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企业的生老病死(20230211)

#2月财经新势力#

Hello,大家好,这次的话题来自于10年前也就是2013年的一篇报道,可以说是如假包换的一则旧闻,我为什么要翻出这篇旧闻来,它又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这篇报道开篇说道:我们国家企业年龄结构如何?成立后第几年开始进入危险期?什么样的企业最长寿?国家工商总局在30日(2013年7月30日)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为我们绘制了一份企业“生命曲线图”,从中可以看出国内企业的生存周期及其主要特点。

我想,夹头们一直强调,股票不是一张被炒来炒去的纸片,也不是交易所分配的代码,股票是生意的股权。这背后其实是强调让我们真正去关注股票背后那一家家真实存在的公司。而如果当我们真的去关注这背后的公司,那么公司的生存周期及特点绝对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这关乎我们投资的安全。

在这份报告中,提到截至2012年末,我们国家实有注册的企业共1,322.54万户。其中,生存时间在5年以下的企业有652.77万户,占企业总量的49.4%;5至10年的企业数为435.24万户,占32.9%;10年以上的企业数为234.52万户,占17.7%。

企业成立后3到7年为退出市场的高发期,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期。从2000年以来新设立企业退出市场情况来看,企业当期平均死亡率呈倒U形分布:企业成立当年的平均死亡率为1.6%,第二年为6.3%,第3年最高为9.5%,之后一直维持在8%以上高位。但企业一旦度过了七年,死亡率就会低至8%以下并不断下降,标志着企业度过危险期。

最近五年内全国累计退出市场的企业达394.22万户,平均寿命6.09年。从退出企业寿命分布看,寿命在1年以内的最多,占退出企业总量的13.7%;其次是寿命2年的企业占13.5%;寿命在5年以内的占59.1%。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以上的数据,按我的看法,如果把我们这些小韭菜的投资也看作一门生意的话,其实总体的比例与上面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也可以说,这是我们这个经济社会的一点底层规律和代码,我们概莫能外。

从分行业的角度看,从2008年初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退出的企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量最多,达到了142.84万户,占退出市场企业总量的36.2%;其次是制造业67.43万户,占退出企业总量的17.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第三位,占退出企业总量的9.7%。以上3行业合计248.54 万户,占退出企业总量的63.0%,构成企业退出市场的主体。

从不同行业寿命众数来看,大部分行业企业的寿命众数为3年。也就是企业成立后的第3年为企业生存的危险期。其中,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生存危险期均在1年以内,即成立当年死亡数量最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业生存危险期为企业成立后的第5年,即企业成立后的第5年退出市场量最多。


不同行业企业由于行业特点不同,呈现出生率和死亡率截然不同的特征。

比如采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呈现较为平稳的特征,行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行业大多呈现平均寿命较长的特点。

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则呈现出了高死亡率和低出生率的特点。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则呈现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的高流动性特征。这些行业一般行业门槛较低,很容易进入,但同时行业内竞争也比较激烈,企业死亡率也较高。

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这些行业属于基础产业、创新型产业,准入限制少,政策扶持力度大,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潜力。

可能有朋友会说,如此过时的一组数据对我们能有什么价值呢?

那我们可以接下来看另一组数据,美国《财富》杂志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能存活50年。根据其他研究显示,在美国世界500 强企业平均寿命40-42年,1000强平均寿命30年,而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10-12年。而在欧洲,只有65%的中小企业能够存活3年以上,而存活5年以上的中小企业只有50%。

总体来说,世界先进国家或地区所体现出来的数据,与原工商总局的数据基本上是吻合的,呈现出一个基本相同的特征。也就是说,对于普通企业而言,5年基本上就是他们能达到的平均寿命,而如果能跨过增长瓶颈,进入中型企业甚至是大型企业的序列,平均寿命会相对延长,但真正能存活20年以上的企业可以说是凤毛菱角。

这让我想起了一本管理学的著作,这本书很有名,名叫《基业长青》。所有的企业家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基业长青,而这本书的作者詹姆斯·柯林斯与杰里·波拉斯选取了18个富有远见的企业作为样本,探究它们长盛不衰的成功经验。这些企业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3M、美国运通、波音、花旗、福特汽车、通用电气、惠普、IBM、强生、万豪酒店、默克制药、摩托罗拉、诺斯通百货、菲利普·莫里斯、宝洁、索尼、沃尔玛、迪士尼等18家公司。

这些公司说是当年的超级大白马天团,一点都不过分。拿出任何一家与我们当今大A里面的白马比较,我个人感觉A股的白马仍然还是有所不及。而如今,20多年过去了,本书作者提及的这18家企业实现“基业长青”了吗?

其中美国运通、花旗、福特汽车、通用电气、波音、惠普、IBM、摩托罗拉、索尼等9家已不复当年辉煌,也就是说即使在作者如此精心筛选的前提下,也有将近一半的公司已经掉队了。个别企业已经不复存在了,比如摩托罗拉;而那些尚存的企业,从其股票年化收益率来看,大于5%的并不多,甚至还有相当多的企业收益率为负。

若仅以股票市值为评判标准,《基业长青》选中的18家企业,只有不到一半实现了“基业长青”。当然,需要指出,仅以股票市值来推断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不精确,但从长期而言,市场这个称重器还是比较准确的。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来了另外一个场景。请大家原谅我思维的跳跃,但我相信如果你用心来体会,你会明白我这几个跳跃中的脉络的。也会明白我想说的,对于我们而言,不区分企业生命周期进行所谓的长期持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一个结果。

我想起了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汽车制造业中,新旧势力此消彼长的局面。旧日帝国的强盛在扼杀改革的步伐,相较于造不出来,旧势力更大的可能是不准造出有竞争力的车型;即使造出来,也不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卖。

2017年,奔驰财务副总裁就公开宣称,在发展早期,电动车的利润可能只有燃油车的一半。2021年,在行业缺芯、减产的背景下,奔驰、宝马和奥迪三家豪车旧势力通过提价、多卖高档燃油车的方式,实现了史上最赚财年。既有的燃油车产品在公司内部早已完成了最优利益分配的情况下,电车越先进,对油车的替代性越强,其性质就越反动。

在市场反馈明确表达对“油改电”的厌弃时,三家投放的产品大半纯电车型仍然是油改电产品。尽管对用户并不友好,但这样让纯电车型的零部件与燃油车接驳,降低开发成本。

这些拧巴产品矛盾的背后,实质是公司内部新旧部门的利益冲突。也反映了朴素的道理:当新部门吃着旧部门做的饭,它既无动力也无能力砸掉旧部门的锅。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解释三家的电动车定价为什么总是普通且自信,相同的性能,比竞争对手高,更比自家燃油车高。在燃油车领域,三家已经构建了非常完整的产品谱系以及对应的价格体系,其中任一款主流车型的价格变动,都会对其他产品产生影响。而众所周知的是,降价容易涨价难。

因此当三家的电动车问世时,要解决的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竞争力的问题,而是一个哲学甚至伦理问题:如果要降价与新对手们竞争,电车会首先带崩自家燃油车的价格体系,摧毁整个集团的利润根基。

而这个强大的集团是同时捆绑了分布于全球的数十万员工,上万家供应商以及经销商。这意味着每往电动化迈一步,都会遭遇于原生态体系内如泰山版的阻力。

这就是企业转型的难题,企业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其难度绝对不亚于创立一家新的企业这个,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需要企业掌舵着强大的领导能力和方向感,需要企业有契合的组织架构和文化。我想,对于面临这一难题的企业,我们作为投资者要谨慎,充分考虑上述问题以后再作决定;同时我们也不应盲目长期持有,我们终究是人,不是上帝,世易时移,没什么东西会一直不变……

最后简单说说我自己目前的投资吧。前几天也有朋友在后台留言,指出我的持股数量是不是太多了?

所以在这里,我还是要简单解释一下。我的那些处于观察阶段的企业并不代表我一定实际持有,我实际持股的数量并没有超过最初定下的10-15家公司这个区间,而且是分散在几个并不直接关联的行业内。在这一个时期,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自我认知的进化,我对我的投资做了一点调整。比如在食品饮料这一类别里面,我由洋河换成了五粮液,比如新买入的企业里面更加倾向于新能源中的卖铲人,比如会逐步增加观察的企业范围……而之前提到的南网储能、中材科技、隆基绿能和华兰生物都买入了观察仓,部分后续有计划继续小量买入。

好了,这次就这么多,我们下次见!


全文完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为个人投资的记录,所谈及的投资标的不涉及任何形式的推荐,请独立思考,并自担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出生率   危险期   企业   死亡率   生老病死   基业   燃油   总量   寿命   行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