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咖何以为这座小城“亮灯”-院士专家集聚津市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揭秘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鸿丽 卓萌 鲁融冰 刘蓉

2月10日至1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8名院士专家,百余名行业协会代表、企业家、投资与金融机构负责人,齐聚津市,参加创新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暨津市市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

津市,一个仅有28万人口的洞庭湖滨小城,何以吸引各领域顶级院士专家为它“亮灯”?他们的驻足又为津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效益?

院士专家来津市,带的“大礼包”不少

2月10日,江南大学-新合新甾体化合物合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在津市高新区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陈坚的团队将与企业深入合作,抢抓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机遇。

2月11日,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化学(津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等7个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授牌,5个招商引资项目签约,7个院士专家成果转化项目签约……

院士专家聚集而成的“强磁场”,吸引着前沿思想、人才资源、优质项目向津市聚集。

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津市向科技要动力,加快推动县域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021年,全体市领导带队登门拜访,成功邀请到11名院士、24位专家“智慧外脑”,组建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

一年多来,院士专家为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提供高端智慧,为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出谋划策。8次院士专家评审会,已累计提出意见建议206条,对津市绿色精细化工园区规划及44个拟入园项目逐一把关,确保入园项目安全、优质、高效。

借助院士专家的资源,津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科研成果在产业园区转化。

湖南鸿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江南大学发酵工程专业博士刘孟粟,正忙着对白藜芦醇制备成果采样。作为陈坚院士团队的一员,他被派到该公司指导项目,现已完成中试,进入验证阶段。

“白藜芦醇的合成生物学制造技术”成果已通过鉴定,该项技术国际领先。公司董事长李洪兵告诉记者,白藜芦醇今年预计可产生3000万元利润。

“津市建立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津市打造国内生物制造的高地创造良好条件。”陈坚院士说。在院士专家支持下,津市已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个,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8个,与35所高校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57项,5项专利技术达到国际一流,10多项技术国内领先。

老工业之城,医药化工产业育苗成林

吸引院士专家集聚,离不开老工业之城培育出的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础。

依澧水而生的津市,曾是知名的码头商埠和老工业城市。

“成立于1978年的津市酶制剂厂,作为省内最早涉足生物领域的国有企业,见证了津市工业发展的高光时刻。”津市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家礼说,由于水运交通式微、体制不活、产品逐渐落后等因素,津市酶制剂行业在上世纪末陷入困境。

如何度过艰难阵痛,留存津市工业的“基因”?津市市委、市政府瞄准酶制剂行业潜力,找到时任津市乡镇企业副厂长的李洪兵接管酶制剂厂,整体改制组建湖南鸿鹰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今鸿鹰生物)。行业“独苗”保住了,并在政府扶持下加速成长。

“为推动产业集约高效发展,2010年起津市实施‘北工南移’,我们于次年搬进城南的工业集中区,建设年产30万标吨酶制剂系列产品生产线。”李洪兵说。当年公司产值达4.3亿元,成为日后津市产业“裂变式”发展的“引爆点”。

2013年,经鸿鹰生物推介,新合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津市。

不久,鸿鹰生物、新合新生物、龙腾生物等企业相继与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重组,“借壳上市”,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溢多利又新建康捷生物、格瑞生物、科益新生物等企业,产业发展木渐成林。

津市锚定产业前沿技术,摸清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精准招商。该市构筑起以溢多利、新合新、海路生物等为龙头的26家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形成较为完整的甾体药产业链。2022年,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产值86.13亿元,产业税收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津市高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甾体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酶制剂生产出口基地。

精细化工既是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原料来源,也是做大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撑。津市在守好安全环保底线的基础上,破除闻“化”色变思维,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和绿色精细化工产业有机融合发展。

从一棵独苗,到产业森林。津市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导,以绿色精细化工产业为特色的“一主一特”产业发展格局就此打开。

尽洒“阳光雨露”,培育温暖宜业产业生态

企业愿意落户津市,院士专家乐意奔赴津市,除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更看重津市的营商环境。

降本增效的“硬”环境,提供充足的生产要素配备。津市确立构建“大园区、大港区”新发展格局,实施产业生态构建十大配套工程,一切围绕产业转。

津市高新区化工片区,时下,湖南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10千伏变电站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该公司总经理任杰告诉记者:“原本市政配套建设10千伏变电站,企业用电成本特别高。经津市市委、市政府协调,我们争取到省供电公司支持,建设110千伏变电站,用电成本将大大降低。”

重商亲商的“软”环境,让投资者温暖如春。

津市连续17年坚持“市领导联系产业、部门服务企业”。在“万名干部联万企”行动中,136名联企干部对口服务270家企业,上门解决问题235个。

津市探索“科技+金融+产业+政府”模式,以“合伙人”理念与中金资本、越秀金控、东方富海等国内头部机构战略合作,参股设立产业基金8只,总规模46.54亿元,打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关键性堵点。

引航生物于2017年入驻津市高新区产业孵化园,津市市政府给予550万元的产业引导基金支持,提供中试试验基地。后期引航生物在B轮融资阶段,获得常德嘉山越秀产业基金的投资,支持引航生物的项目在津市的产业化进程。

营商环境“阳光雨露”,培育温暖宜业产业生态。2022年,津市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6个,协议引资额达83.38亿元。

特色产业筑基,科技创新引领,营商环境护航。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津市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书写着“津市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津市市   津市   院士   专家   助力   小城   精细化工   生物   产业   项目   酶制剂   行业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