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谭》之《小卖部》导演:北京胡同有“中国”也有“奇谭”

系列访谈主旨:

2023年1月1日,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合作出品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上线了,八集的体量汇集了中国11位导演,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用不同画风的动画诠释中国美学。目前,该作品已上线七集,豆瓣评分9.3。新京报特别专访了这些优秀作品的创作者,听他们分享背后的创作心得。

海报

第七集《小卖部》记录了一位北京胡同大爷的奇遇见闻,里面表现出的北京文化细节被很多观众津津乐道。这种“地道”的表达源自导演和编剧顾杨和刘旷的耳濡目染,他们是对很有个性的夫妻,裸辞创业后两人居住在北京的胡同里,一住就是七八年。虽然十几平米的家非常小,一开始确实有些不适应,但后来他们越住越觉得有意思。

胡同里的人世百态,小巷里的生活乐趣,这对喜欢艺术创作的他们来说是份难得的灵感来源。顾杨笑称自己是“胡同艺术家”,她和刘旷在胡同里就这样一边居住一边开始创作。2020年底,《中国奇谭》的总导演陈廖宇找到他们,听闻他们的胡同见闻后,大家很快达成一致——创作一部以胡同生活为主题的短片,讲述北京大爷的“奇遇”。

胡同里的烟火气是两位导演的创作灵感。

在顾杨看来,《小卖部》中的北京大爷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家对胡同是有刻板印象的,比如刚搬到胡同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就是大爷拿个茶缸子,日常听个京剧,遛个鸟,并没有想象到胡同里的生活会有多么新奇。住在胡同里,遛弯儿的时候就发现这里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你会总看到大爷,也会见到有人拿着胶布补车盖布,布下是一辆磨砂质感的车,非常酷。这里面有很多离奇有趣的人和事,也激发了我们的创作欲望。”

《小卖部》上线后,很多人给这部短片取名为《北京大爷梦游仙境》。在胡同里,他是个闲不住的人,虽然嘴上不饶人,但对邻里颇为上心,他尤其对过去的“玩意儿”感兴趣,多加保护和探究。故事里,他被小妖怪们领到了神奇的庙宇门口,在那里,他日常关心的“物事儿”都活了过来,向他表示感谢。“现在的年轻人多多少少在工作生活上存在焦虑、紧张的情绪,胡同对我来说,有很强的治愈功能。你从这端走到那头,每迈出一步可能会有花露水的味道、电蚊香的味道,再往前走会闻到炒白菜的味道,甚至前面还有个大爷跟你打招呼,这些让你的紧张感逐渐消失,内心也变得特别温暖。”顾杨说。

短片中,跟随大爷的脚步,观众被带入他的生活。

日积月累的见闻,让顾杨和刘旷对创作《小卖部》充满了灵感,他们希望用东城区银闸胡同的大爷的视角,来展现老年人面对时代发展、新旧交替的内心故事,表现一种平淡但温暖的生活。

从小生活在胡同里的大爷,因为要搬去楼房和孩子一起居住而要离开熟悉的环境。一边是故土难离,一边是要去新楼享受天伦之乐,再加上他所在区域的一座庙也要翻新,于是他就有了一个离奇的经历。“我们认为胡同是一个很好展现‘奇谭’的地方,每一条胡同都有一个小卖部似的居民信息站,大家聚在那儿聊几句,看象棋,图个热闹。每次你走在胡同里,就会看到一个大爷坐在某个角落里,你会觉得他有一点孤独,但同时他又很想和你说几句话,和你交流故事。这是非常浪漫的日常,也有很奇妙的温暖人心的感觉。”

坐在小卖部门口的大爷。

《小卖部》里的主人公杨大爷,是个典型的北京老大爷,爱唠嗑,跟谁都能唠上两句,日常就是坐在小卖部门口,喝茶、看报、遛鸟,偶尔吐槽一下爱玩手机的小卖部店主。他热心,爱保护胡同里的老物件,看似不太友善,但比谁都热心。大爷一头白发,有一双很粗的眉毛,有网友说像动画《大耳朵图图》里的牛爷爷。顾杨介绍,杨大爷的形象是胡同里任何一个大爷的浓缩版,很多大爷身上的特色都融合在了他身上。至于又粗又弯的眉毛,来自胡同里很多大爷的“长寿眉”,他们希望给他一副生活化的面容。“我们在最初设计大爷角色的时候,就希望他是一个嘴上说话不太好听,做事直来直去,但内心比较柔软,是位乐于助人又心地善良的长辈。在创作上,我们也找来了专业的表演指导,让每个动画师都去演一遍(角色动作)。他们熟悉了真实日常后,做出来的人物动作神情就会特别真实。”

胡同里的物件儿都活了过来。

这次创作让顾杨和刘旷慢慢意识到拓展中国文化的乐趣所在:“影片最后,与大爷在胡同里朝夕相处的石狮子、门把手、路边的椅子等都‘活了过来’,它们会说话,想要跟大爷说谢谢。对大爷来讲,即使新生活要到来,但他还是会将过去记在心里,新旧两者是可以共存的。这次我们也觉得胡同、文物、老物件等有足够的魅力等着你去发现,它们一直都在。我们也希望将这类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主创对谈——

新京报:不少评论对《小卖部》观感是“舒服”,像水彩画,在画风确立上如何构想,技术上有遇到什么难点吗?

顾杨:难点其实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除了新老风格的突破融合,我们还希望激发观众想寻找的心态,比如小时候做过的游戏,给你一个图册让你在其中找东西,这次我们也希望勾起观众的兴趣。因为胡同的信息量很大,整体画风就是五颜六色的,一旦他们发现一些隐藏的点或是彩蛋,会觉得胡同原来这么有意思,这是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出发点之一。

刘旷:画风还是想基于角色的特点,其实,仔细观察《小卖部》的画面,你会看到一些“不规则”或是“不严谨”的地方,也是在很多先前的经典动画上吸取了一些灵感经验,然后再融入绘画性比较强的风格中表达。纯三维的话有些地方会缺少绘画性,但纯二维的话人物的表演质感也很难达到我们想要的状态,于是采用了三渲二的技术,经过不断测试,将人物表演与二维场景融合在一起,希望营造一种“动起来”的感觉。

人物表演与二维场景融合在一起。

新京报:《小卖部》最后的结局非常现实,但又充满了梦幻,大爷将房子给了他的朋友们,这里想给观众传达什么?

顾杨:短片有一个核心是“腻虫喜欢向着光飞”,我特别喜欢这个现象。我们希望给观众一个圆满且治愈的结局。片中大爷面临着几种选择,他要搬离胡同去楼房,但内心又舍不得胡同,这是矛盾的,但他把胡同的房子给了“小妖怪”以后,大爷获得了更多的爱。来来回回地周折,他放下了心结,冲破了孤独,找到了陪伴。我们希望观众在看的过程中也能获得这份治愈,有一种“不伤你”的感觉,同时也和内心的落寞进行和解。最后任何一个角度都是好的,胡同翻新,小卖部老板有了生意,也不看手机了,大爷搬走了但每个星期都会回来看看,所有人都高兴,我们想让观众知道,生活自然平静也会很美好。

腻虫喜欢向着光飞。

新京报:配音也给短片加分不少,比如“哎哟喂”,“吃了吗您”之类的方言表达都很地道,这次找到谁来配音?有拿给北京人设计或修改吗?

顾杨:我们之前也考虑过用专业配音演员,但确实达不到最地道的北京味儿,怎么配似乎都不是特别真实,有些演绎的成分。后来制作团队找到一些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青年到年龄大的,不用教,也不用刻意,他们就直接表达出生活状态,非常贴合。在专业配音导演的指导下,让这些素人配音演员随意发挥,比如“哎哟喂”这些都是他们本色出演,按照大白话尽情地说,后期我们再来做修改。

胡同里的猫。

新京报:参与《中国奇谭》给了你什么新感触,对于年轻创作者来说,又是一个怎样的机会和挑战呢?

顾杨:首先上美影对制作给予的宽容度非常高,内容上、构思上、制作上都提供了极大空间,我们也在他们的精神影响下,努力超越自己,但不重复自己,最后合作达成的这个效果还是很满意的。不仅是《小卖部》这个故事,制作之外我也觉得挺美好的,每个创作者都很爱这个主题和创作方式。《中国奇谭》对我们来说是个新的挑战,也提供了舞台与平台,创作过程中大家都很激动,也希望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和新的想法。尤其对中国文化是一次新的认识,更启发我们想要表达的欲望。

大爷在胡同里的家吃炸酱面。

新京报:关于胡同的故事和想法,还会继续创作吗?我们还能见到这个“北京大爷”吗?

顾杨:我们会不停地创作,至少这一两年我们也不会搬出胡同(笑),所以我们也一直在积累周围让我们有感触的事情,想做更多新的创作。其实并不局限于北京的胡同,全中国各地的狭小生活空间,有的叫巷子,有的叫弄堂,这类狭小空间都是我们想要创作的题材源头,所以肯定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王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小卖部   腻虫   北京   中国   胡同   创作者   大爷   灵感   导演   观众   日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