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婚也能生娃,到底保障了谁的权益?


文 砾子


前两天,四川省卫健委印发《四川省生育登记服务管理办法》,并计划于2月15日开始实施,

其中,最引起争议的就是第三条规定:

凡生育子女的公民,均应办理生育登记。

由“夫妻”改为“公民”,

也就是说生育登记取消了对登记对象是否结婚的限制条件。

这一改变,意味着生育将不再以婚姻为必要前提。

这条消息一出,在网上引起了洪水般的争议:

有人说这是对独立女性的解放,让生育与婚姻不再捆绑在一起,体现了对生育态度的包容性;

也有人说此项政策会逐渐让一夫一妻制名存实亡,变相鼓励不结婚生子,引发后续更多社会问题!

生孩子变得更简单,就会让孩子变多?

这背后的问题或许没这么简单…

2022年确实是全国人口焦虑的一年,

出生人口创下新低,负增长85万人口,生育率仅有1.175%,61年以来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走出人口红利时代,新生代减少,老龄化增长。

而在发展中国家中,生育率位居最低前十的只有两个:中国和乌克兰。

导致这个结果的最关键因素,无疑是生育率的持续低迷。

可能小时候听八卦,说有些人30多岁了还不结婚,

长大后,才发现自己就成了小的时候被八卦的那种人…

而在社交媒体上,眼下的现实情况更加显而易见:

年轻人不想结婚,适龄青年中有34%的人认为结婚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各种压力聚集,“忧婚、恐婚、不婚、懒婚”,哪怕是结婚了也不想生娃;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率的上升下降只是结果体现,

核心还是人们失去了对婚姻的敬畏,同时也在解放自我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

更令人担心的是,人口的首次负增长几乎不可能是谷底,

而是持续下滑的一个新起点,因为短期内迅速扭转趋势的契机几乎为零。

我国是人口大国,过去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庞大规模的人口优势之上。

如果人口负增长趋势不能有效扭转,会导致作为中坚力量的青壮年人群缺口越来越大,老龄化更为严重,本就严峻的养老问题会进一步凸显。

2018年社保基金亏空7000多亿,2019年亏空突破万亿…

天上不会掉馅饼,养老金印不出来,没有年轻人劳动生产、创造财富,谁来为老年人提供保障?

前两天,“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在全网刷屏,

会议中支出,延迟退休方案或于2023年公布,并于2025年正式实施,到2055年前后实现65岁男女同龄退休。

消息一出,网上是哀声遍野:

“老了还要重返岗位,继续压榨,这太惨了,难道就没办法避免么?”

现实很无奈,就目前来看,延迟退休或许不可避免。

除了养老问题之外,人口持续下滑还会导致包括购买力的丧失、楼市的长期忧患、经济的停滞等全面性风险。

厘清了当下的人口危机,

也就不难理解,官方为何总是隔三差五地推行一些政策,试图刺激年轻人、特别是女性的生育意愿。

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现象,决策层的苦心可以被理解。

甚至去年山东就曾提出“不能仅以‘出轨’为理由请求离婚”这样的奇葩提议…

人口增长,当然是衡量一个时代、一个时期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标准之一。

我们或许还很难适应在和平时期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突变”,虽然这以后很可能就是常态了。

人口危机、未老先富、滞涨的经济…由于极低的生育意愿和人口负增长问题让各方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那为啥大家都不愿意生了呢?

社会学家鲁茨曾提出,“低生育率陷阱”有三个“自我强化机制”,

分别是人口学机制、社会学机制与经济学机制。

人口学机制认为,由于低生育率导致的人口负增长惯性会使得未来育龄妇女不断减少,进而导致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进入恶性循环;

社会学机制认为,父辈的理想和实际孩子数会通过家庭社会化的机制传递给子辈,由此导致子辈的理想孩子数也减少,进而形成出生人数恶性下降;

经济学机制认为,低生育率造成的人口老龄化以及由此导致的悲观的经济前景和较低的预期收入,与年轻人的物质消费欲望被广告刺激较高,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导致了年轻人推迟生育,减少生育数量。

这三个机制对年轻人而言并不陌生,其中感受最为明显的或许就是经济学机制了:

教育、医疗、住房等直接成本、养老负担、机会成本极高地抑制了生育行为,“生得起、养不起”成为年轻人的普遍共识。

年轻人为什么不想结婚,不想生娃?

这背后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结婚和生育的成本太高了!

传统意义上的婚姻是建立在深厚的物质基础上的,且现在也不例外。

结婚得买房、需要彩礼、宴请宾朋…每一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都是“大出血”,

更不要说生了娃,奶粉、托管、培训、就医…

有人曾估计在城市里养一个娃到18岁至少需要100万!

没有条件,怎么生孩子?谁来照顾孩子?怎么教育孩子?生育会不会影响工作?

高房价、教育内卷、职场焦虑等问题已经让人们感到十分疲惫了,

无数年轻人因为缺乏足够的物质支持导致三抛(放弃恋爱、结婚、生育),

从根本上来看,现代社会环境并没有为人们提供足够的、能激发生育欲望的安全感。

结婚和生娃的欲望,也在不断择优、计算各项开支的过程中,慢慢被消耗殆尽…

但未婚生育登记的背后,究竟是“政策自由”,“生育自由”,还是“婚姻自由”?

脱开生育成本来谈提高生育率,这显然是不实际的。

再讲回这个政策,关于结婚和生育的关系认知,我们可能落后了。

要是时间倒推10年前,估计没人敢想象有一天结婚可以和生孩子脱钩。

实际上,一个成熟的社会里,爱情,性,婚姻,生育,是不同的事。

当然,最完美的,是四项都能结合在一起。

但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拥有完美无缺的生活?

部分现代人的选择是:挑一两样来实现也行。

由于年轻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婚姻进而成为“选择题”。

当年轻人觉得维持现状更好,或是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时,不愿结婚的想法就迸发而出。

“不用结婚,谈恋爱不好吗?”

如今,在政策的加持下,极有可能演变为“我不想跟你结婚,但跟你生娃可以吗?”

这是尊重妇女意愿、保障女性权益?还是变相地把一些无知的女性推向深渊?

“婚外生子”到底是在保障谁的权益呢?

比如一个已婚男人和一个单身女人去生个娃,或者一个已婚女人和一个单身男人去生个娃,又或者两个已婚的人跑出去生个娃…

到时候谁的权益不是权益,你到底该保护哪一个呢。

一旦没有婚姻的约束,有的“未婚爸爸”一看有娃就逃避责任,抚养义务如何去监督…这又是保障了谁呢。

而且政策的调整很可能会拉高“私生子”出现的可能性,出轨和婚外的代价也随之降低,

在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情况下,有钱人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选择权,

当他们利用“代孕”、“出轨”等手段生三四个孩子的时候,这又未尝不是对女性的剥削!

当两人的结合开始考验人性,婚姻也难免坐实了“爱情的坟墓”。

底层人士的心理落差和“原配危机”,是无法避免的潜在矛盾。

更为重要的是,回到根本的问题上,

孩子是两个人美好的爱的结晶,并不是谁的拥有物,

他能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就是父母的爱和期待。

就像有一个博主曾经说过这一段话:

“我们的同胞什么时候才能明白?

在父母的爱和期待中降临的孩子,跟真爱一样是奢侈品,

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只不过是伦理道德,社会压力,无知以及性交下的产物呢?

有人说:孩子是婚姻最大的财富,

而我却以为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大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

就像很多人因为旁人的催促、自身的焦虑、社会的压力急匆匆进入婚姻,甚至是没在婚姻的保护和约束下意外怀孕

最后白白浪费了情感、时间,甚至还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有专家就提出,在单亲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现自卑、亲密关系问题、自闭问题、自我评价低等问题。

缺失了父爱或母爱,会使孩子安全感大大降低。

恩格斯就曾说过: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就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稳定。

生孩子,乃至养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

不是一人生、一人养,而是两个人的事,

父母双方,都要对他们的出生负责、更要对他们的人生负责。

“未婚生育登记”或许顺应时代、符合国情,是推动改革的重要一步,

但在这些政策实施之前,

我想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人,而不是KPI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权益   人口学   生育率   人口   年轻人   机制   婚姻   政策   孩子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