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围之下失守第三城,德阳如何突围?一座重装之都的急与机

文 漩涡

一座重装之都的急与机。德阳,正上演生死时速。

基于实现经济总量早日“重返前三”目标,2023年,德阳经济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这是不久前,德阳两会定下的目标。

9%的预期增长,在全国5%增长、全省6%增长的发展大局下,显得尤为亮眼。

一年前的2022年,德阳经济增速不过3.1%,转眼间德阳喊出9%增长,相当于翻三番,步子不可谓不大。

9%的背后既是德阳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等战略重叠下的发展自信,也是对城市竞争格局的着急。

因为:这座重装之都,正迎来建市40年来,最大的位势挑战

一退再退:德阳失守经济第三城

德阳,因三线建设而生,因中国二重、东方电机、东方电工等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而兴,因此得名“重装之都”。

在建市40年的历史中,德阳曾长期影响西部城市格局。

1993年德阳跻身中国百强城市之列,稳居西部前十城,直到2006年德阳才退出西部前十。此后德阳经济位次步步下降,但在四川省内一直稳居第三城。

改变直到2019年。

2019年,宜宾以2601.89亿的经济总量,超越德阳2335.9亿,跻身四川第三城,延续多年的“成绵德”格局一夜之间变成“成绵宜”。

不少人,对此感到意外。因为2018年,德阳经济总量还在宜宾之上,具体而言2018年德阳经济总量为2213.9亿,宜宾刚迈进2千亿大关,达2026.37亿。

从数据上看,德阳还领先宜宾200余亿,这在四五线城市中是个不小的差距。

变化的关键在于,一场统计革命。根据最新的GDP核算办法,2019年,统计部门对2018年各市州GDP数据进行再次核算修订。经过核对,宜宾GDP增加300余亿,德阳则被挤掉60余亿。

谁也不会想到,四川经济第三城的争夺战还没有打响就已经结束。

震惊之余,一个更惊鸿的事实已经摆上台面。从明面上看宜宾是2019年才超越德阳的,但水面之下德阳第三城荣光早已不在

比如,德阳广汉市就在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中,因为数据造假被国家统计局通报。

再从德阳的传统支柱产业装备制造和白酒产业简析中,已经可以管中窥豹,德阳为何错失第三城。

装备制造是德阳的立市之基,一批大国重器从这里出生,但在全国经济蛋糕越做越大、新兴产业迅猛生长的时代,装备制造单一的支柱已不能完全撑起一座城市,更何况近年来德阳装备制造的“链主”日子并不好过。

以东方电气为例,2011年,其盈利曾高达30多亿元,但是到2016年,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7亿元,同比大降302.92%。二重经历相似。2010年上市不久,开始走下坡路,2011-2013年连续亏损三年。2015年,主动退市后,采取债务重组、引入战略融资等一系列改革脱困举措,才扭转局势。

在传统白酒上,德阳退步则更为明显。德阳白酒名片“剑南春”2022年营收仅为154.2亿,与它曾经并列“茅五剑”的茅台营业收入为1272亿元,五粮液2022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达557.8亿元。

一言以蔽之,龙头荣光不再,传统优势产业渐行渐远,新兴产业上发力不足的德阳被人赶超是意料之中

而宜宾却截然不同。

2019年9月宁德时代落地宜宾,随后70多家“宁链”企业纷至沓来,锂电产业在宜宾从无到有快速生长,引起全国广泛关注。

2019年之前,宜宾的支柱产业是白酒,因此外界经常将宜宾与同有白酒的遵义、泸州、汾阳等相提并论。但锂电落地宜宾后,宜宾与合肥、宁波、无锡、苏州等国内一线制造业城市共同出现在各类媒体报道或榜单中,甚至传闻“特斯拉选址中国第二工厂”时,宜宾已被认为是有力竞争者。

有人说是宁德时代成就了宜宾,但这样的说法过于肤浅。在宁德时代落地宜宾前,宜宾就在新兴产业上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前几年奇瑞集团旗下的凯翼汽车,销量一直萎靡不振,连续多年入不敷出。

于是,2017年宜宾抓住机会,果断出手。在财政收入仅有235亿元,辖内还有5个贫困县嗷嗷待哺等米下锅时,大胆拿出24.94亿元买下凯翼汽车51%股权,将凯翼汽车总部搬到宜宾。

而这些,仅仅是宜宾近年来在新兴产业上发力的缩影。今年宜宾政府报告明确提出:将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可以看到,除白酒外,宜宾的产业锚点均驶向了新兴产业。

迅猛生长的新兴产业,让宜宾完成了一轮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提高了城市能级、发展态势,进而推动了宜宾进击四川第三城,甚至是冲击绵阳,跻身第二城的希望。

宜宾的超越,代表了四川地级市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而德阳的落幕,便是一个旧时代结束。城市竞争往往是不进则退,只有抓住产业升级的“牛鼻子”,才能让城市位势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立于不败之地。

重兵围堵之下,德阳如何突围?

眼下,德阳虽然提出了要重返前三,并将增速目标定在9%,但宜宾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目前双方经济总量相差600余亿,短期内德阳难以跨越,长期看宜宾仍处于高速成长期,同时德阳还面临南充这座省域经济副中心的赶超。

以区域经济竞争态势视角而言,德阳已处于“重兵围堵之下,不进则退的城市命运转折期。”

如何突围?

与宜宾、南充等城市相比,德阳最大的底牌在成都都市圈。2021年末,国家发改委批复《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国家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都市圈。从批复规划来看,成都都市圈涉及德阳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中江县,规划范围拓展至德阳全域。

成都都市圈的获批标志着,成德之间的合作空间、范围和广度都将跃上一个新台阶。最为关键的是,这或让德阳摆脱“灯下黑”,实现虹吸成都

过去,灯下黑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绕不开的定律。就像河北存在一条“环京贫困带”。身处超大城市周边,既是一个城市的幸运,也可能是让一个城市衰落的陷阱。对于德阳这类中小城市来说,最难抵挡的就是来自大城市的虹吸。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中有近35万人来自德阳,占省内外来人口的15%左右。而德阳七普人口相较于六普,少了15万人。人口仅仅是德阳被成都虹吸的一个缩影,身处大城市周边没有强力的协同机制,不能融入大城市被虹吸是铁律。

而随着成都都市圈的获批,德阳“灯下黑”有望扭转,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虹吸成都。特别是随着今年轨道交通(市域轨道S11)的建设,两地同城化进程将大大加快。

在产业方面,成德拥有扎实的合作基础,具备较大的想象空间。近年来,成都、德阳通过“头部+配套”“研发+制造”“总部+基地”的合作模式,共建协作平台、共育产业集群,成功让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入选2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列。

更何况,眼下装备制造业已被成都列为继电子信息之后,又一万亿级产业集群,是成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德阳的优势正是装备制造,随着都市圈的深入推进,双方在产业上必将擦出更大的火花。

突围路径:城事视野

从发展趋势来看,背靠成都这座2万亿的超大城市,以都市圈一体化为契机,德阳有望在西南扮演“苏州”角色,成为成都产业疏解的重镇

城事研究院对标对表先进地区和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借鉴长三角经验,进一步探索“飞地经济”,打破产业转移壁垒、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厚植成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动能。

建议德阳全域实施融入成都“飞地经济”战略,合理商定GDP和税收等利益分配机制,以“总部在成都+生产在德阳”“研发+生产”为引领,打通成德两地要素流通“血栓”;整合两地资源、以区(市)县为单位,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确定飞地经济产业类别,以市级为统筹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成德飞地经济管理委员会”的长效机制,促进两地产业共兴。

飞地经济并不是什么新概念。

通俗来说,“飞地经济”是指一个地区的行政区域与另一个地区的行政区域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独立发展,但又不脱离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模式式,具体表现为两个以上地区之间一个出地,一个出企业的经济合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近年来,国家层面一直在力推飞地经济。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共建园区等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互助机制。2017年6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飞地经济”首次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正式肯定与推广,从更高的层面打破跨区域合作的屏障。

在具体实操和宏观影响方面,我们以长三角为例。

2019年10月,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会上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蚌埠、黄山、六安、淮北、宿州等7个安徽城市纳入长三角范围,实现对安徽的全覆盖,至此长三角城市群进入“江浙皖沪”,三省一市格局。

长三角扩容安徽后,迅速制订了《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开展结对合作帮扶,在干部互派挂职、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

其背后,之于长三角是产业升级面临日益紧张的土地指标,如果迅速淘汰低端产业,虽然腾出了产业空间,但如果不能立马招商引资成功,GDP和税收将白白流失

比如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企业因产能外移,每年工业总产值规模减少约2000亿,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10%,年均影响产能增速2个百分点左右。

产业转移的空档期阵痛,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地方保护主义若隐若现,阻碍了产业转移

之于安徽等“飞入地”,由于自身招商困难、缺乏产业等困局,导致土地指标未有效利用,富余了大量的产业空间,如果能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让出一点利益并无妨。

长三角大范围在安徽开展飞地经济,用利益共享的财税分配体制来消除行政壁垒;迁出地出企业、迁入地出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承载产能转移。双方在GDP和税收上实现分成,互惠互利。

这样,长三角核心区域才能集中力量转型升级,安徽等较落后地区的经济才能腾飞。

成都和德阳同样。成都缺空间,德阳缺企业。目前成都经济总量已迈进2万亿大关。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对日益紧张的土地空间,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完成空间腾挪,飞地经济无疑是最佳模式。德阳,目前正处于赶超宜宾,重回经济第三城的转折期,如何利用好成都都市圈,实现经济弯道超车,飞地经济是重点探索领域。

事实上,成德两地已在多个区域开展飞地经济模式。比如凯州新城和淮州新城共建融合飞地园区,已有700余家成德企业实现产业配套;2021年德阳凯州新城与成都东部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出“飞地”模式,根据协议德阳已为东部新区专门预留了1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

但目前而言,成都东部新区和淮州新城还处于成型成势的发展起步期,产业导入不足、产业空间较富余,短期内难以有效给德阳导入产业。因此现阶段德阳可积极探索德阳全域对接成都全域,实施全域飞地经济,寻找经济超车密码。

本文为删减版,全文版可关注公众号(城事研究院)获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德阳   宜宾   飞地   安徽   成都   重围   白酒   产业   城市   经济   都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