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王、水电大王、中国前首富……“光伏狂人”李河君落幕

近日,沉寂多年的昔日首富——李河君,再度进入了公众视线。只不过,不是东山再起,而是传已被公安带走。种程度上,李河君也算是一代枭雄。其白手起家创立的汉能集团,曾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民营水力发电企业、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2013年,汉能薄膜(00566)在港上市,一时风头无两。2015年,李河君以1600亿身价,力压马云,成为中国首富。

可也同样是2015年,汉能薄膜却被强制停牌,私有化退市。而后更是身陷欠薪风波、诈骗疑云。

回望汉能集团的故事,或多或少,带着一些唏嘘和遗憾。前中国首富被带走

56岁的李河君也许没有想到,沉寂已久,甫一露面就上了媒体头条。据10日财新的消息,这位前中国首富已被辽宁锦州警方带走近一月时间。

究竟是因何被带走,至今没有明确的信息。尽管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但大多数指向或与锦州银行借贷有关。

在锦州银行(00416.HK)股吧里,有人直接贴出该行在港上市前招股书披露的信息,与已退市汉能薄膜资金关系规模94.61亿元,其中附有信贷风险敞口净额27.7亿元。

汉能系自2019年开始分崩离析,难道债务至今还没有理清、化解?恐怕这个问题,只有李河君能够解答。

李河君崛起于水电站,落败于光伏。

他在全国各地建设移动能源产业园,输出薄膜光伏技术和设备。他曾计划,在全国布局10个这样的产业园区。

这些产业园通常与各地合作共建,由汉能提供薄膜太阳能技术和装备,陆续在四川泸州、绵阳、湖北荆州、山西大同以及辽宁营口等地落地。据公开报道,高峰时期投资规模超千亿。

尽管投资巨大,但汉能主导的薄膜光伏与行业主流的晶硅光伏,市场份额相差甚大,产业园项目落地后多数没了下文。

豪赌水电

在李河君身上,集齐了一大把标签:故事大王、水电大王、中国前首富、光伏薄膜产业化第一人等。

1994年,从北方交通大学毕业才几年的李河君,看中了水电站生意。汉能前身华睿集团斥资1000万元,收购李河君老家广东河源一座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1500千瓦。

3年后,这座水电站就赚回本金,这让李河君对水电站提起了兴趣。

当时,正值国内中小型水电站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因为现金流充沛,民营资本竞相染指。李河君迅速深入到小水电发电行业,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收罗标的或新建水电站,他控制的华睿集团规模也迅速撑大。

2003年,李河君以20亿元身价位列《新财富》排行榜第23位。当年,他斥资12亿元收购青海尼那水电站,成为当时民营资本对国有能源最大的一宗并购案,他也因此登上当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

手握一众水电站,李河君有了更大的野心。在2002年一次赴云南商务考察中,他盯上了金安桥水电站。该项目,最终为他的“水电之王”名号加冕。

位于丽江的金安桥水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仅比葛洲坝电站少30万千瓦左右,投资总规模约260亿元左右。

为了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李河君忍痛割肉,卖掉手里其他水电站,直至2011年金安桥水电站并网发电。

这座世界规模最大的民营水电站,每年产生约36亿元现金流,李河君名利双收。

落败光伏

依靠水电站提供充沛的现金流,李河君野心膨胀,陆续在能源领域四处出击。水电、风电之后,他的目光投向光伏。可他不会想到,这会成为自己的终局。

汉能真正出没在光伏领域,是在2009年。当时光伏行业方兴未艾,技术已经开始分化,晶硅技术因对光能转换率高达15%,成了市场主流技术,而李河君笃定薄膜技术。虽然,它比晶硅技术应用范围更广,但光能转换率低至9%的行业难题一时难以解决。况且,薄膜光伏技术应用到消费场景方面也颇具挑战。

不过,这在李河君看来并不是难事,“我们就是要走别人不敢走的路。”

在他主导下,汉能集团先后在全国设立9个薄膜发电生产基地,投资总规模超2000亿元。2012年,汉能薄膜借壳铂阳太阳能港股上市。

随着企业上市,李河君财富骤增。2015年,他以1600亿元财富成为中国首富,将马云、王健林甩在身后。

不过,李河君的首富宝座屁股还没坐热,纸面财富旋即灰飞烟灭。2015年5月20日,汉能薄膜股价暴跌,市值缩水千亿。在联交所的惩罚性措施下,公司进入至暗时刻。

巨额关联交易被外界广泛认为是汉能薄膜遭联交所调查的主要原因,尽管后来公司采取多种措施,甚至李河君卸任董事长,也没能说服联交所。2019年,复牌无望的汉能选择私有化,退出资本市场。

李河君并不接受这种失败,企业退市之后,他试图东山再起。公司先后发布太阳能动力汽车、汉能瓦、汉能伞等产品。最终,没能翻起浪花。

败也关联交易

然而2015年,汉能薄膜乃至整个汉能集团,都迎来了当头一棒。

在汉能集团的业务模式下,上市主体汉能薄膜,采购组件、销售生产线,都严重依赖母公司及附属公司。

鉴于此,2015年6月9日,香港证监会发出函件,关注其持续经营能力。而后,汉能薄膜暂停/终止大部分关联交易。并且,股票被强制停牌,长达4年,直至2019年私有化退市。


来源:汉能薄膜公告2015/08/14

就这么轻飘飘几句话,对整个汉能集团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首先,对于汉能薄膜来讲,不能再向集团买组件,也不能再卖产线。2015年,汉能薄膜实现的关联收入,从上一年度的59.6亿港元,下跌至6600万,几乎全军覆没;

另外,因不能正常展业创造收入,汉能薄膜过往形成的79亿商誉,瞬间清零。综合导致,2015年汉能薄膜巨亏122亿

其次,比起汉能薄膜,汉能集团层面的冲击,恐怕更甚千百倍。

暂停向集团采购组件,对汉能薄膜而言,只是失了一个供应商。但对集团生产基地而言,则是失去了重要、甚至唯一的销路

前面,我们曾分析过,汉能集团的生产基地,是和地方政府合资建立的,而且,借助政府增信,想必还拿了不少社会融资。

如今,基地已经建了,产线也买了,钱也花了,但是产品卖不出去,如何回款?没有回款,如何还债?

尤其是,上市主体汉能薄膜,已经被强制停牌。大厦将倾,谁还敢继续借钱给汉能?

根据汉能薄膜年报披露,截至2015年底,汉能集团尚未归还的25亿港元欠款,都已无法偿还。


来源:汉能薄膜2015年年报

而汉能薄膜,本就身陷关联交易泥潭,迟迟不能复牌。如今,关联方欠款又无法收回,复牌更加无望。甚至,当初决定进行关联交易的管理层,都被证监会提出,取消5名董事资格。


来源:香港证监会执法通讯-2017年5月

生产基地方面,当初出钱的地方政府、国资、以及各种资金方,如今也全成了债主

山东禹城、山西太原、四川成都、江苏淮安盱眙(xū yí)县、浙江湖州长兴县等多地政府和国资,都启动了对汉能集团的诉讼追讨程序。

2022年4月,辽宁营口的一则招标公告,甚至提到汉能子公司(东泰高科)及关联公司,涉嫌合同诈骗。毕竟,资金没了,项目黄了。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就是被骗了。


来源: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2022-04-14

失败的汉能集团,就像那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整理资料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汉能由盛转衰,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客观来讲,即便没有后来的关联交易限制,汉能也不一定就会成功。毕竟薄膜太阳能始终具有光电转换效率低的局限。尤其是在隆基将单晶硅电池成本降下来,性价比提上去之后,薄膜能否有一席之地,无从知晓。

但至少,汉能还有一搏之力。而不是当下这样,未战已输。

那么,是汉能的关联交易模式,从一开始就错了吗?

可对于一个要啥没啥的新行业而言,不靠关联交易,又如何起步?降低关联交易占比,本就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那难道要怪监管层,不该管制关联交易吗?显然不可能。

站在中小股东的角度来看,汉能薄膜这种上下游全依赖母公司的模式,想要利益输送、财务造假,实在太过容易。

甚至于在汉能集团过往的经营中,资金具体流向了哪里?是不是真的都用在了经营上?这点恐怕都没人能保证。

监管层质疑公司的独立性,质疑持续经营能力,一点问题都没有。

只是有一点,汉能薄膜的关联交易,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既然已经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为何时隔两年才受关注?

这个答案,或许与汉能薄膜离奇的股价不无相关。

据悉,上市两年内,汉能薄膜股票总在尾盘10分钟出现飙升。为此,也有声音质疑李河君涉嫌操纵市场


来源:观察者2015/03/25

于真假,无从判断。

但这种离奇走势,必然有利益集团从中获利。也许真的是汉能内部人员,也许只是某个投机的第三方,与汉能无关。而这,很有可能成了监管趋严的导火索。

或许,汉能不是败在了关联交易,而是败在了资本运作手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锦州   现金流   水电站   首富   狂人   薄膜   电站   中国   大王   生产基地   太阳能   水电   来源   集团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