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桩详解

大成拳桩法分养生桩和技击桩,矛盾桩是技击桩的第一重要桩法,不但以培养锻炼“内劲”见长,而且还具有独到的技击作用。

矛盾桩包含了对立与统一两个方面,桩势中的后手为矛,前手为盾。矛有进攻之意,盾为防守之状。该桩的站法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成丁八步,两脚横向距离要适当,如果太小,重心不稳固,假如太大,则不利于重心的调配;上身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后胯内裹,身体重心前三后七;两臂抬起,左臂在前,左手食指与眼同高,掌心向内,与自身约距40厘米,左肘与肩基本同高,右手略低略下于左手。

以上是左势的练法,右势的矛盾桩与左势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左右两势均要练习。此桩的要点为:

1.两臂在身前要形成稍向右偏斜的横椭圆状,以此自然符合大成拳“肩撑肘横”或“外撑内抱”的总体要领。

2.正确地做到裹胯。所谓裹胯就是使后胯尽量有内拧、后拉、下坐之意。裹胯的功用是既可使躯干得以有效的放松,又可使胯部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按照生物运动力学原理可知,人体很多运动都符合“鞭打原理”。

理论的要点为:人体的胯部为鞭根,躯干是鞭体,上肢为鞭体的延伸,腕、手为鞭梢。胯部肌肉丰厚,可产生很大的动力,然后通过鞭体将其动力传送至手部,这样可使掌或拳的速度加快,以产生极强的打击力。

过站矛盾桩,可使“内劲”不断得以强化。所谓“内劲”即不用“劲”之劲。说白了就是看起来没有力而实际却有力的劲。大成拳法认为,这种不用“劲”的劲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特殊劲力。由于这种劲看起来没用劲,使用时能很好地麻痹对方;又由于“用劲”的前奏与后续时身体是处于放松状态的,所以变招的灵活性大。

大成拳的“内劲”具有极强的掤撑性,这种掤撑性在内家拳法上被称为“掤劲”。太极拳的“掤劲”是通过盘架子而得,大成拳的劲力则是靠站桩来**。在站矛盾桩时,前臂屈肘约120~135度,后臂屈肘约95度,下肤的髋屈与膝屈角度大约为150~170度,这种以钝角为主的间架要求正好属合肌肉的收缩原理,即“等张收缩”的原则。此原则的要点是:上、下肢的力量与关节角度有密切关系。当肘关节屈曲为120度时,相关肌群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对下肢而言,则髋与膝伸的力量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劲力   矛盾   技击   拳法   躯干   下肢   重心   详解   肌肉   要点   角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