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社融双刷历史新高:中国2023年首月金融统计数据,怎么看?

#2月财经新势力#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549篇原创文章

#中国1月份各项金融数据大幅增长#

#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


2023年,中国首月的金融数据公布,带来了很多重要的信号:

图片来源:见图

2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1月金融统计和社会融资数据显示,1月信贷增长如期实现“开门红”,总量与结构双双好转,社融增量规模显著回升。

具体来看,当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5.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

当月M2同比增速超过去年11月数据,创下自2016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

1月社融同比增长9.4%,创2017年调口径以来最低值。

M2同比增长12.6%,创2016年4月以来最高。

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4.9万亿元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创下单月历史新高。

两个刷新高,一个创最低,2023年中国经济的开局,从金融维度来看,就非常有看头了。

一月份,是全年经济的起点,按过往的经验和传统的理解,消费能不能开门红也是看一月份的数据。

再加上中国2023年的重点和主线就是要激活内需,消费拉动,谋求经济复苏顺利实现,所以这次数据也就特别引人关注。

那么,2023年中国国家公布的首月金融统计数据,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又揭示了怎样的结构现实以及问题?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从敬畏常识,尊重现实的角度,进行一次有深度,有专业,有依有据的专题分析和解读。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认知普及:什么是社融数据?


这部分为没有相关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朋友进行相关的普及,如果有基础,可以直接跳过,从第二部分直接开始阅读。

什么是社融?

社融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指标,因为国外是没有这个指标的。

2010年研究建立,距今也只有10年的历史。

而且2016年起,才形成了如今包括全社会、分地区、月度和季度、增量和存量的较全面的指标体系。

社融,全称为社会融资规模,分为增量和存量。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

需要注意的是:

(1)金融体系是整个金融行业,包括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中间业务市场;

(2)统计的只是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不包括实体与实体之间,金融体系内部之间;

(3)统计范围限于境内;

(4)统计范围并不是完整的,有些体量小、数据统计准确度低的并没有包含在内。

社融规模的构成指标:

图片来源:网络

人民币贷款是我国最传统的融资工具,在整个社融规模中占比最大,是核心组成部分:

图片来源:网络

直接融资是与间接融资相对应的,我国直接融资形式主要是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就是发行债券和在A股上市来募集资金。在我国,债券融资比重高于股权融资比重,而美国正好相反。

图片来源:网络

社融指标有什么用?

1、更全面地反映社会融资需求

原本企业和居民缺钱时,只能找银行贷款。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越来越“复杂”,人们弄到钱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有些还不在监管范围内),除了从银行贷款外,通过债券、票据、股市、保险等渠道也可以弄到钱。

为了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以及更全面地反映社会融资状况,我国首创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也就是说,社融指标相比单一的贷款指标,更能反映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情况。

2、更好地制定货币政策

央行的货币政策主要是调节利率(价)和控制货币供应量(量)。反映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是M2,M2和社融常被比作硬币的两个面。因为M2数据来自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社融部分数据来自资产端。

M2代表的是货币供应量,社融代表的是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而且M2统计的主要是表内数据,相比包括各路资金的社融要片面,所以,社融从需求角度为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参考。

3、可以作为经济的先行指标

社融可以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情况,实体经济只有在资金的支持下才能运行下去。所以,社融数据对经济走势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历史经验表明,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与GDP同比增速基本呈正相关,且有领先性。社融存量增速企稳回升后1-3个季度,GDP同比增速通常也会企稳回升。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2023开年首月金融数据,具体来看是个什么情况?


这次数据里面其实重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社融,这个数据代表了投资的信心。

另一个是看存贷款数据,主要是看大家的消费信心。

2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2023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98万亿元。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2.6%。

央行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23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93万亿元,同比多增7308亿元。

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见图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M1)余额65.52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3个和8.6个百分点。

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46万亿元,同比增长7.9%。当月净投放现金9971亿元。

图片来源:见图

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创下单月新增信贷投放历史新高。

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见图

结论直观:2023年1月,中国信贷增长如期“开门红”

1月信贷社融全面走强,充分反映出前期政策落地见效与企业预期的好转。可以相信,随着疫情等扰动因素消退叠加政策持续加力,一季度宽信用还将持续发力。

不过,全年信贷的不确定性或在居民侧,居民在消费端及地产端的扩表或将成为全年经济的“压舱石”及社融增速的引擎。

数据显示,1月份,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585亿元。

图片来源:见图


企业部门的信贷需求强于居民部门。企业部门的信贷需求强于居民部门。

居民部门在信贷占比中,明显表现出信心不足的现实情况。

然后看存款端的情况:

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7155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82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1万亿元。

住户存款大幅增加6.2万亿,这个数据多少反应了一部分大家的真实消费意愿。

消费意愿,关键是看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手头有钱,还有一个是要对未来有信心。

从住户存款大增来看,要么是有钱不花,要么是大部分想花钱的没钱,但更主要的应该还是和信心,也就是未来的确定性预期关系更大。(想花钱没钱,那就是信贷放大的基础。)

居民中长期贷款偏弱,主要是房地产需求恢复仍有个过程,随着国内信贷投放“纠偏”与个别房企风险影响逐步淡出,楼市供需两端将逐步回暖。

所以,2023年,在住房消费领域的信心恢复情况,对中国经济整体实现复苏,至关重要。

当然这里没有鼓吹房地产和楼市的意思,因为在消费领域,两个大件,要么汽车,要么房子,逻辑一目了然,还真以为吃吃喝喝旅游玩乐能拉动中国这么大的经济盘子?

数据实际情况如上,所有涉及的数据均为国家央行公开公布的数据,有据可查。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后续经济走势展望:

强预期,对应存在结构性问题的“弱现实”,中国经济复苏之路需要耐心


信贷开门红,当月新增创历史新高,社融增速却延续回落,除信贷和部分非标外悉数下滑,“信贷强,社融弱”体现政策力度积极,但只有重大项目以及受扶持制造业仍在加杠杆。

三个背离现实值得关注:

企业与居民贷款需求分化,指向地产与消费不强,居民收入预期尚未扭转;

企业贷款与债融分化,债融被贷款替代下的信贷开门红,效力仍需观察。

居民存款与贷款分化,表明提前还款集中、预防性储蓄尚未流出。

在1月金融数据总量“爆表”后,实际上各方对后市展望有一定分歧。

图片来源:见图

强政策,弱现实的经济表现,出现趋势研判分歧,再正常不过。

说到底,还是对于后续中国经济政策的方向,态度,力度,以及实际效果,存在不确定性决定的。

个人认为比较理性的一个趋势观点,给大家分享一下:

1月金融数据确实好转,但可持续性存疑。

在超预期的总量数据之外,更需要关注的是结构恶化隐含的经济下行压力,货币向信用传导不畅的问题仍旧存在。而实体内生性融资需求乏力也还没有明显好转,这反过来意味着依靠“窗口指导”的“冲量”很难持续,提振经济的时滞还会很长。

同时,2023年的疫情,以及中国所处的经济大环境可能带来的冲击和威胁,必然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干扰,甚至是制约因素。

这些来自于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在没有确定性表现以前,实际上从中国过往的经济管理和发展风格来看,“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是必然的风格选择。

2023年,中国的经济复苏之路,于内于外,都需要耐心,需要谨慎,需要安全。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如何用求同存异的认知,理解结合自身情况,指导行动?


所有的宏观数据和信号分析,最终都是要落到微观行动指导才有意义。

金融数据只是一个方面,固然2023年开局首月,从数据来看是没有争议的开门红,但是不能忽视结构性的对冲现实:数据中还公布了存款还是继续的增长,说明大家不愿意去投资,已经成为了一个关键性的焦点问题。

但是这为后续中国经济环境中的机遇和风口,提供了一个风向参考和想象力建设基础:

只要资本不能随意外流,新增的货币和巨大的居民存款,就始终在国内循环,那么不管结构性问题以及外围不确定性风险的存在,货币现象必然会在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出现,剩下的,只是一个时间和过程问题。

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拆解一下,供大家做一个讨论和参考:

货币流动性后续得到改善,那么流向就能决定货币现象的发生。

如果货币进入实体经济和消费市场,那么就会对应明显的物价上涨,也就是俗称的消费通胀表现,2023年,温和通胀是实现经济复苏的必然需求;

如果货币进入楼市,那就是过去中国经济20年的又一次循环开始;

如果货币进入股市,新一轮牛市必然如约而至。

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水流动向,那就是看,接下来,中国金融的信用端口,从哪个渠道真金白银的进行宽松,这一点,就是关键。

这就是一个水和蓄水池的关系,结合过去几年的政策态度,以及2023年的经济现实,大家认为后续中国经济环境,哪一个蓄水池会被重用?

这是一个好问题,不同角度,不同群体,不同认知,可能得出的答案,完全不一样。

但是在2023年的方向选择,个人行动,对于决定个体和资金,在未来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中,是个怎样的状态,至关重要。


以上,就是对2023年首月中国金融数据,进行的专题分析和解读相关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信贷   中国   首月   统计数据   新高   实体   融资   货币   贷款   来源   金融   数据   经济   历史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