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杜曲街道东韦村

位于杜曲镇东偏南5公里。2010年,9个村民小组,耕地1649亩。主产小麦、玉米、少量水稻。

始建于唐代。当时分为北、中、南三村。东韦村实系古代的南韦村。唐中宗韦皇后游幸南韦村即此。韦村以唐韦氏家族聚居地得名,唐《吴达墓志》记为杜曲东韦村。当时为一村,后发展成西、中、东三个韦村。清嘉庆《咸宁县志》记:明代为韦村里,长安四十九古里之一,并记已分为韦村西、中、东三村。后因村发展,方位变化。现至竹园村东沿河东西两公里,统称韦村。

1953年,西韦和中韦已成为杜曲的两个行政村。

竹园村归属于东韦村村民委员会管辖。竹园村相传建于唐代,因当时有位名医叫“邹阳”的人,在此行医,为民治病,后官医正。死后人们追念,于村中建邹阳祠。后村随祠名叫邹阳村。清嘉庆《咸宁县志》尚称邹阳村。后因长安方音“邹”读为“竹”,遂改名竹园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清末已谐音为竹园村。现有95户、410人,耕地366亩。

全村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200米。9个村民小组。其主要姓氏为邢、李、王、姚、牟、寇等。

近年来,由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村里将少陵原畔的80余户村民于1995年至2000年迁至村对面南200米的新庄。自汉代至唐,长安出宰相60多名,仅韦氏家族就有22位,杜氏家族11位,他们大都生活在东韦村所在的少陵原地带区域内。汉宣帝、杜太后都归葬于少陵原。民间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少陵原畔出宰相。”李白、白居易、杜甫、郎士元、元稹、柳宗元等一大批诗人都在此区域生活或定居过。

村民说:在我们这里,有村庄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树。树木是物神。谁能同他们交谈,谁能倾听他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村子外面有树,那是村庄的衣裳,是村庄的脸面。因为有了树,村庄才有灵气。有树,才有鸟的鸣唱;有树,村子的春夏秋冬才四季分明;有树,才有说不完的故事;有树,才有乡间的风韵。

村中古槐高约近10米,直径达1米,形同一条巨龙。其头西北向,尾为东南向。2008年村民自发建起钢构围栏予以保护。


村两委会班子决定投资60万元,打一口200米的深井,让卫生、洁净的自来水进入村民家中;完成好13条街道中没有硬化的道路;完善好村庄环境的保护设施,建立垃圾清运措施。


近20年来,走出的公办大学生有120多名。其中,西安交通大学17名,部队院校近10名。从这里走出了陕西省人事厅副厅长,现为汉中市委副书记的邢可利;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朱子桥(1874—1941),名庆澜,字子桥,辛亥督军、报界宗师。浙江人,生于山东。因曾任督军,人称朱将军。其时陕西亢旱,饥民死亡甚众。尽瘁赈务,不辱使命。先后在长安设立儿童教养院,专门救助孤残儿童,致力保护长安及陕西的名胜古迹。在其倡议下,大雁塔、小雁塔、法门寺塔、兴教寺塔、青龙寺、千福寺等得到有效保护。1941年在西安逝世,后安葬于杜曲东韦竹园村以东300米处。


张季鸾(1888—1941),中国著名报人、新闻家、政论家,名炽章。祖籍陕西榆林,生于山东邹平。历任记者、编译、总编辑和大公报总编辑,后誉为报界宗师。1941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1942年归葬于杜曲东韦(竹园)村东北约500米的少陵原畔。

#在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长安   报界   督军   县志   陕西   总编辑   宰相   宗师   村落   村庄   村民   街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