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服役25年升少将,在太空听到"敲门声",返回后20年不上天

“3、2、1,点火!”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慷慨激昂的倒数声,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正式升空。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有一个飞天梦,从神话故事里的嫦娥奔月,到明代万户飞天,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太空航行。

浪漫的中国人从未停止对月球、对太空的探索。

2022年底,中国航天局传来消息,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计划已经准备妥当,预计年底正式发射。

届时神舟十五号将搭载三名航天员,与太空中的神舟十四号对接,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太空作业的伟大壮举。

网友们一边自豪于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蓬勃发展,一边感叹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员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距离神舟五号的飞行晃眼一过已经快20年了,已经57岁的杨利伟为啥没有实现他的二次飞行?

儿时飞天梦不远

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父母都是教师,他从小就在学习氛围浓郁的家庭里长大,家里有非常多的藏书。

在那个手机并不普及的时代,杨利伟小时候除了和玩伴去村边田野上玩耍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家里看书。

家里的藏书种类众多,文学经典,儿童故事等等,而杨利伟最喜欢的书是科幻类的。

1961年苏联的加加林在全世界的瞩目下,顺利抵达太空,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计入人类史册。

加加林的顺利升空,向人类展示了科技的无限可能和外太空这一未知的领域,无数以太空为题材的科幻小说、画本应运而生。

小杨利伟对太空航行向往极了,他多想亲眼去看看那片未知的宇宙,宇航员的梦想逐渐在杨利伟心里生根发芽。

杨利伟将他的梦想说给父母听,在旁人看来,当时中国的国力薄弱,航天领域一片空白,成为一名宇航员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然而杨利伟的父亲却没有天击儿子的积极性,小孩子的梦想天真而美好。父母二人并没有将杨利伟的梦想不当回事,反而牢牢记在心里。

他们给了孩子非常多的鼓励和引导,告诉杨利伟爸爸妈妈支持你的梦想,每当新闻里与航空航天相关的报道,父母都会陪儿子一起观看,千里迢迢陪伴儿子去看航天展览。

要想飞天,首先就要成为一名飞行员,而航空大学的录取分很高,杨利伟放弃了他的业余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埋头学习,幸好他的父母都是教师,给了他非常多学习上的帮助。

在高中毕业后,杨利伟以优异的成绩,怀揣着他的航天梦进入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学习,并且在毕业后进入解放军空军基地正式成为飞行员。

与此同时,中国的航天事业厚积薄发,虽然相比于苏美起步晚,但是在科研人员的夜以继日的研发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5年中央军委准备在现役运动员中挑选预备航天员,组成我国首批的航天员队伍。

时刻关注着中国航空事业的杨利伟收到这个消息后激动得睡不着觉,第一时间就报名了航天员的选拔并且成功通过。

接下来他需要再接受为期两年的专项训练,模拟太空环境,两年后的选拔达标才能真正成为预备航天员。

1998年,毫无悬念的,杨利伟经过了层层严苛的选拔,成为了中国首批航天员中的十四分之一。

千万里挑一的佼佼者

这十四名航天员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进入太空,最终进入太空的名额还要在这十四个人中选拔。

这十四个人都是从全国数十万名飞行员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杨利伟明白自己和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优势,而他想要抓住那个位置,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儿时的梦想已经支撑他走到了这里,他距离实现梦想只剩一步之遥,他决不能让这个机会从他手里溜走。

因此杨利伟每天的花费超乎常人的精力加大训练。

在所有的训练项目中,离心机的转移是最考验航天员水平和素质的。

航天中心离心机长达8米,是用来模拟太空中的超重情况和锻炼宇航员在超重环境下仍能意识清醒地操纵飞船的能力。

离心机的外观酷似游乐园里的“飞碟”,像一只巨型的钢铁手臂,一端固定,另一端则是宇航员的封闭式吊舱。

当宇航员准备妥当后在吊舱里启动按钮,一旦启动这只巨型手臂就会高速运转起来,一圈又一圈的不断提速。

离心机的考验标准以G为单位,游乐园里过山车人们会感到失重、头晕,这个标准大概是2G。

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通常3G就无法承受,而作为一名要求严格的航天员,杨利伟要承担8G甚至9G的负荷。

这个强度下他的身体全身肌肉都会被拉扯变形,呼吸困难,面目涨得通红,眼泪不自觉地溢出来。

离心机的吊舱里有一个红色按钮,只要宇航员在离心机训练里感觉到极限无法承受更高一级的难度时,就可以按下红色按钮,离心机就会停下来。

而杨利伟数次被摇到涕泗横流,差点缺氧昏厥,都没有动过一次这个按钮。

杨利伟每次做这个训练前都不敢进食,因为人会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呕吐的现象,到时候一边吐一边转,别提多狼狈了。

下离心机后他一整天走路都感觉飘乎乎的,似乎还在离心机上没有下来。

除此之外的转椅训练、倒睡5天5夜训练等等,每一项训练都是在挑战人类的极限。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准备就绪,可以执行载人航天任务,这在中国来说是史无前例的,而在中国之前,也仅仅只有两个超级大国前苏联、美国完成了这项壮举。

如果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升空并顺利返航,不仅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座基石。

因此“神舟五号”凝聚了全世界的瞩目,全世界的人们都怀着不同的心思,等待着这一壮举。

因此“神舟五号”的飞行员的人选至关重要,在航天员中心经历了数次考核后,杨利伟以数次考核稳定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被确定为“神舟五号”航天员。

惊险刺激的太空之旅

“神舟五号”作为中国发射的首架载人航天飞船,需要宇航员完成围绕地球飞行14圈的任务,历时约21个小时后重返地球。

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搭乘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携带着中国国旗、2008年奥运会会徽会旗、联合国旗帜等一系列意义非凡的物品,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全国人民都目不转睛地看着中央电视台的发射直播,待到“神舟五号”按照计划进入预定轨道后,电视机内的指挥中心、电视机外的全国观众,都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呐喊。

在出发的前夕,杨利伟被迫自己睡熟,为醒来后的航空飞行积攒体力。凌晨2点,杨利伟起床接受各项身体检查,进行飞行前的最后准备工作。

直到杨利伟坐进飞船里,他心里仍觉得不真实,他童年遥不可及的飞天梦,终于要实现了。

然而他的飞天之旅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意外不断。

“神舟五号”在向上爬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忽然飞船发生了剧烈的震颤,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让杨利伟浑身冒冷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剧烈的震动让他感觉到呼吸困难,剧烈的离心力撕扯着他,整个人似乎都要被拉扯变形了。他痛苦地闭上眼睛,在心中默默祈祷。

指挥中心的人被这计划外的状况吓得手足无措,数次的实验中都没有这种情况,他们也不知道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他们急得像铁锅上的蚂蚁,不停地排查飞船的各项设备。

就在这时,他们通过摄像头看到杨利伟闭上了双眼,满脸的平静。

人群中传来惊呼,甚至有人捂住嘴巴默默地哭了出来,难道杨利伟就这样牺牲了吗?指挥中心气氛下降到了极点。

随着飞船的推进,飞行器整流罩打开,刺眼的阳光照进飞船里,杨利伟被这强光刺得眨了眨眼睛,勉强睁开眼睛看舷窗外的状况。

令他欣慰的是飞船的震动已经停止了,各项数据都正常。

指挥中心的人看到杨利伟睁开眼睛,都高声尖叫:“杨利伟还活着!他睁开眼睛了!实在是太好了!”继而指挥中心传来雷鸣般的掌声,无数人为这劫后重生的氛围所感动,喜极而泣。

杨利伟在飞船里,看着舷窗外无比清晰的月球,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小月饼展示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们,笑着咬了一小口。

这一天晚上,太空中航行的杨利伟给远在地球的家人们打去了真正的天地通话,向他许久未见的家人传递了他的思念,向全国的观众展示了“神舟五号”飞船上的信号有多好。

杨利伟在外太空搭乘飞船绕地球一圈又一圈,他透过舷窗仔细地观察着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想要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尽收眼底。

10月16日,杨利伟完成绕地球14圈的任务,开始返回地球。然而返程途中,又出现了一个意外。

飞船从外太空返回地球,进入大气层时高速摩擦会产生高温将飞船表面烧得通红,而科研专家们早有预料,在飞船的表面采用了特殊处理的降温涂层。

并且飞船的表面达到一定的温度后将会剥落,以新一层来抵抗摩擦和高温,对飞船的内部并不会产生任何的影响。

杨利伟在宇航员中心学习了专业的课程,也算是小半个专家了,对于飞船表面剥落这样的事丝毫不慌张。然而当他偶然间的一瞥,让他心脏骤停。

飞船右边舷窗出现了裂纹!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高速坠落的飞船中,但凡出现一微米的缝隙,都有可能因为压强差造成飞船的解体。

当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就是个例子,在完成了航空任务后的返程途中在空中爆炸解体,所有的辉煌都在这一瞬间落幕。

杨利伟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在倒流,他看着出现裂纹的舷窗,不敢轻举妄动,害怕因为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加深了裂纹。

他就这样目不转睛地盯着舷窗,手无法控制地发抖,就这样一路战战兢兢地安全降落在内蒙古草原。

后来杨利伟将这一情况告诉科研人员,才知道这是虚惊一场。

开裂的是舷窗外本应该脱落的特殊材料,在试验中确实存在不完全脱落的情况,因此在飞船里看起来就像是舷窗裂开了,其实舷窗非常安全。

在太空中,杨利伟还听到了类似敲门的声音,这让他十分不安,难道太空中真有外星人存在?

后来他才知道,这种声音是因为飞船中某种特殊材料遇热膨胀后产生的。

杨利伟结束了他的太空探索,安全返航,成为了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一次成功的载人航天尝试,其中的意义远不止人们所看到的还要重。

距离杨利伟成功返航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中国的航天事业经过不断地发展、迭代,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神舟十五号”搭载了三名五十多岁的宇航员,不禁让人们产生疑问,为什么57岁的杨利伟没能够二度飞天呢?

实际上,杨利伟不飞天所产生的价值远远大于他飞天所产生的价值。

在“神舟五号”任务完成后,杨利伟便进入了载人航天工程部任职,他是中国航天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对于航天事业来说就是一块行走的珍宝。

在进入工程部后,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飞行途中遇到的问题全部反馈给工程师们,并且和工程师们一起寻找优化解决的办法。

杨利伟的加入极大提高了航天局的科研短板和空白,在杨利伟的指导下,“神舟六号”飞船相较于“神舟五号”飞船进行了多达200处的改动。

杨利伟是中国登上太空的第一人,他的存在对于中国人、航天人来说是无价之宝,是中国航天史的里程碑。

在杨利伟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力量进入了中国航天事业,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虽然杨利伟不再飞天,但是他在用自己宝贵的经验,为中国培养优秀的航天员,意义重大。

57岁的杨利伟即使退居文职,但依旧没有停止航天体能训练,离心机、转椅等训练仍是他的日常。

他从未放弃他的飞天梦,而是像他十年前做空军飞行员一样,时刻都在准备着,只待时机成熟,再度扶摇而上直冲云霄。

-完-

编辑|书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太空   神舟   飞天   舷窗   航天员   宇航员   少将   离心机   飞船   中国   航天   杨利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