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触碰成都生活的“大纲”


01

因为工作的关系,常有外地朋友来成都旅游时,让我推荐值得一去的景点。若是有闲,第一站我定会领着他们去参观成都博物馆。

2016年9月正式开馆的成都博物馆位于天府广场西侧。博物馆按照古代、近代、民俗、特色维度布置了三层楼的常设展。这些展览涵盖了成都历史文化,民俗生活,市井文化,堪称是领略成都味道的“总纲”。在我看来,若是读懂了成都博物馆这个“大纲”,再去人民公园,宽窄巷子这些景点游玩,感受到的成都滋味则更加浓厚。


略过成都博物馆一楼的服务区,我们直接来到二楼的“先秦厅”,这是成都整个通史陈列的第一部分。

“先秦厅”展出的内容以先秦时期蜀文化的发展脉络为主线,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古城址群开始,再到夏商周时期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加上战国时期的商业街船棺葬和巴蜀图语等为内容重点,通过240余件精品文物展现了古蜀文明的瑰丽神奇和古蜀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走进“先秦厅”当头的便是名闻遐迩的“三星堆青铜面具”。

“三星堆遗址”是一组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庞大遗址群,总面积大约相当于16个北京故宫那么大。三星堆遗址是目前为止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


三星堆的每一次“上新”都会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大量造型奇异诡谲的文物引起了网友们无限遐想。“三星堆青铜面具”便是三星堆遗址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沿着参观路线经过一系列石器和青铜器后,便可以见到一尊憨憨的犀牛石像,这便是“先秦厅”里第二件值得下马看花的展品:石犀牛。


2013年1月 8 日的时候,在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的钟楼下挖出一尊重8.5吨的石兽。这尊石兽四肢短粗、背脊壮硕、头部略尖、四脚有蹄、身体浑圆,模样憨态可掬,十分讨喜。

这尊石兽可不是无名之辈。据西汉时期蜀人杨雄所著的《蜀王本纪》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压)水精。”后来经过考证,天府广场挖出来的这尊石兽就是杨雄记载“李冰作石犀五枚”其中一尊。


这尊石犀后来在成都民间引起了几波不小的争论。

在成都民间一直有“石犀能够镇水”说法。以至于成都几次降特大暴雨的时候,网上就有人说“动了石犀就要导致灾害”,甚至有不少闲人到成都博物馆的官方账号下呼吁将石犀重新埋回天府广场。在石犀出土的十年间,每当四川境内有水灾发生,“石犀移动致灾”的话题就会被人翻出来讨论。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认为“犀牛”这种形象镇水呢?

说起来这其中是暗含了阴阳八卦与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古人认为牛能耕田,属坤兽,坤在五行中为土,土能克水。古人认为犀和牛是不分的,属同种。自然犀牛就能克制水灾。

看过石犀牛,参观完战国时期的商业街船棺葬和巴蜀图语,便可以来到“西蜀称天府”展厅,在这里你能见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都的模样。

两汉时期,成都作为蜀郡郡治,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列备五都”,物产丰饶,所以世称“天府”。公元221年的时候,刘备在成都称帝,“三分天下”格局形成。两晋南北朝时期,成都成为了丝绸之路“河南道”的起点,在亚欧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居重要地位。

三国文化是成都悠久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代表,成都著名景点武侯祠、锦里等都是三国文化的一个具象载体。在这里展厅里面,你除了领略到成都的三国历史,还能见到成都博物馆的一件“网红文物”:说唱俑。


这批眉开眼笑的说唱俑面部表情极具艺术性夸张,富有喜感,自一出土便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喜爱,很快就成为了热门的“网红文物”。这批说唱俑里面最有名的一座击鼓说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这尊说唱俑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现已脱落。俑人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使观者产生极大的共鸣。


顺着“先秦厅”展馆深处走,还有一大批造型各异的陶俑和石雕。这批先秦时期的陶俑石雕每个脸上都是笑眯眯的,就连一些狗和猪造型的石兽脸上也是笑嘻嘻的,我想这便是古蜀先民们面对生活的乐观精神吧。也是如今成都人乐天生活的“根”。


02

成都博物馆三楼右侧是名为“喧然名都会”的展厅。这个展厅集中展示了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成都作为西南大都会的繁华兴盛面貌。

在这个展厅里你能感受到成都隋唐时“扬一益二”的盛况,能触碰到五代时期成都作为“天下之富国”的安定奢靡,能领略到宋代坊市林立、货通天下的繁华,也能理解元代抗争与重建的坚韧。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物产丰富的巴蜀地区都是历朝历代重要的赋税来源地之一。巴蜀之地的繁华在唐代达到了鼎盛,那时他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物资集散中心,全国工商业第二繁荣的城市,博得了“扬一益二”的称号。

巴蜀地区的繁华是由各种品类丰富,数量巨大的物资支撑起来的。我们熟知就有丝绸,铁、布帛、书籍等等,其中“川盐,川茶,川酒”三样应该算是其中的“支柱产品”。


这一时期成都的经济繁荣也带动了道观和寺庙的兴盛。

我们管中窥豹,以成都的印书业为例。印书业是古时成都最富特色的手工业之一。彼时成都印刷业的“客户”主要来自三个方向。

一是来自官府的订单。官府刻书的“订单”以地方志为主。二是来自书院的订单,成都著名的锦江书院、尊经书院、存古学堂等都曾设立书局刻印书籍。

当时成都印书业最大的订单则是来自道观和寺庙。这两者历来有刻书赠书的传统,无数的佛经和道家经义被刻印出来散布民间。其中最著名要数

在光绪年间刻成的《道藏辑要》。这套道经刻制历时十余年,耗费了梨木一万四千多块,收录了314种著作,合计513卷、245册,成为道经集大成者,大部分雕板至今犹存。

隋唐时期,成都的刻书业可以说因佛经而兴盛。彼时成都佛教盛行,大慈寺、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一系列著名的寺庙让成都的佛教空前繁荣,自然对佛经的需求量巨大。初宋时期,世界第一部佛教大藏经《开宝大藏经》共5048卷在成都问世,为后来各种佛藏的祖本。两宋时期,四川印刷业已然是中国之首。诗人宋祁在《成都》一诗中写道:“此时全盛超西汉”。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也是“隋唐五代宋元”展厅里能见到如此多佛像和典籍的缘由之一。

走出“喧然名都会”展厅,对面便是名为“丹楼生晚辉”的展厅。该展厅展示了明清时期成都的盛况。


明清时期的成都既是四川的省会,又是中央政权在西南地区的支撑点,发挥着首领西南的巨大作用。此时的成都农耕发达,工商繁荣,城市风光秀美,各类人才辈出,是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在明清厅展示里,你能见到明蜀王府建筑构件及模型,感受到明代蜀王府之盛景。大量的明代陶俑、金器、玉器、瓷器无一不体现了明代成都的繁华。清代种类繁多的瓷器、做工精致的鼻烟壶、饰品等也反映了清代成都发达的商贸业。


可惜展厅最后提到,成都很多知名建筑都毁于明末清初的战火,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和器物见证往昔的辉煌。


03

成都博物馆四楼右侧是名为“花重锦官城”的展厅。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局,成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保路运动的重要策源地、抗战大后方的战略重镇、解放大西南的主要战场。这三座丰碑,将永载近代中国的百年史册,也对应了展厅里的三件展品。

进了展厅见到第一个展品便是复刻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原碑位于成都博物馆不远处的人民公园中。


1911年6月17日,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成立,这是留学生中立宪派倡导保路风潮的起点。四川各界民众的广泛参与其中,逐渐形成了保路运动风潮。在四川保路运动发生两年后的1913年,为了纪念在四川保路运动中死难的民众,川汉铁路公司兴建了一座纪念碑,它就是“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纪念碑修建历时一年,在“成都血案”纪念日之前举行了落成典礼。

往展厅内部走几步便能见到一尊名为“川军魂”的雕像。


介绍这尊展品,我们不如看几个数字,300万,15万,三分之一。

抗战八年来,四川出川抗战300万子弟兵,伤亡64万,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四川一省征兵额占全国总额的1/5,居全国第一;全国约有15万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人以上,居全国第一。全国抗日军队中,不到1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四川人。因此,中国军队有句俗语,叫“无川不成军”。

抗战八年来,四川向全国贡献了三分之一的粮赋。四川人民在全国抗战八年时间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据统计从1941年到抗战胜利的4年间,四川共征收稻谷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抗战时期,四川是中国参战人数最多、牺牲最惨烈的几个地区之一。川军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

“花重锦官城”的展厅里有一处复刻的建筑名为:努力餐。

这是一栋位于成都今天金河路口的小楼,他与宽窄巷子比邻而居,与人民公园隔街相望。这栋小楼正门的黑漆匾额上写有三个烫金大字——努力餐。

这三个看似简单的字背后,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隐蔽战线故事。

根据资料记载,努力餐的创始人车耀先曾亲笔在努力餐楼上的墙壁上留下过一句话:“要解决吃饭问题,努力,努力!”


努力餐自创建以来,一直有两个暗号。

其一为吃饭,“努力餐” 为解决一些革命者吃饭有困难的,只要来人说出:“来一菜一汤”的暗号,餐馆就可免费供应饭食。就这样,“努力餐”默默接济了许多当时生活上存在困难的革命者,

其二为革命,抗战前成都流传着“要想到延安,去找车耀先”的暗语。车耀先利用他的社会关系,积极帮助一些青年,克服各种困难去到革命圣地延安。


车耀先和他的“努力餐”,引导许多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努力餐”也如同一座成都隐蔽战线的丰碑屹立在成都街头最显眼的位置。


04

成都博物馆四楼的右侧是成都历史文化陈列民俗篇的展厅。

上千年的城市文明发展历程,铸就了成都独特的风俗文化与城市气质。成都海纳百川的胸怀、闲适从容的生活态度,在岁月中沉淀下来,成为了这座城市文化传承的基因。

展厅的前半部分展示了成都的茶馆文化。


以前老成都的茶馆讲究“三个有:“有茶、有座、有趣”。

所谓的“有茶”就是说老成都茶馆提供的茶叶品种很多,一般茶客常喝的茶品都有。成都的一些老茶馆在夏天会备杭菊,冬天会备沱茶。不过这些都是季节性供应,若要说一年四季都常备的品种,还是是成都人最喜欢的茉莉花茶。


老成都人会玩会享受是全国都出了名的,茶铺就是一个极佳的场所。这里可谓是包罗万象,无论是贩夫走卒、商贾农工、还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青年男女邀三约四来此以茶会友,携家带口的来此品茶论茶,三五闲人来此谈古论今、摆龙门阵。这一点倒是和成都的苍蝇馆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时一些茶铺为了吸引生意,会请很多人来表演。讲评书的、说相声的、打围鼓的算是常见的,还有唱竹琴的、打扬琴的,打金钱板的,甚至还有表演灯影戏和木偶戏的。


再早些时候,茶铺里甚至还有理发修面按摩的,也有算命拆字测吉凶的。现在很多已经细分的场所都能在茶铺看到。彼时的茶铺可谓是一个娱乐场所的大集合。


展厅的后半部分集中展示了成都的“花会文化”。

成都历来有庙会的传统。《成都古今集记》中记载了“十二月市”,即宋代成都每月都有一种特色商品的庙会举行。其中“二月花市”“八月桂市”“十一月梅市”,皆与花有关。“二月花市”便是远近闻名的成都青羊宫花会。


青羊宫选定每年二月十五李老君诞辰日举办庙会。早些年农历二月的成都已是百花开放,恰逢纪念百花仙子生日的“花朝节”也在农历二月。于是好热闹的成都人干脆将花市与庙会凑在一起,青羊宫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花会的会址。


早些年成都的花市大多集中在青羊宫一带。前来赏花的人会顺路到青羊宫中拜祭老子,进香祈福,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种民间习俗。而到青羊宫参加法事活动的善男信女们,也会在闲暇之余游玩花市,所以这场庙会花会合二为一的盛事,也成为了当年成都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春日盛会。


时间来到清末至民国时期,成都传统庙会青羊宫花会悄然发生着变化。1905年,四川商务局总办沈秉堃模仿外国的赛会之意,提出将省城青羊宫花会改为商业劝工会。于是次年的3月10日至4月13日就在青羊宫举办了成都第一次商业劝工会。

这样的劝业会举办了多届。发展到后面,区域内不仅有商品展销,甚至还出现了川剧表演,以及老成都津津乐道的打金章。


打金章可以简单理解为一项武术擂台比赛。

因比赛最后胜出者会奖以金章,所以老成都民间就将这项比赛称为“打金章”。

“打金章”的始作俑者是当时四川的督军熊克武。尚武的他决议在热闹的青羊宫花会期间举办“国术擂台赛”,以此推广尚武精神。1918 年青羊宫花会期间,打金章如期举办,一举成功,名扬全国。从这届以后,打金章便成为了青羊宫花会中规模最大,最受民众喜爱的活动之一。


05

除了上述展厅以外,在成都博物馆内还有颇有趣味的“影舞万象:中国皮影展”“偶戏大千:中国木偶展”“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等常设展。


走出成都博物馆,下午就近游览一番大慈寺。

果真如成都博物馆里介绍所言,只有唐宋时期如此繁盛的经济才能支撑起大慈寺“震旦第一丛林”的称号。

果真如博物馆里介绍所言,只有好宴饮游玩的成都人才会在大慈寺前组织“十二月市”,以至于在寺院旁的解玉溪两岸甚至还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夜市。

果真成都博物馆便是领略成都味道的“总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成都   花市   博物馆   花会   先秦   遗址   大纲   展厅   时期   努力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