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没有必要上早教?听听育儿大V怎么说

闺蜜小西从怀孕起就开始看育儿的书,如《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实用程序育儿法》等,林林总总看了不下三四十本。女儿从出生起,小西就给女儿制定了详细的成长方案。当然,方案里也包括早教启蒙。

小西从看的书中整理出各个年龄段早教启蒙的指南——1 岁上大运动课、3 岁上平衡车、4 岁上舞蹈、5 岁上乐器、6 岁上跆拳道……

这听起来似乎非常有规划性。

一、早教启蒙是报兴趣班吗

小西的方案听起来似乎非常完美,而且她以读过的育儿书作为理论支撑,网络上也有各类让家长们眼花缭乱的指南来指导大家怎样安排早教启蒙方案。似乎,一个孩子应该“出生即早教”,迟一步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我看到这个贴在小西家最显眼处的早教启蒙方案时问她:“你确定你女儿会在 3 岁就喜欢平衡车、4 岁就喜欢舞蹈、5 岁就喜欢乐器、6 岁就喜欢跆拳道吗?”

她露出疑惑的表情。我又强调了一句:“你在规划这些早教班、兴趣班的时候,就确定孩子会有兴趣提前接触舞蹈、乐器并且要学习,要报班吗?”

听到我的问题后,小西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后来她跟我说:“说起来,我还真的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我以为,我已经提前看了书,制定了方案,到时候照着方案做就万无一失了。”她顿了顿,又问道:“那我现在这个方案要怎么处理呢?是不是不能给我女儿进行早教启蒙了?如果她对某个东西有兴趣,怎么办呢?”

小西问的问题,是大部分家长都会在意的问题。父母都会觉得,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怎么能让孩子输在早教的起跑线上呢?

类似的想法不无道理。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小西的问题,而是跟她分享了我一位同事的女儿的故事。

同事的女儿不仅学习成绩好,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曾经在大型钢琴比赛中获得数个金奖,奥数竞赛获得好名次,参加过各类公益慈善活动……

我初次听到同事女儿的“战绩”,非常惊叹地问:“太厉害了,你女儿怎么做到在每个方面都这么强的?”同事毫不在意地说:“其实没什么,我把她同龄人小时候用来上兴趣班、辅导班的时间都拿来陪她‘跨越山河大海,看遍秀丽景色’。她从小就展现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好奇心,我常带她去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她见多了自然就会想‘知其所以然’,在学校学知识就轻松了许多。”

同事对待女儿上钢琴课、兴趣班的做法和态度也与大家不太一致。女儿显露出对音乐的兴趣后,同事并不是马上就带女儿去报钢琴课,而是让女儿听了几种乐器的乐曲。当女儿明显流露出对钢琴乐曲的喜爱时,同事再适时引导她去学习钢琴。

初期当然也有辛苦的阶段,但是每次同事都会跟女儿回顾那些悠扬的旋律、钢琴家在舞台上陶醉而自由的状态,鼓励女儿坚持下来。

最重要的是,当女儿长大后,同事逐渐不再介入女儿的钢琴课,而是让女儿自己去寻找喜欢的钢琴老师,自己去联系培训机构,自己选择是否考级,是否参加比赛。

整个过程都是孩子自己做决定,孩子当然就能坚持下来。

听了同事的故事,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传统的理论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要在上面描绘美好。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孩子的人生真的是一张白纸吗?或许他的纸上已经画好了几笔,或许他需要的并不是你给他的蓝色画笔。

二、早教要“教”什么

谈到学龄前儿童,我们总拿一种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有的家长认为,他有什么兴趣爱好,还不是我们给什么他们接受什么;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太早接触就是拔苗助长。

久而久之,有的家长变成了小西那样的“一丝不苟计划”派,有的家长变成了“放任不管”派,还有的家长变成了“你孩子学什么我孩子就学什么”派。

我当年就是“混乱”派,受到太多书籍、网络、文章的不同观点的影响,一会儿弄个计划“一丝不苟”,一会儿工作太忙又“放任不管”,一会儿看人家孩子学的兴趣班又“心动不已”。

其实,早教或启蒙,并不是纯粹在一个“无”的状态去描绘、填充。每个人生来都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这就要求家长或老师发现不同孩子内心不同的渴望。

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教一个学龄前的孩子“向日葵(太阳花)”的概念,你会怎么做?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有答案:有的父母会让孩子看向日葵的图片,有的父母会带孩子去野外看向日葵。

这两种方案是不是都还不错?父母抽出时间来传授“向日葵”的概念,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作为一个个体,对于向日葵真正想要了解什么呢?

如果是一个优秀的早教案例,那么教授者应该会带一群孩子去一片向日葵地,先不传授任何内容,而是让孩子去体验、去表达。

有的孩子会说“向日葵是黄色的,真漂亮”,有的孩子会说“向日葵真高呀”,有的孩子会敏锐地发现“向日葵都是向着太阳的”,等等。

之后,教授者就要开始反思,到底是颜色还是高度,抑或是特征会让孩子最感兴趣?如果是颜色,那么可以请孩子们一同在大自然中收集黄色的花朵,再对收集到的花朵展开讨论。

这个过程和单纯的教是不同的。通过一系列交流,比如孩子们之间的天真提问或讨论,促进学习一种新事物的探索过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可能,一堂名为“向日葵”的课最后变成了“今天你采集到的黄色花朵有几种”!

所以,早教的“教”并不是我们大人内心中那个“教”的含义。这里的“教”,是把孩子当作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的主角,家长只作为旁观者加以引导。更深层的含义是,家长是儿童大脑中的那些代表不同知识神经连接和电量的指引者。

三、早教要多做“减法”,不是做“加法”

说了这么多,我们应该如何给孩子做早教呢?

回到前文我同事的女儿的经历。同事以先于同龄人的眼光,在女儿 1 岁时带她看艺术启蒙绘本,2 岁时一起做简单的科学实验,3岁时出门旅游……

如果纯粹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当孩子 1 岁、2 岁、3 岁的时候,大家总觉得“他们还这么小,懂些什么呀”,但如果我们回到早教和启蒙的本真,家长的作用是引导者、指引者,那么早教就是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可是,大部分家长做到的,只是“我们认为孩子缺什么就给孩子灌输什么”。比如闺密小西,从表面上看,她给女儿制定了“阶梯式”的学习方案,按年龄分阶段培训,看起来既科学又翔实,但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传递自己的焦虑罢了。

没有见过运动员夺冠时英姿飒爽的样子的孩子,突然被要求每天练习 1 小时的平衡车,他怎么会喜欢日复一日地绕着障碍物骑呢?

没有见过芭蕾舞者翩然的舞姿的孩子,突然被要求每周上两节课,她怎么会心甘情愿、忍受痛苦地去压腿练基本功呢?

没有在阅读的海洋里徜徉、体验过读书的快乐,只是机械地看图认字或者整日与点读笔为伴,怎么会发自内心地想阅读更多的书呢?

所有的学习、兴趣都会偶尔让人觉得枯燥无味,但正是因为热爱,孩子们才能体验到快乐,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更有毅力和决心去坚持。

所以,早教的本质不是做“加法”,给空桶里灌满大人们想象中的“养分”,而是带孩子体验这世界的山、海、树、木、花、草……让他们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朴树那首《平凡之路》唱得好:“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带着孩子“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热爱,这也许就是早教的真谛。


原文作者:程今今,微博博主 @blingbling程今今。

本文摘自《好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朋友》,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日常家庭故事阐述身为“过来人”父母的实践经验,囊括了新手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孩子的基础能力启蒙、艺术学习与学科学习的分配问题、入学前与入学后的各类问题及多孩家庭的关系处理等,帮助父母在孩子的健康守护、良好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引导、素质能力的提升、学校环境的适应等各方面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或实践方案。

这是一本有思想的书,凝聚了众多父母的心血。通过父母与孩子的故事,你可以看到不同家庭的爱的智慧、不同的相处模式和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

如果你是 0 12岁孩子的父母、焦虑的职场妈妈、普通的全职妈妈,如果你家里有多个孩子,或者你希望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全面培养孩子的能力,从实例借鉴孩子的培养经验,抑或你有志于从事教育行业,喜欢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等,本书都值得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孩子   都会   向日葵   同事   家长   父母   女儿   兴趣   方案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