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律源自哪儿?(请记住这六点)

我们有没有发现:


网上有很多因为孩子写作业的问题,妈妈被气哭的视频。


有的宝妈还在网上说:她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律,到了看书的时间,就催孩子看书;到了运动的时间,就催孩子运动;到了写作业的时间,就催孩子写作业....


这位妈妈最后感叹:我已尽力了,再没有其他办法了。


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你越用尽全力控制,孩子越和你唱反调。


著名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


孩子缺少自律,未必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


这可是心理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


意思是说,妈妈们不能通过强行控制,让孩子达成自律。


那么一个孩子的自律源自哪儿呢?


孩子的自律,不是父母逼出来的。


是从他开始爱这个世界,从他开始喜欢自己,从他开始认同一件事养成的。


想要培养出一个高度自律的孩子,请记住这六点。


01.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开始。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


如果我们喜欢某种东西,就会乐于花时间去欣赏它:


比如,一个小伙子终于有了他心仪已久的汽车,那他有时间就会站在车的旁边左看右看,或者是擦擦车,收拾收拾汽车内部等;


一个女孩子终于买到了她心心念念的包包,她也会无意间把它拿在手里,摸来摸去,甚至去哪儿都背着。


同样的道理,如果希望孩子坚持做某件事,那就要让孩子选择他感兴趣的事情。


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孩子喜欢游泳,那就从游泳开始做起,一周一次或两次,让他坚持。


他一边坚持 ,一边会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正向的积极的循环,孩子慢慢地就会变得自律。


即使没人催促,到了时间,他就想去游泳。


02.不强迫孩子,让孩子主动去做。


一位妈妈在网上说:


“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我就给孩子立了一些规矩,让他按照这些规矩去做:


回家第一件事是洗手;然后写作业;每天写一篇日记……


可是让她生气的是:孩子不按照这个规定去做”。


其实这种现象,很多家庭都有。


下面,我给你讲一个陶行知先生用米喂鸡的故事,你看完这个故事,心中就会有答案。


陶行知先生,曾经在武汉大学演讲时,特意带了一只公鸡和一把米。


他掏出一把米,撒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公鸡吃米,公鸡只叫不吃。


接着,他用力掰开公鸡的嘴,把米使劲往它的嘴里塞,公鸡还是拼命挣扎,不吃一粒米。


之后,他主动往后退了几步,站到一旁,公鸡反而主动吃起了米。


我们教育孩子就跟拿米喂鸡一样。


如果我们总是强迫孩子这样那样,他是不情愿的,反而会产生负面情绪。


每个孩子都有对自主、自我的渴望。


我们只有放弃对孩子的各种控制、命令和要求,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机会,才能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03.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学会承担责任非常重要。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只要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尽量让他自己去做,让他知道这些是他的责任。


慢慢地,他就会养成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动完成。


比如,孩子每天自己整理书包,回家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同样,孩子犯了错误,也要让他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写作业应付,错误重重,或者是孩子早上不按时起床,结果迟到了,那就让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孩子上学忘记带文具盒,你不要给他送去,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他知道犯了错误,也是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的,这样的话,他下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另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孩子学会不断地承担更大的责任。


我们都知道:


袁隆平先生一生热衷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因为他心系百姓,是为了让全世界的人民不挨饿;


疫情期间,85岁的钟南山院士一直工作在抗疫的第一线,为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一个孩子不断地看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时,他就会带着责任和勇气长大,也会产生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和自我控制力。



04.从小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爱丁堡大学教育心理学马丁教授通过实验证明:


“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在生活中,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总是给孩子一些负面的反馈: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的动作太慢了。


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接受这样的暗示,并且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就是你说的那样”。


如果我们经常给孩子一些积极正面的反馈:


你今天写作业写得很快;你最近很努力,学习成绩一定会有进步;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很自律的人。


这些正面的暗示和积极的期待,会促进孩子产生内在的驱动力,让孩子自发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罗森塔尔效应:


一群被随机挑选的学生,8个月后,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个个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比之前更优秀。


原因是他们得到了肯定和欣赏。


事实证明,你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怎样的孩子。


想要孩子变好,就要多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知道自己很棒,孩子才会在我们的暗示下变得越来越优秀。


《父母的语言》作者达娜.萨斯金德说:


“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积极的、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



05.提高孩子的价值感。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


自律的基础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珍惜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多做事情,并且帮助他成功。


比如,可以重新摆设一下孩子的房间,让孩子也参与进来,然后多少听取一下孩子的意见。


摆设结束后,要表扬孩子:“在你的帮助下,房间变得很美,宝贝太棒了。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很优秀的设计师。


在生活中,多制造这样的事情,就可以提升孩子的价值感。


只要孩子感觉到自己有价值,就会节省时间去做各种他想做的事情。


06.父母要自律,给孩子起到示范的作用。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非常自律,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就能起到榜样的作用。


以前,我有两个六年级的学生,是一对双胞胎男孩,他们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都特别好。


一天课下时间,我问他们:“你们每天早上几点起床”?


他们说:“我们每天都六点起床 ”。


我说:“那周日可以多睡一会儿吧”。


他俩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全家人,一年365天,晚上10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


我又问:“你们早上起来,做什么?”


他们说:“我们家人6点起床后,爸爸看书,妈妈做饭,我们俩干什么都行。我们家有很多书,我们俩早上大多数时间都是看书。”

我又问:“那放学回家以后,你们都做什么?


他们说:“我们俩回家先吃饭,然后做作业。做完作业,爸爸妈妈带我们去小区运动,有时踢足球,有时打羽毛球。”


在我看来,他们的生活既自律,又有自由,他们也并不感到有什么压力。


他的爸爸早上就起来看书,晚上又带孩子去外面玩,给孩子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在生活中,父母就是孩子学习的一面镜子,再好的教育都抵不过身教。


写在最后: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想要养出一个高度自律的孩子,父母首先就要自律,然后带动孩子自律。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助孩子发现他的兴趣所在,激发他们的自主性,提高他们的价值感,这样更易于他们学会自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斯科特   派克   孩子   公鸡   暗示   父母   事情   妈妈   时间   责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