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拒4次,爱国之心依旧没变

全球工业4.0的核心是应用科技信息化技术对工业制造进行升级改革,从而进入工业智能化时代。

科技新信息化技术离不开光电元器件、传感器、集成电路、二极管、三极管等,这些统称为半导体。

半导体犹如工业系统的大脑指挥传输指令

半导体的创新研发离不开一位科学家的努力和付出,她是现如今中国半导体领域举足轻重的泰山北斗。

曾71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4次落选中科院院士,她就是中国半导体功勋—李爱珍。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现状

半导体技术应用最先在美国工业产业中应用,比我国早了半个世纪之久。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筹备和发展这个领域,从行业小白到第一块集成电路的研发制造。

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奠基人黄昆、中国半导体之母谢希德、第一代半导体厂长王守武、半导体材料开山者林兰英、红外学科奠基人汤定元、中国半导体功勋李爱珍等。

第一代半导体科学家们为新中国半导体行业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也培养出一群新生力量

通过一代又一代专家和科学家接力,现今中国发展为半导体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

涌现出一批像华为海思、紫光集团、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半导体国际水平制造厂商。

在2015年前国家耗费30多年时间和精力以及巨额资金发展半导体行业,然而中国半导体公司仍仅占全球市场的冰山一角。

由于欧美国家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和封锁,我国依赖国外进口解决终端产品组装应用。

2015年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政策后,中国突破技术壁垒,开启自主创新之路,实现技术闭环,不再被人卡脖子。

尤其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美国伙同盟国对中国进行半导体出口限制,如限制中兴通讯,挤兑华为。

李爱珍在半导体领域的贡献

李爱珍出生在兵荒马乱、战乱四起的时代,自幼随父母离开祖国去往菲律宾。

在父母爱国教育下,李爱珍从小怀揣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

回国后刻苦学习,1954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复旦大学化学系,立志技术报国。

此时国家百废待兴,开启建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才匮乏,大学生就是新中国建设的未来。

李爱珍深知这代人肩负的责任,她潜心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进入上海冶金所工作。

李爱珍的启蒙导师邹元爔慧眼识金,多次给予启发并给她讲解半导体领域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李爱珍明白当下国家正遭受西方国家全方位的碾压,国家百废待兴,专业人才紧缺。

求救不如自救,未来国内半导体领域发展空间无限。

最终李爱珍下定决心于1963年从最初的冶金领域正式转入半导体领域,开启漫漫科研路。

专业领域深耕50多年来,著作半导体学术论文200多篇,荣获国家级认证专利21项。

毕生研究涉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化合物半导体外延薄膜材料和器件;液相外延、气相外延生技术;半导体材料设计;微波器件、发光二极管应用研究推广;光电耦合器件推广应用等科研项目。

先后创建分子束外延半导体微结构材料和器件实验室;固态源分子束外延实验室、气态源分子束外延实验室;世界银行贷款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0年留美深造后,研发出国内分子束外延技术,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

1993年,李爱珍研究发现了GSMBE技术,一个含砷、含磷量子结构的气态源分子束外延领域。

1998年在GSMBE技术原理基础上,李爱珍带领团队科研出5-8mm波段的量子级激光器,填补了中国行业空缺,超越国际同时期科研成果,彻底震惊全球,成为领域新标杆。

李爱珍投入科研40余年来,贡献卓越,国内外获奖无数。

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其他奖项20几个。

2004年11月在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上荣获工程科学奖,是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四次落选中科院院士

半导体领域如此杰出的巨星,就是这样一位严谨坚韧、科研贡献响彻全球的科学家,为何四次提交中科院院士申请,终究遗憾落选?

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中国半导体功勋李爱珍成为中科院院士?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爱国且学风正派的65岁以下的科学家或行业专家;学术研究引起国内外轰动;研究成果投入应用;实行的推荐制。”这是中科院院士评选条件。

中科院院士是我国对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对所研究学术的高度认可。

依据中科院院士评选条件,阻碍李爱珍有两项必要条件。

首先年龄限制,要求65岁以下。

李爱珍毕生投入半导体科研事业中,从国家对半导体领域一无所知,到现如今科研硕果累累,不断创新突破,人才梯队储备雄厚。

1994年李爱珍带领团队研发出世界首台量子级激光器,5年后1999年李爱珍第一次参加竞选中科院院士。

此时已经64岁高龄,即将超过65岁年龄限制。

后来2001年、2003年、2005年均突破年龄限制提交申请。

其次评选实行推荐制。

至少3名院士推荐,其中2位还要是本学部的。

半导体领域从建国初期开始起步,人才匮乏,第一代卓越的科学家和专家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和付出,2000年以后中国半导体领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像李爱珍这样杰出的第一代半导体领域科学家或专家屈指可数,推荐制的约束,考虑推荐专家有限。

李爱珍总是优先考虑将推荐指标给予年轻人才,年轻人才是国家未来,更能鼓舞和激励科研创新,培养出层数不穷的新生力量。

同时李爱珍认为这样也不会让推荐院士太为难。

李爱珍做人如同她教育理念“做学问要先把人做好,人做歪了再大的学问也不可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71岁的美国院士

1980年李爱珍在恩师邹元爔鼎力支持和国家信任基础上,获得难得可贵的出国深造机会。

因华侨家庭的背景,当时很多人都担忧她留美后不再回来,在恩师邹元爔不顾个人政治风险下极力担保,才争取到这个名额。

短暂的2年多留美学习期间,李爱珍深知肩负恩师的信任和祖国的期许,保持空杯心态,从零开始。

惜时如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刻苦学习半导体领域先进技术,经全球半导体顶尖教授威米尔纳斯教授执教。

同时又往返贝尔实验室积极谦虚地向“分子束外延之父”卓以和教授请教解惑。

不负众望,李爱珍深造进修后满载而归。

结合留美所学,分析总结自己国内20多年的科研,终于打开了科研分子束边外延技术的新思路,突破了研究瓶颈期。

掌握这项科技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在电子科技、通讯、军事、航空、芯片、医疗、计算机、新材料等领域,国家不再受他国制约和欺压。

美国惜才爱才,不愿意将人才拱手送回中国,以别墅、高薪、绿卡、实验室等糖衣炮弹诱导李爱珍留在美国。

自幼怀揣爱国情怀的她,学成后果断拒绝,毅然选择回国报效祖国。

此后李爱珍研究的各项世界级的科学技术,震惊全球,影响行业领域的发展,为中国半导体技术领域抢占了一席之地。

此时的美国更加的分外眼红。

然而如此优秀杰出的科学家,在中科院院士竞选中连败4次。

2005年69岁的李爱珍直接婉拒参加院士竞选,希望把宝贵的名额留给更年轻的人。

自己老了,不想再去竞选院士。

此时的美国又一次向李爱珍抛出橄榄枝,重金难求下,借名誉之名邀约李爱珍加入美国。

2007年李爱珍被授予外籍院士,成为中国科学家第一人。

这份荣誉足以说明李爱珍的科研事业和业务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巅峰,然而美国的这份荣誉并未撼动李爱珍那颗爱国的心。

虽此生遗憾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失之交臂,但为中国半导体领域的崛起和世界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做出的非凡贡献,以及难为可贵的爱国情怀,她已是半导体领域最耀眼的哪颗星

曾有记者访问李爱珍,你渴望的中国院士未能如愿,却获得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肯定,你有什么想法。

她笑着回答:“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只记得祖国给予过我什么帮助,而不会记得祖国没给我什么。”

科技兴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技的核心关键是人才。

据悉全球顶尖半导体科学家排名中,有15位华人,排名前7的全是华人。

然而如此强悍的顶尖人才,居然没有一个在国内建队带团投身科研工作。

根据美国相关部门统计的一组数据:自1978年到2015年期间累计超2万名清华学子就职美国硅谷工作。

如数据累计至今更加令人惊愕,我国居然成了美国的人才孵化基地,我们耗费漫长时间和精力培养出来的优秀高材生,让别人信手拈去。

人才的大量流失,谈何科技快速发展,谈何赶超欧美,究其根源为:丰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环境。

回头仰望像李爱珍这样老一代科学家,不畏国家贫弱,不怕科研环境艰苦,唯有一颗永不改变的爱国情怀。

科学家茅以升曾说过:“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现在正需要我。”

他们生逢乱世,目睹国家贫穷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发展遭受他国制约和遏制等社会现状,他们立志报效祖国,渴望国富民安,吾辈当自强。放眼当下,这种精神尤为珍贵。

结语

现在李爱珍早已从工作岗位退休,但依然热衷于科研事业,还是每天泡在研究院实验室。

在她内心是不是院士已经并不重要,能够将毕生有限的精力奉献给国家、奉献给半导体科研事业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行业接班人,才是她有生之年追求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爱国   院士   外延   美国   中科院   半导体   中国   科学家   科研   领域   国家   李爱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