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领域已经拿了三次诺贝尔奖,曹原还有机会再拿一个吗?

超导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历史上已有三次因其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一次是1913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液化了氦气,从而制造出了超低温。他发现水银(汞)在4.15 K的超低温下产生了超导性质,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二次是1972年:为了解释超导现象,美国的三个物理学家提出了以他们姓氏首字母命名的BCS理论--电声子交互作用。他们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三次是1987年:德国学家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和瑞士科学家卡尔·米勒发现钡镧铜氧化物的超导温度高达33 K,从而开启了高温超导体的研究,使目前超导温度达到了138 K,远高于液氮的温度 77 K。他们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第二次获奖的BCS理论却不能合理的解释高温超导现象。也就是说,第二次的诺奖其实发早了。

曹原的工作是用两层石墨烯形成一个角度就能实现超导,对于建立解释超导的模型贡献非常大。目前更多二维材料,更多层的魔角研究如火如荼,超导现象的理论解释早晚会被解决,到时候就是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超导   诺尔   米勒   诺贝尔奖   诺贝尔   超低温   物理学家   温度   现象   领域   理论   物理学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