土结构教学楼,也就是现在的龙江小学教学楼。龙江小学虽然只是一所村级完小,却为龙江村培养出了很多的优秀学子,为国家培养了不少的党政干部、教师和医务人员。曾经担任从江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县政协主席的周灼华,原任中共从江县委副书记后调往广西柳城县任县委副书记的王德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从江   龙王   侗族   鼓楼   榕江   广西   表哥   家人   姑娘   建筑   部落   龙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