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的智慧从哪里来?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一、静


道家说:“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儒家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总之,道家、佛家、儒家都认为:“静”是智慧的最重要来源。


1、静,才能看的远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企业和个人也是一样的道理。陷于日常事务,整天忙碌,而不懂得适时“仰望星空”,那是没有未来的。

企业领导,需要跳出企业经营之外,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来看企业。


例1、 我以前的老板T总。

T总给我的感觉就是清静无为,一般看他就是闲坐、泡茶、看书、思考。

当然T总也做一些事,但都是公司其他人做不了的事,比如上游厂家关系、政府关系、税务关系;比如每开展一个新项目都是T总亲自运作,直到步入正轨为止。

正是因为懂得跳出繁琐的事务,才有时间去静思、去思考一些重大决策、发展方向。

“忙”则“心亡”,“心亡”则“忙”。每企业需要有一些能够不时跳出经营之外进行思考的人。让自己真正的静下心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的更远。考虑涉及企业生死存亡、涉及企业重大决策、涉及企业发展方向的问题。


2、静,才能看的真


人很容易被自己即有的观点、即有的利益、即有的偏好所蒙蔽。考虑问题往往带个人情感,不能客观。

静的目的,就是让人具有“慧根”。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我们来看看“慧”这个字,由“彗”和“心”组成,

“彗”的意思是“打扫”,整个字形的意思是“打扫心田”。

心田经常打扫,扫除嗜欲、贪着、成见、固有思维模式……等等,智慧自然现前。


例2、 XX菜园。

刚开始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作为经营者的G总肯定也看到了,公司一直亏下去不行,必须改变思路。但是人总是会对自己的一些想法、思路、经营策略带有私人感情。

刚开始,G总一直沉醉于自己的理论,沉醉于自己的高明想法。虽然知道企业发展出现问题了,但在个人情感上还是不愿意改变经营策略。

后来,公司还在,估计G总终于“静心得慧”,扫除固有思维,改变策略,适应环境了。


3、静,才能看的深


人容易因为思考不够深入,未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深层原因。


比如,遇到一个问题,需要:

①、先考虑各种方法、方案。

A、B、C、……

不管方法是否可行,先尽可能广的想一遍,先不要急于判断是否可行。

②、接下来对上面想到的几个方案进行思考选择,选择之后进一步细化,进行深入思考。

假如,选择A,进一步细化。

a、b、c、……

假如,选择b了,再进一步细化

b1、b2、b3……

这样不断细化,将问题想透彻,然后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以上只是提供一个思路,意思就是:思考要广阔、要深入。


另外“静”也代表者一种心理素质,一种自我情绪把控。

孙武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孙武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翁同龢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二、诚


《中庸》:“至诚如神。”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尚书.康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如同爱护自己的婴儿一样”。以母亲的诚心来理解婴儿的需求,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合乎婴儿的心意,但相差也不会太远。没有一个女子是先学会抚育孩子,然后才去嫁人的。(但是第一次就能把孩子带好,这是因为母爱的至诚之心啊!)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像母亲爱护自己的婴儿一样”去观察事物、去理解别人的需求、去处理事情;那么,至诚求真,足以知兴衰;至诚待人,足以得人心;至诚做事,足以事竟成。


例1、象牙筷子

商纣王在刚开始请工匠用象牙为他制作筷子的时候,他的叔父箕子就表示出了一种担忧。箕子认为,既然你使用了稀有、昂贵的象牙作筷子,与之相配套的杯盘碗盏就再也不会用陶制土烧的笨重物了,而必然会换成用犀牛角、美玉石打磨出的精美器皿。餐具一旦换成了象牙筷子和玉石盘碗,你就一定不会再去吃大豆一类的普通蔬菜,而要千方百计地享用牦牛、象、豹之类的胎儿……等山珍美味了。紧接着,在尽情享受美味佳肴之时,你一定不会再去穿粗布缝制的衣裳,住在低矮潮湿的茅屋下,而必然会换成一套又一套的绫罗绸缎,并且住进高楼大厦之中。

箕子害怕照此演变下去,必定会带来一个悲惨的结局。所以,他从纣王一开始制作象牙筷子起,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箕子所料。仅仅只过了五年光景,纣王就演变到了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地步。在他的王宫内,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兽肉,多得像一片肉林;厨房内添置了专门用来烤肉的铜格;后园内经过酿酒后剩下的酒糟已经堆得像座小山了,而盛放美酒的酒池竟大得可以划船。纣王的奢靡,不仅苦了老百姓,而且将一个国家搞得乌七八糟,最后终于被周武王所剿灭。

箕子是纣王的叔叔,作为皇族,商朝的兴衰跟他息息相关;所以,他才会有如此的敏感性。他以一种至诚之心,来观察、思考一切与商朝兴衰有关的人和事;所以,他能见微知著,准确的判断、推断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如神明。


现在的企业管理也是这样,作为老板、或总经理,如果能做到至诚,同样可以见微知著,进而抑恶扬善;作为业务人员,如果能做到至诚,足以准确判断客户的需求、内心想法,足以针对不同客户推演出有针对性的业务开展策略;作为技术人员,如果能够做到至诚,足以精益求精,发明创造。

至诚的去观察、思考,我们也可以像箕子那样料事如神!


例2、电视剧《三国演义》48集《张松献图》

刘备正筹划夺取益州,听说张松由许都要经过荆州回成都,才走到荆州边界,便派大将赵云热情迎接,来到荆州城外时,关羽又带领人马早已在门前恭候;当张松到达荆州城下时,刘备和领诸葛亮、庞统一起出坡迎接。

这使得刚在许都饱受曹操冷落和欺辱的张松受宠若惊,感激涕零,“自此一连留张松饮宴三日,并不提起川中之事。”张松临别,刘备于十里长亭设宴送行。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离别在即,刘备蹲下请张松踩着他的肩膀上马。以一方诸侯之强、皇叔之尊,如此至诚对待张松,如此礼贤下士。

至此,张松被感动得无以回报,把心中的话全盘托出,一片赤诚毫无隐瞒,劝刘备夺取西川,并献出了西川地图,决定作为内应,共图大事。


虽然,刘备其实这次对张松是有目的的。好比现在商业,接待肯定都是有特定商业目的的。但刘备的过人之处在于,接待时,他能让你感觉没有私人目的,只有天下苍生,心系天下。

当然,并不是刘备善于伪装。伪装是感动不了人的。

他待人,是真的做到了忘记目的、没有目的,纯粹以至真至诚感动人!他是一个能把自己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某个人身上,而又没有一丝不真诚的人。

有另外一个例子,刘备做平原相时,当地豪族刘平派杀手潜入想行刺。刘备不知道,按他一贯的待人以诚,像对普通百姓那样真诚对待这个杀手。杀手被刘备平时待人的至诚所感动,不忍杀之;离开前,和盘托出,劝刘备要提高警惕。

假如我们也能修炼达到刘备的这种待人以至诚,我们同样可以像刘备那样尽揽天下英雄之心。


例3、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16岁的王永庆经过父亲四处筹款,于1932年在台湾的嘉义开了一家米店。

但米店一开张,就遇到了麻烦。原来,城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熟悉的米店,而那些米店也总是紧紧维拴住这些老主顾。他的米店一天到晚冷冷清清。

王永庆只好一家家地走访附近的居民,好不容易才说动一些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

当这些客户来到店里买米的时候,王永庆看到这些客户主要是家庭主妇,于是提出送货上门服务。这在当时的米行里,是绝无仅有的。

当王永庆把米背到客户家里的时候,他认真地将客户家里的陈米从米缸里掏出,并视情况为客户清洗米缸,再将刚买的新米倒入。

在进行以上服务的同时,他还热心的询问客户家里多少人,每天大概会用多少米,并仔细的连同客户本次买米数量、家中米缸大小、家庭住址等信息一起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

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王永庆很容易计算出客户大概什么时候需要新购大米,提前将大米送到客户家中。

王永庆的服务在左邻右里中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越来越多的居民买他的大米,并成为忠实客户。

经过王永庆的艰苦努力,他米店的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其他同行。后来,进军化工行业,做强做大,成为了台湾首富。


很多管理书籍,将王永庆的故事,归纳成各种营销手段,叫人要学习这些营销手段。这些作者真是书呆子,误人子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学招式不学心法。

依我看来,王永庆成功的本质在于他“至诚做事”的态度:发自内心的想把米店经营好的强烈愿望,全身心的投入到米店经营中。

“有志者事竟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永庆的米店经营,正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做企业、做人、做事,都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有一颗至诚之心,如果强烈的渴望成功,如果你决心做好;那么,自然而然的你就会充满智慧,你肯定可以找到方法、途径,你肯定可以做好!


阅读启迪智慧,书香浸润心灵。

三、学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说:爱好学习,也就能渐渐地接近于有智慧了;......”


那要怎么求“知”呢?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把“生而知之”放在第一位。

那要如何“生而知之”呢?

就是我前面说的“静”与“诚”。心静极则智慧生!至诚通神!

“静”和“诚”是无上妙法,是不学之学;是以天地万物为师,学的是无字天书。一个人要想有大的成就,必须具有“静”和“诚”的品质。


孔子把学而知之放在第二位。

那要怎么求学呢?

子思在《中庸》里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子思说:“要广泛地,尽可能多地学习;有所不明就要对所学提出疑问,追问到底;问了之后还要仔细观察、分析、思考;之后还要一步辨别是非真伪;辨别之后学有所得,就应努力实践、学以致用。

我们再来看看大诗人陆游对“学”的看法。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功夫且不断努力,直到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要真正弄明白其中的深意,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求学这方面,大家基本都懂。这里就以我自己为例子吧。

之前我在XX建材公司的时候,当时公司生产的预应力管道压浆剂、压浆料的技术配方有点问题。后来公司让我参与试验室技术突破。

第一步,我网上广泛地查询了压浆剂的各种专利、其他工厂的试验数据、各个大学的专业论文

第二步,将各种专利、数据、论文,抄写下来。

第三步,分析、对比不同厂家、不同大学所做试验,他们之间所用材料的不同。对每一种材料再专门网上搜索,了解它的形态、特性、作用。

第四步,每一次试验注意各种数据变化。并进一步参照网上其他公司配方。白天、晚上都经常考虑配方的事。

第五步,这样求知了一个月的时间。花费了无数时间的静悟、思考,花费了无比热情的至诚之心,查看了无数资料、做了无数次试验;之后,公司产品配方终于达到了技术标准。

举我自己的例子,是想说:学习并不是仅仅指书本知识,生活、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东西,是学习更重要的方面;学习并不仅仅指文字知识,理论、实践、思考三者要相辅相成;学习并不仅仅限于学习,也需要静悟之思、也需要至诚之心。


后记:

《孙子兵法-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武把“智”列为五德之首,显然充分认识到了智的重要性。“智”是其他五德的统领。无智之信,为愚信;无智之仁,为妇人之仁;无智之勇,为匹夫之勇;无智之严,为苛严。

同时,五德是相辅相成的,智也需要信、仁、勇、严的辅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心静   荆州   生而知之   智慧   目的   米店   至诚   象牙   客户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