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23年有望迎从1到N拓展

2022年为激光雷达行业量产交付元年,但考虑到2022年国内疫情影响,部分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延迟发布,导致行业整体上量节奏波动;2023年随着消费有望重启、搭载激光雷达新车型的进一步发布,以及补盲激光雷达等有望放量等因素驱动下,预计行业将迎来从1到N的突破。我国激光雷达厂商受益于国内新能源车产业蓬勃发展,以及自身出色的量产交付能力成为全球市场主要参与者,Yole预计2022年中国厂商ADAS激光雷达出货量占比合计已接近60%。在此背景下建议关注我国激光雷达产业链投资机遇。

核心观点

2022年为激光雷达量产元年,2023年预计实现从1到N拓展

根据我们的测算,预计2022/2023年我国乘用车搭载的激光雷达出货量分别达到16万颗/64万颗,至2027年有望突破1300万颗,对应2023~2027年CAGR为143%。从金额来看,国内乘用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金额有望由2022年的8亿元增长至2027年的298亿元,对应期间CAGR为106%。


造车新势力厂商已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2023年关注相关车型的销量;此外2023年多家企业有望发布搭载有激光雷达的新车型,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国产激光雷达厂商快速崛起;量产交付能力体现核心竞争力

短期内行业竞争格局需进一步观察各激光雷达厂商已定点车型销量,以及厂商新增定点进展。未来各类激光雷达技术路径或仍保持共存,目前仍未见收敛;我们判断现阶段体现激光雷达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量产交付能力,具备较强规模量产交付能力的厂商有望持续强化与客户的战略合作。


2023年有望成为补盲激光雷达上车元年,关注上游核心元器件发展机遇

补盲雷达具有超大的垂直和水平视角,能补充前视激光雷达仅120 FOV 的不足,以高性价比的方案完成汽车360 水平视场的覆盖,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高阶自动驾驶领域。截至2023年1月,5家中国激光雷达厂商已陆续发布了补盲激光雷达产品,我们预计2023年有望成为补盲激光雷达上车元年。技术路径方面,纯固态方案基于更易集成、低成本、高可靠性等优势有望成为主流方案,在此背景下关注上游VCSEL芯片等环节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自动驾驶技术路径变更。

正文01 2022年为激光雷达量产元年,2023年预计实现从1到N拓展2022年为激光雷达行业量产交付元年,多家造车新势力厂商均已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如2022年起蔚来ES7/EC7/ES8、小鹏G9/P5 2022款、理想L9/L8MAX/L7MAX等多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陆续发布。随着搭载激光雷达的小鹏P7改款、比亚迪仰望U8/U9、蔚来全新ES6/EC6、新款极氪001等车型有望于2023年发布,产业有望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定量测算:预计2027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近300亿元

根据我们此前于2022年7月14日发布的报告中的定量测算,预计2022年国内乘用车载激光雷达销量有望达29万个。但考虑到2022年国内疫情影响,部分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延迟发布,导致激光雷达行业整体上量节奏不及预期,我们对此前测算做出如下调整,并新增2026~2027年预测:


1)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2021年、2022年我国乘用车销量分别为1928.8万、2014.6万、2054.3万辆;我们预计至2027年我国乘用车销量达2290万辆,对应2023~2027年CAGR为2%。


2)考虑到国内疫情影响部分新车型交付进度,我们将2022年L2.5渗透率由此前预测的5.4%下调至5.2%,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我们认为L2.5级别乘用车有望快速放量,在渗透率方面保持快速提升趋势,预计2027年达30%。但另一方面,由于高等级L4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仍待成熟且法律法规仍存在不确定性,我们预计到2026年才可实现规模化生产,在此基础上我们预计 2026/2027年年L4 及以上合计渗透率分别为 1%/4%。


3)均价方面,考虑到半固态成本及性能或率先满足乘用车规要求,我们假设搭载于乘用车上的激光雷达为半固态式,2022年半固态激光雷达销售单价约为5000 元,我们认为在未来规模化量产、上游零部件供应链成熟,以及补盲激光雷达放量等因素驱动下,价格有望持续下行,假设 2023/2024/2025/2026/2027 年价格年降为-20%/-17%/-15%/-12%/-12%,则对应价格分别为4000/3320/2822/2483/2185元。


基于以上数据及假设测算,预计2022年国内乘用车搭载的激光雷达出货量为16万个,至2027年有望提升至1363万个,对应2023~2027年CAGR为143%;2022年国内乘用车搭载激光雷达出货金额为8亿元,至2027年有望提升至298亿元,对应2023~2027 CAGR为106%。



02 国产厂商快速崛起;量产交付能力体现核心竞争力

国产激光雷达厂商成为市场重要参与者。受益于国内完备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和光通信产业链,以及蓬勃发展的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市场,多款搭载国产激光雷达新车型于2022年陆续发布,我国激光雷达厂商已成为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根据Yole的统计,截至2022年7月,在全球范围内官宣的ADAS前装定点数量累计约55个,中国厂商份额合计约50%,较2019年的26%实现快速提升。出货量方面,Yole预计2022 年全球将有超过 20 万台ADAS激光雷达交付上车,前五名合计份额预计超80%。




量产交付能力是现阶段核心竞争力。从技术路径的选择上,在现阶段全球激光雷达厂商仍呈百花齐放,例如从扫描方式来看,MEMS、转镜、转镜+振镜的方式均有厂商采用;从发射波段来看,905nm波长,1550nm波长均有厂商选用。我们预计未来各类激光雷达技术路径或仍保持共存,短期内未见收敛;我们判断现阶段体现激光雷达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量产交付能力,生产端的交付能力和产业链各环节的保供能力将成为各家厂商竞争的关键,具备较强规模量产交付能力的厂商有望持续加强与客户的战略合作。


03 多款产品发布,补盲雷达有望于2023年开启上车元年

补盲雷达具有超大的垂直和水平视角等优势,能补充前视激光雷达仅120 FOV 的不足,以高性价比的方案完成汽车 360 水平视场的覆盖。若想实现360 全域无盲区感知,满足自动泊车、交通拥堵自动驾驶、高速公路领航驾驶等功能,“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方案精度不足,尤其在光照度不佳及区域纹理辨识度不好的条件下会导致无法有效提供可靠的碰撞边界感知能力,若使用半固态前向激光雷达充当补盲作用,其成本过高,且水平及垂直视场角有限,对车身周围的障碍物存在感知盲区,因此需要搭载满足大视场角、近距探测、低成本、可靠性高等特点的补盲激光雷达来满足侧向及低矮物体的感知需求。补盲激光雷达的上车能够提升车辆全场景感知能力,实现与主激光雷达的互补。



目前国内已有五家厂商发布补盲激光雷达。随着在高速、城区及智能泊车等场景对于补盲感知的需求日渐提升背景下,补盲激光雷达有望于 2023 年开启上车元年。

(具体厂商名单请见研报原文)



补盲雷达有望带动上游VCSEL芯片等发展机遇。从目前已经发布补盲激光雷达的国内企业来看,有三家都采用了Flash技术路线,发射端使用VCSEL芯片,接收端使用SPAD芯片。搭载VCSEL芯片的Flash纯固态激光雷达有望成为补盲需求的最优选择:


和半固态相比,纯固态方案更易集成,具备成本和可靠性优势;


和OPA技术相比,Flash方案更加成熟、结构更加简单,能够更早落地;


和EEL相比,VCSEL具备更大的发光面积,FOV可以做的更大,满足水平方向较大范围探测及低矮物体探测的需求,同时VCSEL的功率密度及30-50米的探测距离可以满足近距离探测需求。


在高阶自动驾驶下超车、泊车等场景对探测范围有特殊需求,考虑到成本和性能,VCSEL芯片未来将广泛应用于补盲激光雷达,需求有望释放。




风险提示:

1、激光雷达行业竞争加剧:行业竞争加剧或导致激光雷达厂商采取更为激进的价格策略,造成行业盈利能力受影响。

2、自动驾驶技术路径变更:若自动驾驶技术路径发生较大变更,或导致整车厂对于传感器方案选择变化,对激光雷达行业需求端造成较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激光   视场   固态   量产   元年   车型   厂商   能力   国内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