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社交平台上有个话题:死后如何处理自己的尸体最牛?
除了传统的火化、土葬之外,科技改变了处理尸体的形式,海葬、画葬、水焚葬、钻石葬、太空葬……话题浏览度很高,但是鲜有互动,死亡还是禁忌话题。
生老病死,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
人们愉快的讨论“生”,也不介意讨论“老”和“病”,但对于“死”却讳莫如深。
现代社会,科技让一切都加速发展,生与活每年一变,但死与葬却千年不变。 付诸于商业来说,母婴、养老、医疗统统都是朝阳产业,而殡葬业虽鲜被人提起,但却闷声发大财。
每个人到了生命的终点都要下车,殡葬产业每个人最终都会是消费者。
而所有生意中,殡葬的高利润和茅台相差无几。
远高于金融、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并且因为行业的特殊性,也是唯一不会用来讨价还价的行业。
不仅如此,还充满了玄学,通过“殡、葬、祭”三个阶段衍生出诸多行业。
每一个细分的行业里并没有谁占山为王一家独大,而是各自为政,散落在每一个线上、线下的街头巷陌、产业园、行业一条街上。
既然避无可避,而且还是一门充满玄学和暴利的生意,为什么不能被广泛的讨论呢?被诟病为“暴利”究竟受困于什么?当互联网+阳光普照一切时,能为这个行业带来什么?死亡提醒应用程序WeCroak这样的存在,会使殡葬能成为超前消费的生意吗?
一切,值得探讨。
先来看这个市场有多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
2013-2019年,除2015年略有下降以外,我国死亡人数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估计2020年我国死亡人数约为1000万人。
换句话说,约每分钟有19人死亡,每秒钟0.3人死亡,殡葬行业“钱景”可观。
中国有个词叫“棺材本”,是从古至今对于殡葬消费观的最好解释,很多人很早就在为身后事进行储蓄,花起钱来决不手软。
英国人寿保险机构SunLife2020年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丧葬费用全球第二,人均约为37375元,占全年平均工资的45.4%,仅次于日本。
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测算,即使按每年1000万死亡人数,年均消费支出增长8%保守计算,2020年中国殡葬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元。
中国殡葬协会预测,2023年中国殡葬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0亿元。
殡葬行业可以用“殡、葬、祭”三个阶段划分。
“殡”是从家到殡仪馆的阶段,“葬”是从殡仪馆到墓园的阶段,“祭”是所有祭祀和纪念的统称,殡、葬是一次性生意,而祭则是长期的。
据天眼查显示,截至2021年3月,我国共有7.9万家殡葬相关企业,2020年全年新注册企业1.4万家,同比增长了8.7%。2021年至今新注册殡葬企业2863家。
同时,因为互联网+的赋能,很多传统殡葬企业开始了新的探索,甚至得到了资本的肯定。
2015年,主打殡葬电商模式的“彼岸”,成立之初就获得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的天使投资。
“爱佑汇”成立于2013年,提供殡、葬、祭等一站式服务,包括殡仪服务、陵园墓地服务及在线告别式、二维码扫墓、生前契约保险等产品服务。尤其里面的“生前契约保险”,是互联殡葬极具创新的切入角度。
2015年,还未上线就拿到200万天使投资的恩雪天使,其将产品定位为「中国殡葬领域最大最权威的信息和交易平台」,服务殡葬领域众多商家和众多殡葬领域客户。
互联网生命礼仪服务商“元舟生命”2016年成立,集临终关怀,殡仪服务,品牌殡葬用品、殡葬规划设计、殡葬互联网在内的综合服务机构。
殡葬无忧网2017年上线,运用B2B2C+O2O的模式打造一站式后人生殡葬服务平台。
“一花一世界”生命文化平台2021年正式上线。该平台采取“互联网+殡葬”的服务管理新方式,致力于打造集养、临、殡、葬、祭、遗于一体的善终产业公共服务系统。
从2015年“互联网+殡葬”集中爆发的元年,到如今的2021年,有许多的企业都曾踏入殡葬行业。
他们不觉忌讳,试图在这个还未被过度资本化的产业里寻求商机,分到一杯羹。
互联网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传统殡葬开始被讨论。
“墓地越来越贵”、“殡葬花样越来越多”、“死者钱比活人好赚”……是行业中对于殡葬暴利的声音。
殡葬真的是暴利行业吗?暴利到底出现在哪一个环节?
举例来说,2020年贵州茅台的毛利率为91.48%,算的上是一个非常神话般的数字了,一般行业有茅台一半的毛利率都算得上是极高的利润。
而殡葬行业,却可以做到接近平分秋色。
以中国殡葬行业巨头福成股份为例,根据2020年公司财报数据显示,其毛利率为81.01%。而另一家港股上市的殡葬服务企业中国万桐园,2020年毛利率为84.6%,同比增长4.7%。
直观比较,国内房地产行业中,上游企业的毛利率在25%~30%之间,哪怕是被视为“利润王”的中海,2020年的毛利率也仅为30.05%。
这个角度来说,殡葬的确是闷声发大财。
那么暴利是怎么出现的呢?
对于很多失去亲人的来说,死亡是个紧锣密鼓的过程,中国传统的观念“厚葬”便是对尽孝的终解。
从最初的置办寿衣、骨灰盒、墓地,到告别逝者的整套仪式,再到逝后的祭扫活动,整条链路中潜藏着庞大需求,利润空间也很巨大——尽孝的观念,让讨价还价这件事变得尴尬。
首先,墓地寸土寸金,房价都望尘莫及。
入土为安是对逝者最重要的事,但入土为安的价格却令人瞠目结舌,墓地费用一直是殡葬的大头。
被称为“地下房产”并不为过,较之房地产利润持续滑坡,殡葬业却常年维持稳定“暴利”,利润率甚至是房地产的数倍。
全国30座主要城市的墓地价格排名中,排名第一位的上海,一块高端墓地接近30万元,全市均价每平方米超过6万;而在北京,“风水好”的墓地价格基本每块15万元,这还是6年前的价格。
墓地价格涨得比房价还快。
以“中国殡葬行业旗舰”福寿园为例,2020年福寿园墓地销售均价涨幅为5%。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也仅有21个城市房价涨幅超过5%。
在过去的一年里,福寿园总共卖出了 13083 个经营性墓地,平均下来,每个墓地售价高达 10.8 万元。
而且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墓地费用并不是最终花费,因为公墓的使用期限究竟是多久,基本是个法律空白。
不仅是中国,日本一块墓地费用至少需要400万日元。
而从美国“入土为安”的费用也花样繁多,棺材1298美元、墓地1000美元、石头墓碑1500美元,挖土和盖土费1200美元,棺材外的金属外壳2395美元,加上追悼会的4805美元等费用,总共至少要花掉12198美元。
大“家”贵,小“家”也不便宜。
逝者在阴间的第一套房——骨灰盒,也压在生者身上的一块重担。骨灰盒的利润空间曾出奇地大,一个成本2000元左右骨灰盒,售价8.5万到12万。
山东曹县因为棺材生意,频上热搜。
线上卖得风生水起,网店开了130多家,在2018年双十一销量一举拿下“全网销售百强县”称号,已经成为仅次于浙江义乌的全国第二大淘宝村集群,远渡重洋,把棺材卖到了世界各地。
但入土为安了也并非就一了百了。
传统殡葬行业中间环节过于冗长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身故者下葬前各种悼念仪式,以及入葬及后继的祭祀事宜,这两部分需要购置的东西不在少数,少则十几,多则几十上百样。
而传统殡葬业多分散经营,大多商家都只提供某一个方面的商品或者服务,导致中间环节过于繁杂。
市面上的祭祀用品就从普通的黄纸、冥币,逐渐变得五花八门,各种特色“套装”被轮番推出:爱马仕套装、奔驰车配司机、iPhone全套、防疫套装。
活人有的,逝者一样也不会少,而且往往更加内卷。普通黄纸一卷5元,“特色套装”价格则会翻高数倍,冥币的款式,也早就变得多种多样。
这售价几元的冥币,撑起了不少公司。其中比较知名的是2015年申请登陆新三板的广东翊翔民俗文化,据其公开的信息,其2014年的净利润达208.1万。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价格不透明,不公正,商品质量及服务参差不齐以及中间环节过多是其中最突出的缺陷。
“每件寿衣批发有20~100元利润;零售利润高达600~1000元。”这是江苏“升仙”牌寿衣厂所打出的招徕客户的广告。
有人曾以一个故事来调侃传统殡葬业的乱象,一样进货成本200的产品,看你开小电动来买,卖你七八百,看你开小汽车来买,那么卖你两三千也不过分。
在中国最大的殡葬市场——河北廊坊的米北纸花市场,几百个做殡葬品的店铺,看起来都十分简朴,集中在不过1公里的街道,可年均营业额却有几十个亿。
在这里,一个对外零售价200元的纸扎房子,只需要12元便可买到,可想而知,中间的经销商渠道商获取的利润,是何等之高。
国家民政部在2020年将“厚养薄葬”改成了“厚养礼葬”,可以被视为是殡葬产业改革的风向标。
传统殡葬产业早就有足够的理由互联网化了,即便没有涌入的资本,从事殡葬行业的人员也早已有了触网的想法。
对于河北廊坊的米北纸花市场的商户们来说,互联网化是他们寻求新增长的方向,中间商渠道商垄断了殡葬业60%~70%的利润,留给他们的市场空间,十分逼仄。
互联网+殡葬产业,会提供一个全国统一价格和一条龙葬礼服务,帮助在亲人去世后,事务纷杂的家属省去诸多麻烦。
日本的Yoriso,就致力于成为追悼会服务领域的“葬礼纪”,提供拍照、录视频和折扣葬礼计划,价格不到传统服务的一半。
2019年,它从SBI投资等机构筹集了约1880万美元,迄今为止筹集的资金总额约为3070万美元。
花费最高的墓地,已经有很多国外的企业在尝试新的可能。
日本的“真教寺”被改造成一个惊人的现代化七层设施,看起来像一个高端酒店或水疗中心,墓地“蔵前陵苑”隐藏其中,这个寺庙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它的由电脑控制、卡片激活的自动骨灰龛系统,给传统的祭祖体验增添了一丝高科技色彩。
马来西亚殡葬行业巨头“富贵生命”,对于死者的纪念更是参观一座大型图书馆,亲人来在形式书本的“墓地”前凭吊和纪念。
无论从成本还是纪念意义上,都给传统的高消费的墓地有了新的选择。
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殡葬产业,但殡葬的产业化互联网化之路并不好走。
“彼岸”,曾经最被看好的互联网殡葬平台于2017年倒闭、“恩雪天使”在成立运营两年后便销声匿迹了、“元舟生命”上线不超过两年也是人去楼空……
还有很多甚至未来得及打开市场知名度的互联网殡葬项目,早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殡葬的触网还是难关重重。
殡葬行业天生自带阴霾属性,是不愿意谈及的灰色地带,这决定了殡葬产业互联网的进程依旧是缓慢的。
互联网是需要营销的产业,这一点对于殡葬来说就难以跨越的鸿沟。
试想一下,在一个漆黑的夜,你打开手机点开推送,一条关于殡葬的广告跃然眼前,不仅渗人,更让你觉得万分晦气。
同样的,也正是因为“晦气”属性,互联网很难用以往常规的套路去复制打造所谓“爆款”,没有办法给用户宣传,店面也不能太过显眼,没有办法以新拉新,更没有办法拼一拼骨灰盒半价……互联网,算是在殡葬面前,撞得一鼻子灰了。
传统互联网电商常用的促销、拼购、社交分享、直播……哪一个高频使用的工具到了殡葬面前都会哑火。
再者是殡葬行业的低频问题,获客成本高。
很多生意都在做回头客,在频繁的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可殡葬产业不能,殡葬产业几乎可以说就没有回头客。
而且,殡葬产业做的大多是“突发性”的生意。
哪怕如今电商体系已经如此的完善,但顾客不会因为促销就去囤几件殡葬用品,因为打折就多买两个骨灰盒,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殡葬线下实体店才能长盛不衰,互联网电商模式才没能发挥效力。
最后,也是主要的难点,殡葬行业存在垄断的问题。
殡葬行业本身具有公益性服务的特点,有很强的政府管控性,不具有充分的市场化特征。并且由于殡葬行业受区域的人口,死亡率,火化率等硬件条件的约束,呈现出自然垄断的特征,因此,殡葬行业的进入门槛是极高的。
不过,虽然殡葬产业互联网化的进程受阻,发展缓慢,可资本选择进入,就证明这个行业并不是毫无缝隙的。
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将会连接殡葬行业,甚至连3D打印、虚拟机器人等都可能会进殡葬业,这是技术趋向。
未来殡葬服务业的消费主体,将会是成长于网购时代,擅长利用网络讯息的一代,他们关心更多的不再是如何处置而是体验,这是用户趋向。
从以上两点来看,未来殡葬行业的商机和整合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互联网给传统殡葬带来的变化还不只如此,甚至让年轻人开始正视“死亡”,对生死的态度确实很淡然。
随手一搜葬礼的话题,他们脑洞之大,令人折服。
对于“你希望在你的葬礼上放什么歌曲或者乐曲”这个问题,有人想放“还想再活五百年”,有人觉得嚎啕大哭不如来一首《不如跳舞》,有人还不忘和朋友们开一个小玩笑,决定放“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当谈论殡葬和死亡不再小心翼翼,生的意义才会放大。
越来越多的公司嗅到商机,进入到数字遗嘱、数字遗产规划、互联网殡葬的服务领域中。
“百年遗书”、“永恒信息”或“结语”等APP应运而生。它们提供上传遗嘱的服务,帮助用户提前记录从葬礼偏好到照料家庭和宠物的指南。
“当代丧事指南”Lantern 是美国提供殡葬服务网站,从 2018 年成立至今已经获得了 2 轮共计 230 万美元的融资。
用户首先需要填写一份“身后事清单”,项目包括:可以填写 9 项对亲朋好友们最后的祝福,选择自己葬礼的形式,书写回顾自己的这一生,遗产规划,数字账户如何处理,个人社保福利信息填写完善等。
到达生命尽头时,我们可能不得不面临孑然一身的孤独。
当我们能够像结婚、装修那样个性化地对待我们的死亡时,我们会感觉到对生活最大不确定性的控制。
一项死亡提醒app——WeCroak甚至每天给用户推送5次通知,上面写着:“别忘了,你会死的”。
《寻梦环游记》是很多人喜欢的一部电影,颠覆了我们对生与死的认知,生固然如夏花之绚烂,但死亡依旧是可以拿来调侃庆祝的。
殡葬产业的互联网化早已不需要什么标准的答案,没有应不应该,只有是不是顺着时代的齿轮在走。
殡葬产业,无疑已经互联网化的路上了,而我们要做的,便是静看风起,静看雨停。
“斯人已逝,敬鬼神而远之。”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应该敬畏的。
如今,年轻一代谈论死亡的耻辱和禁忌已经大大减少。
他们希望尽可能地实现对“生命终点”的控制。
更新时间:2024-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