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成瘾对于学生来说会有哪些危害?应当针对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韩愈有句著名的诗词:“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从儒家文化开始就提出的“严于律己”倡导人们克制自身欲望以求进步。但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越来越难以遵从。信息时代减弱了人们自我思考的能力。而思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是不可替代的。现代社会已经难以将手机完全取代,这也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成果。

图源网络

除了日常付款、交流等基本功能之外,手机具备了更多新奇功能,例如游戏等娱乐功能,尤其是最近几年非常火爆的短视频更是增大了人类对于手机的依赖性。

然而,这种先进的科技水平并非能够造福所有人,对于自制力较差、情绪控制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手机的诱惑不亚于精神毒品。

高中生对于手机的依赖往往会导致其学习成绩的下滑,进而导致其对生活和学习丧失信心,加剧对于手机的依赖,形成恶性循环。

鉴于该现状,研究高中生手机依赖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存在着重大意义。

当今很多学者便以研究学生为主体,以手机依赖、人际交往以及学业怠倦情况为方法,探究其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并随着理论的不断推进,可以更好地为高中生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手机综合征,主要是指人类个体因为过度使用手机,对手机陷入痴迷状态,导致其心理或其他功能受到损伤的现象。

具体到高中生身上,则体现为高中生对于手机娱乐功能过度沉溺,对于游戏、视频、电影等娱乐活动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从而导致该学生产生了厌倦社交、学习下滑等后果。

对于高中生对于手机的使用情况,我国学者提出了“手机依赖量表”的概念。

这种方法采用了五点计分法来进行统计,通过不同指标来对高中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进行评判,分数大于总分数六成的学生即可以被判定为对手机上瘾。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验证,该指标的准确度令人满意,能够在手机使用时间、知觉自我效能感、性别和年龄等方面反映出与实际情况相差无几的参数,总体较为可信。

而手机为何会和抑郁产生联系?

抑郁最早出现在拉丁文中,意思为“下压”。医学上的抑郁为一种主要由生理要素引起的疾病,而本研究中抑郁主要指一种对于其他事物难以提起兴趣的负面情绪,与对手机的上瘾性相互对立。

对于抑郁产生的原因,科学家总结了诸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三种。

精神探究理论,即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抑郁现象,主要与其在儿童阶段出现的心理创伤未恢复有关。

行为主义理论,即认为抑郁的出现是受到强化作用的影响。抑郁个体的生活中存在着较少的积极强化,而消极强化占据大比例,因此容易导致抑郁或是加重抑郁程度。

认知理论,即认为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事件并不会直接产生抑郁现象,而个体对于这些事件的心理反应可能会导致不恰当的想法出现,从而导致抑郁,也就是说抑郁现象是客观事件与主观认知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中学习生活往往枯燥无味,且学业的压力施加在每个人身上,日常生活中得到的消极强化多于积极强化,这一点符合行为主义理论。

在学习成绩因为对手机的依赖性而出现初步下降以后,有些学生就开始对于事实的认知出现扭曲,反而出现了悲观情绪,自己对自己施加了否定,从而加强抑郁情绪,这一点符合认知理论。

高中生是精力最充沛、好奇心最重的人群,同时也是对于新事物毫无抵抗能力的人群。这个时期的学生是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学生开始慢慢培养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到外界影响显著。

一旦受到外界的不良信息干扰,或是因为自己对手机的依赖导致不良后果的出现,部分情绪不稳定、不够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上受到影响,甚至做出一些违反学校和国家规定的事情。

对于高中生而言,智能手机只是一种载体,其反映的是手机背后的娱乐文化。这些文化中往往夹带着较为新鲜的事物以及令人好奇的观念,独属于网络的价值观在对孩子们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的高中生会在网络上寻找公众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并对其产生崇拜感,同时总是幻想自己是否也有一天能够通过音乐、舞蹈或是演出来博得众人关注,从而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够成名致富,进而忽略对于学习的看重。

毕竟,如果唱唱歌、跳跳舞就能够像偶像一样成为万人迷,那么自己何必还需要坐在教室里辛苦学习?

更何况,学习难道能够提升自己的唱歌、跳舞技巧?这也是许多高中生逐渐消极学习的原因之一。

图源网络

当学习在他们的认知中失去必要性时,于时代发展而言并不是件好事。

况且通过网络追星带来的危害不仅是改变人生梦想,往往还会导致攀比心理。高中生往往喜欢模仿自己喜欢的明星,从衣服到鞋子都追寻明星的轨迹,并在学校中以此进行炫耀。

其他同学必然也会想方设法追寻自己明星的轨迹,购买明星代言的产品,甚至购买与明星同款的昂贵产品。

而高中生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购买,于是与家里产生矛盾也成了沉迷手机的副作用之一。

除此以外,手机网络环境往往能够给高中生提供较为自由的交流平台,日常在学校被压抑着的内心可以从此释放。

同时,诸多高中生相互倾诉自己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容易产生共同仇视的心理,从而让高中生更加厌恶学校环境,从内心里抗拒学习。

基于以上现状,摆脱高中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恢复其学习信心迫在眉睫。

如何平衡手机和学习?

学校应该以教育目标为根本指导,通过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身心素质,促使学生全方面多维度发展,从而培养出三观正直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需求

学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根本,将高中生作为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对象,将高中生的价值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充分满足高中生两种需求,分别是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知识需求,以及随着时代变迁而带来的物质文化需求。

学校应该尊重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制定过度死板或是违背规律的制度和规定。

高中生本身处于意识觉醒的时期,这个阶段需要被理解和尊重,对于新事物的新奇感也更强,如果一刀切地将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切断则会酿成大错。

2、因材施教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应该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制定一定的制度。

首先该制度需要严明,必须说一不二,否则制度失去了公信力自然不会对学生产生约束,制度本身也就成为了荒谬。

同时,制度的制定不能一味地将高中生视为敌人,应该对高中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达到相应的效果。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而非学校解决学生。

另外,在同一制度规则下,学校和老师必须对于不同的个体进行因材施教。

有的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遵守制度,而有些学生则需要老师的高压管理才能够老实本分。因此,老师需要与家长达成一致,对不同孩子采取不同方针,才能够药到病除。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发展已经让学校管理者难以避免高中生使用智能手机,而手机对于高中生来说并非无恶不赦。

如果能够善于利用智能手机的优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的学习取得更大进步。

面对高中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学校和老师不能进行根除,也难以进行根除。

这个时候可以将这股智能手机的趋势充分利用起来,发挥手机本身作为信息渠道的作用和优势,让学生了解更加宽广的世界,并且学习到更多知识以及做题技巧。

图源网络

4、控制源头,社会共同努力

现如今,科技的发展已经让诸多厂商开始进军学习软件的应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学习软件在趣味性上不足,互动性和实用性不强,导致体验不够良好。

社会应该根据高中生年龄段独特的性格特点,结合高中阶段课本知识,开发出能够满足高中生需求的学习软件。

同时,可以科学设计软件搭配的学习路径,给予高中生更大的自由选择权。

当然,此类软件应该进行学生保护设置,例如时长提醒等一系列功能,同时将暴力等要素完全删除,避免色情等广告信息的出现,实事求是地认真制作软件,这样才能让高中生用户更加科学而主动地进行学习。

错的不是科技,而出生并成长在信息时代的新一代和家长之间的代沟和矛盾,也是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时代下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如何从中找到正确的途径,而不是切断诱惑来源,是社会需要调整的心理问题。

而这相比较于将所有学业问题归结于高中生较差的自控力而言,或许更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学生   手机   智能手机   认知   抑郁   情绪   措施   制度   心理   学校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