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探讨

(一)

少年强则国强,儿孙强则家强,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人,个人奋斗了一辈子,成果斐然,却因为疏忽了子女教育,子女不成器反成累赘,家庭生活总归黯然失色;有些人,虽说个人事业没有辉煌,但懂得如何潜心教育子女,子女成大器,老来享子女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心愿。我们常说,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不如身教。其实,子女教育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点点滴滴中,既需要无私的奉献,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还要正确的引导。从朋友们的子女教育中,我深深领悟到了这一点。

我在英国时认识了几个中国朋友,几乎家家都教子有方,子女个个都学有所长,引以为傲。而回到国内,看到很多家庭存在子女教育问题,常常引起我的深思。 在这些朋友中,有二家的教育模式给我印象最深。一家的父亲是典型的西北汉子,长得人高马大,本身就酷爱运动,特别是足球和网球,每周的运动必不可少。有了儿子后,从小就带着儿子去社区跟人踢足球,打网球。不仅强健了儿子的体魄,更是培养了儿子阳光豁达、落落大方的优秀性格,高中毕业便考上帝国理工大学。另一家的父亲来自湖北武汉,全家都是游泳和羽毛球项目的爱好者,周末的游泳和羽毛球训练已成常态。她们一家人总是神采奕奕的,每天充满欢言笑语,她家的女儿也是品学兼优,身心格外健康。

教育子女其实並没有固定模式,一般来说,父母以身作则就是为子女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当然,父母的以身作则只有在得到子女认可、並且成为子女成长的动力时,才能形成有激励性的正能量。

很多人往往忽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通常来说,幼儿只有生存的天性,並没有鉴别好坏的能力,例如,饿了要吃,渴了要喝,疼了要哭。稍懂事一点便多了点利己性,例如,谁关心他(她)多,谁给的礼物多,就亲近谁。但是,从最初的察言观色和模仿,再到后来简单的学习、思考和选择,3岁的幼童就基本上完成了其初期性格的定形,这就是所谓的“3岁定80”,或者“3岁看大,7岁看老”的说法。也就是说,当我们还以为幼儿懵懵不懂事时,我们的所作所为就已经促成了子女性格的形成!

(二)

  第一部分说到人的性格在懵懵不懂事的3岁幼儿期就定形了,那么父母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为啥同样的家庭和父母,儿女的性格可以有很大差别?例如,一个活泼开朗,而另一个则沉默寡言,两者的性格截然不同。实际上,这涉及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人性中的先天性与后天性部分。也就是说,个性中既有与生俱来的部分,也有后天形成的部分。

本性,即天性,是动物和人或一切生物遗传所既有的特性,也就是一出生就具备的先天性。例如,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困了要睡,病了要哭等。先天性的人性本无善恶,但人性通常表现出遇善则善、遇恶则恶的倾向性,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下就形成了有善恶之分的后天性个性。实际上,孟子的性善论是针对后天性人性中的优点而言的;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针对后天性人性中的缺点而言的。因此,这两种说法都违背了宇宙本源之理。

随着19世纪遗传学的蓬勃发展,人类不仅认识到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而且对自身的由来、人体的奥秘、思维意识和生老病死等问题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实际上,复杂的 DNA分子内蕴藏着生物界无穷无尽的遗传信息,决定了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而人的相貌与体质、智力和性格等无一不与遗传息息相关。例如,决定个体性状的遗传信息都编码在构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之中。由此可见,人性中先天的部分非常重要,个人却无法选择,正如自己无法选择家庭、出身和血统等一样。

虽然性格和智力中已有先天性部分,但是,它们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下,经过教育、学习、伦理道德等的熏陶和培养可以改良和再塑造。例如,婴儿出生后,在成长过程中,其心智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

竹子有扶直效应,因为周围的每根竹子都基本上垂直向上生长。同样的道理,在儿女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社交圈子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外部因素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先天的人性产生影响力,逐渐形成有喜好、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的后天性个性。

杰克•霍吉(Jack D. Hodge)在《习惯的力量》一书里说过: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种循环发展模式不仅揭示了儿女教育的本质及方向,而且也阐明了人生走向的因果规律性。

(三)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慈禧太后在她母亲七十大寿时写给母亲的一首诗。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着期待。那么,作为父母,对儿女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成才!希望成名成家成事业,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这种传统思想历经数千年沉淀及传承,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和实践活动之中。作为父母,从儿时起,我们自己都曾经有过美好的憧憬和梦想。大多数人曾经努力过,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在努力中。这样的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有些父母则希望儿女今后能过上好日子就行。贫困的切肤之痛总是让人难以忘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似乎一直是贫民孩子出人头地並过上好日子的捷径。即使到了今天,上大学,考公务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然一脉相承,换汤不换药。因此,吃官粮的公务员岗位炙手可热,成为多少年轻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也有人会说,儿女幸福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即只要儿女身心健康,生活平安快乐就好。不过,世上並没有免费的午餐,快乐更不是空穴来风。即使看破红尘,但我们毕竟是凡夫俗子,最简单的生活也离不开一日三餐。生活中,若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生活能力,又何来的幸福与快乐?!

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但人类是以社会群体方式生存的,人正是通过群体与整个社会体系建立起实际的联系。这就意味着以下二点:①竞争性。群体社会方式意味着人类的生活中将充满各种各样的竞争,如岗位竞争,教育竞争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因此生存能力和竞争意识以及良好的心态对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②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是指庸俗的人情世态。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者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在心理学上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建立的心理上的距离。哈佛大学曾经对人生成功因素做过系统研究,发现人生成功必须具备三大要素:一是宏观管理能力,二是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其中,前二者仅占15-20%,后者占80-85%。因此,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与生活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性格是决定人际关系的关键,因为人的情商要素基本上都包括在性格之中。因此,改善人际关系的实质就是改变人的性格!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品质和钢铁般的毅力比智力和博学更为重要。”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性格的重要性,它决定了命运,决定了人的一生!

(四)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中国式教育的著名口号。岂不知因为智商和个性中的先天性,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已有差距,加上家庭和出身的原因,绝大多数人从来就不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聪明的父母,首先要正视这种先天性差别的存在,同时,充分认识到个性和智力的后天可塑性,为儿女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才是关键,也是父母的责任和使命。

健康的环境能够给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这是一个漫长且缓慢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不断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改变和完善他们的个性和人格,开发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我们将儿童的成长环境分为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四种。毋庸置疑,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培养和塑造,並促进智力的健康发展。人在走向社会之前,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环境。所谓“农家之子早认犁,兵家之子舞刀枪,秀才之子舞文墨。”父母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的成长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20世纪享誉全球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说过:“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儿童只有得到了充分的关爱,才能够具备健全的人格、心智、道德。”爱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基础。但是父母在给予儿女关爱之前,首先应该考虑这两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来表达真正的爱?前者解决认识问题,后者解决方法问题。

通俗地说,爱是真诚的奉献,无私的付出。在现在生活中,既包括物质上的给予,生活上的照顾,也包括精神上的关怀和支持。父母往往因为对爱的不同理解以及自身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做法。例如,有些父母更注重物质上的给予,看重子女眼前利益的得得失失;而另一些父母更倾向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实际上,对爱的诠释折射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中,人生观指的是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如在生活中到底什么是可贵的?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看法。换句话说,父母对爱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父母的三观以及品德、修养和素质,往往体现在他们一言一行、一点一滴的小事里,对孩子起到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

但是,如何正确表达父母对子女的爱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不仅受他们自身三观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他们的性格取向和智慧。这里列出三种典型的错爱或教育方式:

1、无条件无原则的溺爱。有些父母为了儿女的成长可以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但无原则的爱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溺爱是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並不是真正的爱。过于溺爱往往会导致相反的后果,如娇纵、自私蛮横等,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2、情绪化地教育孩子。情绪是人性的一部分,而心理不成熟的家长则会很情绪化。当他们情绪好的时候,会将孩子捧上天;情绪不好的时候常常失去耐心和温情,将孩子视为出气筒。此外,心理不成熟的人做事通常不讲原则,也不讲究方式方法。他们自身任性的个性不仅会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且会从小让孩子在精神上承受很大压力,造成儿童心理发育不成熟甚至性格乖戾。

3、棍棒教育。有些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动辄打骂。首先,很多国家都有儿童保护法,明令禁止父母家暴子女。其次,棍棒教育常常适得其反。研究发现,经常被打的孩子会更叛逆;经常被打的孩子会更自卑,並产生心智和人格退化,也会变得爱使用暴力解决问题。

在子女教育中,大家都知道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並且也知道“言传不如身教”。因为“言传”只是当老师,而“身教”则要作榜样!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因此,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父母能否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是良好家庭环境的基础。

(五)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作为年轻的父母,一方面,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成长经历,他们未来的格局已经受到他们父辈的影响,並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另一方面,年轻父母的人生之路也刚开始,不仅要面对婚姻和子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他们还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工作上的挑战。同样需要在学习中积累知识,在与困难和挫折的不断斗争中获得经验和自信,使得内心更加强大。因此,父母教育儿女的过程就是一个磨练自己的过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然而,如果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者靠摸石头过河的办法,必然会多些曲折,多走弯路。而子女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一旦形成之后,就很难改变,往往追悔莫及。因此,聪明的父母,应该善于借鉴别人教育中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尽心尽力为子女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所谓万事开头难。其实难不难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思路对不对。首先,做任何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例如,众所周知,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在幼儿期,培养良好的性格、品德和生活习惯就是父母的中心任务。

一个成人的良好性格包括这些基本要素:热情开朗、乐观豁达、勤奋、上进心、乐于助人、责任感、坚韧不拔、专注、自信、自立、自律。在生活上,表现为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良好的教养则代表了其正确的三观。

明确目标和方向只是第一步,接着还要有理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由于子女是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受教育的主体,因而是内因,而父母处于客体——外因的地位。显而易见,父母只有了解子女的成长过程,才能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们不同方式的关爱。

以幼儿为例,幼儿的成长过程主要以模仿为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幼儿就开始了模仿:

0-2岁,表情、声音以及一些小动作的简单模仿;

3-4岁,行为模仿。

4、5岁后,品格模仿。

其中,2岁后的幼儿就会进入模仿敏感期,0~3岁期间的模仿形成了儿童未来的行为习惯,而且这个阶段也是很重要的智力发展过程。

由此可见,幼儿教育重在培养良好的个性与生活习惯,开发儿童的兴趣和爱好。短短几年的幼儿教育貌似简单,其意义却十分重大,影响深远。其重要性可以用竹子效应来作比喻。新竹子在头4年时间里只长了3厘米左右,它主要在土壤里扎根积蓄力量。从第五年开始,便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高速生长,仅仅用六周时间就可以达到15米的高度。

实际上,正是父母良好的个性、品德修养、思想境界、生活习惯以及精神面貌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而父母为子女之计深远也並不代表大布局行动计划,恰恰相反,睿智的父母往往通过生活中平平凡凡、点点滴滴的小事,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性格、品德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教育和引导子女,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父母非凡的眼光与格局。曾国藩说过:“谋大事者首重格局。”父母的格局与境界往往决定了子女的前程。

(六)

  当儿童浙渐懂事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喜好、思维和行动倾向。儿童有儿童的世界,父母有父母的世界。父母应该理性地认识到与子女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努力构建相对平等、开放的沟通渠道。这不仅是双方情感的需要,也是子女成长的需要。

在我们的童年时代,虽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是,我们仍然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夜晚,我们躺在南方人乘凉用的长条上,母亲会一边用扇子帮我们驱赶蚊虫,一边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或者眺望满天的星空,一起数星星,找北斗星,看流星,怅望银河……

老一辈人都有讲故事的习惯,儿孙幼小时,讲小白兔、大灰狼、乌鸦和狐狸、白雪公主的故事。儿孙懂事一点,便讲孔融让梨、王泰让梨推枣、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

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的工作非常繁忙和紧张。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不仅将星期日的时间留给孩子,而且在平常也尽量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例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放在水里漂浮;一起赛跑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

下面概括了三种典型的家庭亲子活动方式及其优点:

1、讲故事(儿童时期)。具有趣味性,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引导儿童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润泽心灵,在潜移默化中传承良好的家风和家教以及智慧、勇气、诚实等品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和丰富情感;让孩子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智力游戏。是开发孩子智力的积极手段,培养敏捷的思考反应能力,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和思维能力,並激发求知欲望;是培养孩子观察力、专注力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和努力达到目的的意志力。

3、体育活动或者体育游戏。不仅是身体的锻炼、大脑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性格的锻炼;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增强身心愉悦,並培养专注力、自信心和竞争意识;体育运动能促进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帮助儿童改正和克服某些不良行为,如懒散、娇惯、懦弱和自我封闭习性;体育活动场所的开放式空间和开阔的视野,容易塑造儿童开朗、活泼、乐观的性格,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凝聚力;体育活动中的竞技性锻炼还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毫无疑问,这是最值得推荐和坚持的家庭亲子活动。

在类似这样的亲子活动和游戏中,父母永远是倾听者、陪伴者、引导者,积极地培养子女的主观能动性。父母与子女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彼此的沟通,拉近心灵间的距离,而且有助于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培养父母与子女的亲和力。例如,在亲子游戏中,父母和子女分享探索中的乐趣和挑战,充分享受平等之爱,对于子女的心灵成长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通过智力和体育竞技游戏中自信心、意志力和专注力的培养,正是孩子成长与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品质。

实际上,无论是给孩子提供求学的机会,还是进行吃苦耐劳的训练,目的都是为了培育他们优良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情趣,这些正是属于“为之计深远”的做法,体现了父母的智慧,是对孩子的长远发展负责的真爱。

(七)

  中国官方的教育是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说穿了就是填鸭式的全方位灌输模式。不过,理想主义的说教听起来都十分的诱人,但是,因为违背宇宙本源之说以及其中的客观规律性,做起来总是困难重重,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贻害无穷。

如果说填鸭式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无奈之举,那么,如果父母不能认清儿童在个性和智商上存在先天性差距这个事实,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不明清红皂白,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象学校教育一样,一味生硬地灌输,不讲究方法,甚至拔苗助长,结果大多令人失望,並且很容易造成子女逆反心理,一旦处理不当,危害甚大。

由于智商和性格上的先天性差距,父母教育绝对不能象学校教育一样填鸭子式的灌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小学生为例,通常的在校时间为7:45-16:30,即每天将近9个小时,已经超过成人法定的上班时间。如果课外辅导为2个小时,那么儿童一天受教育的时间竟然高达11个小时!而学习属于脑力劳动,只有精力充沛,专注力高度集中,才会有好的理解能力、接收能力、记忆能力。因此中国式教育的疯狂程度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对于智商较高和性格较好的学生,因为他们的专注力、理解力、接收力、记忆力都较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教育内容,因此往往表现出较好的心理弹性;但是,对于智商稍差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理解力、接收力、记忆力较低,即使花费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反复学习,成效也可能有限。而且一个人的专注能力、理解能力、接收能力、记忆能力通常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长时间满负荷总是收效甚微,反而经常产生负面作用。学校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采用课外辅导、一对一补课的办法,实际上,这种做法常常变成了疲劳战、消耗战,既耗掉人的精力,又耗掉人的自信,最后可能还毁掉人一生的梦想和希望。

如果孩子的智商和个性较好,利用他们较快的吸收能力,较好的心理弹性,父母可以适当地增加课外学习的内容或者科目,因为有时适当增压可以对子女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孩子的智商和个性稍差,则反而应该减压,包括缩短学习时间,减少学习内容,集中精力完成主要的学习内容,把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效率放在首位,首先培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虽然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而所有的儿童也希望自己有高的智商和良好的性格,但是,智力和个性中的先天性差距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理性的父母在认识到子女智商或者性格中的弱项后,就要从幼儿抓起,善于总结和发挥子女的长处和潜能,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发现孩子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早早地予以正确引导。例如,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通过体育运动、智力游戏等亲子活动,长期坚持不懈,重点培养子女的专注力、自信心以及兴趣爱好。在父母的关爱中,充分利用智力和个性的后天可塑性,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引导子女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当代爱尔兰著名《圣经》注释学家巴克莱博士在《花香满径》开篇中指出:“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保持身心健康,每天都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勤奋、勤劳、勤俭、勤勉,积极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作用,就会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先天性   儿女   子女   子女教育   性格   父母   能力   儿童   孩子   家庭   个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