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的泡沫”是个泡沫

赛格特约作者 关不羽


一场持续近三年的疫情,加速了美国互联网巨头的扩张步伐。照此趋势,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将在互联网产业实现“大一统”。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每年都会发布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报告,2018年的报告中,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联网企业中,11家是美国企业,9家是中国企业。老欧洲、俄罗斯等传统科技国家已经被彻底基础互联网领域,只剩下中美两国分庭抗礼。然而,三年之后,20强里美国企业占了18席,中国仅剩2席。


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联网企业对比 图片来源网络


当年和亚马逊旗鼓相当的阿里,现在是人家一个零头。腾讯的市值曾经是脸书的1.5倍,如今只有人家的一半多。百度更是惨不忍睹,不提也罢。反观苹果,很是夸张,两年前以一敌五,如今一家顶了54家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还有富余。


中国主要科技与互联网公司市值变化 图片来源网络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几年来,美国互联网企业的负面信息不断。大到反垄断呼声高涨、资本市场不稳,小到谷歌业绩不及预期,亚马逊总部选址纽约被拒等等。全方位的“噩耗频传”,却挡不住这些科技巨人的高速成长。


对美国互联网企业的逆势成长,再用“泡沫化”、“资本游戏”的老生常谈去解释,显然是苍白无力的。那是思想的懒惰,和情绪作祟。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规律。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但是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影响。互联网产业就属于“疫利”行业,这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基本判断。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货币放水的逆周期措施后,更放大了投资向互联网产业的聚集效应。


因此,美国互联网科技巨头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而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处于政策调整期,政策风险导致他们错过了这一窗口。这是中美双方本轮互联网产业竞争拉开距离的基本因素。


成熟的市场环境中,这种“疫利”属性并不会被认为是“发灾难财”的道德原罪。社会活动受限后,互联网产业填补了大量的需求空白。不能去超市了就要网购,娱乐场所关停,更多的闲暇时间上网冲浪。诸如此类的正常消费需求为企业带来了商机,资本市场的预期也相应提高。这些都是市场机制下的正常现象,不应该扣上“资本游戏”、“泡沫化”的帽子一棍打死。


当然,货币放水的热钱流入确实增加了资本市场的投机性,如果不能转化为有效的资产,那么确实会产生大量的泡沫。这种过热现象在传统产业中反复发生过,从古老的“南海泡沫”到日本的“泡沫经济”都是这样酿成经济灾难的。但是,互联网巨头并没有重蹈覆辙的迹象。得益于远超传统产业的科技转化效率,大量流入企业的热钱被沉淀为有效的科技资产。


最典型的莫过于亚马逊。


随着美国防疫放松,亚马逊的电子商务销售额在2021年有明显的下降,但是这并没有导致亚马逊成为股市黑天鹅。亚马逊持续大规模投入,带来了云计算业务的强劲发展,成功展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前景。亚马逊的股价不跌反升,在2月4日市值暴增1910亿美元,创美国市场最大单日个股市值增幅。


两年的“疫利”资金大量投入研发转化为科技成果,吸引了资本市场的持续投入,这就是科技企业成长的良性循环。这是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在疫情三年中,均有强劲的科技表现。


谷歌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成绩斐然,Meta原有业务承压,故而转向主攻元宇宙进军下一代互联网。苹果在2020年和2021年共获得了5291项专利,冠绝全球互联网科技企业。


因此,不能把美国互联网巨头疫情期间的迅速扩张,简单地判断为“过热”、“泡沫”。他们高效的科技生产效率,强劲的科技产出能力,是传统产业无法做到的。


同样的“疫利”产业生物制药业巨头,在疫情期间的业绩更好,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但是完成了疫苗技术的局部突破。相比谷歌的量子计算、亚马逊的云计算,相形见绌。


如果把疫情期间的特殊经济环境视为一场大型实验,那么互联网大型科技企业展现了超强的科技生产力,就是这场实验的结果。



互联网企业的科技生产效率,来自广泛的应用场景。


亚马逊每月的活跃用户为5亿,脸书的注册会员有6亿,而谷歌曾经创造过单月访问人数10亿的纪录。一家企业服务如此庞大的客户群体,绝大部分传统产业的企业是做不到的。比用户数量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应用的场景极为丰富,有大量的个性化需求,远超传统企业。


可口可乐卖了一百多年,据说每年有17亿消费者购买“快乐肥宅水”,但是可乐饮料的应用场景依然很有限。没有人会期待可口可乐公司能有新的应用。而互联网科技企业每天都直接面对用户的需求升级,这些需求的背后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是互联网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也就是说,大型互联网科技企业不仅具备传统大型企业的资金规模效应、生产规模效应,还有着独特的信息规模效应。每天都有海量的市场需求信息,在大型互联网企业汇总。他们必须从这些信息中,高效地对市场有效需求做出分析和研判。


为满足这些市场有效需求,大型企业必须不断寻求技术解决方案。因此,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频率远超工业时代,区区二三十年发展已经完成了PC端到移动端的大迭代,局部技术更新的小迭代平均为两三年。传统工业的“皇冠”汽车工业诞生一个半世纪,直到最近才有了电动化的大迭代迹象——仅仅是迹象。


互联网技术是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其科技生产的模式是全新的。美国互联网巨头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表现,向我们展示了互联网时代人类科技发展的互联互通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强劲的市场应用引力,迅速吸引资金投入到广泛的科研领域。企业和科研机构、应用技术和基础科技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产研一体、应用和基础一体,极大地提高了科技创新的效率。


谷歌的搜索应用对算力的需求,导向了量子计算的基础研究领域。亚马逊庞大的电子商务业务,催生了云计算的科研需求。从应用技术市场出发,这些大型企业最终发展为产研一体的多重角色。他们既是应用服务的供应商,又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既是市场应用需求的信息收集者,也是科技产品的设计者,还是为科研注入大量资金的总包商。


这些身兼多职的大型科技企业,高效整合了分散的科研力量,将来自市场的大量资金直接导入科研体系中,又以最快的速度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应用。


这种科技创新能力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而大幅增长,因为更大的体量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能够负担更大的试错成本。


因此随着规模的大幅增长,美国的互联网科技巨头迅速展现了基础科研领域的潜力。“疫利”刺激无疑放大了互联网科技巨头科技创新的规模效应,其实此前这些企业已经展现出了超越传统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美国通信科技的执牛耳者不是AT &T,而是亚马逊、特斯拉。在量子计算领域,IBM和谷歌之间的差距已经扩大。苹果芯片自主的步伐,让英特尔和高盛不敢小觑。


至少在互联网应用需求所及的科研领域,已经没有所谓应用技术和基础技术的“软硬之分”,也没有企业和科研之间的脱节,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正在这些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孵化器中破壳而出。他们已经是推动美国科技力量发展的战略力量,因此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实现逆势成长,不能用“过热”、“泡沫化”、“资本游戏”的偏见去解释。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本轮美国互联网企业的逆势成长,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成就。他们宁可相信阴谋论、相信资本市场的大错特错,也不愿意面对互联网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发展主力的现实。


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人类在每一场技术革命中,都显得后知后觉。每一场技术革命都超出了此前的经验,打破一些旧规则,创造全新的发展模式。唯有如此,才称得上是一场技术革命。但是,人们很难接受这样显著的事实:人类创造的新科技,超出了既有经验的范围,难以预测甚至难以理解。


因此,我们清晰地意识到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但是我们依然不愿意承认,对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产业知之甚少。


我们依然倾向于用上一世代的工业思维去审查互联网,假装理解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化。我们倾向于把超出我们理解的现象,一概归类为谬误的、病态的,强加抑制,并且预言他们的失败。


上世纪90年代,欧洲就是这么对待互联网科技和互联网产业的。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化之初,欧洲就开始大规模干预、管制以限制其商业化应用。2000年,全球资本市场“互联网泡沫破裂”爆发,似乎证明了欧洲人的“先见之明”,可是十年之后回看,那不过是一个小插曲,无碍大局。


故步自封的欧洲人错过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机遇,他们忙于打造“最完善的互联网监督机制”时,中美两国却在打造最先进的互联网产业。最终,欧洲人发现自己压根没有什么本土互联网企业值得“最完美的监督”。这是绝大的讽刺。


自以为是的欧洲人,错过了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前半场,目前看来,他们还会错过后半场。这是沉重的教训。


美国互联网产业在疫情中的逆势成长,又给出了最新的案例。所谓“逆势”并不是偶然,而是技术革命势不可挡。不管是疫情天灾,还是政客作秀,都阻挡不了人类科技发展的脚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亚马逊   美国   疫情   资本市场   市值   巨头   泡沫   需求   产业   科技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