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百人会2022年完成和推广的10项重点研究成果

#大有学问#


01

中国数字经济的潜力和战略调整


在国内加大对互联网平台监管力度,美国进一步从多方面遏制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等国内国际环境因素影响下,如何冷静看待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客观分析其结构性变化,及时建立新的战略优势,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尤为重要。


信息化百人会专家的意见集中表述为以下三点:


一是我国数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对已经和正在进一步形成的信息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坚实底座充满信心。我国5G发展和其他国家同步,进入工业互联网、可信互联网、价值互联网的泛在化时代。宽带化进入双千兆期,网速的提升带来了智能驾驶、远程医疗等领域的明显差别,也推动了数据中心的发展。互联网进入IPv6+的主导期,通过开发IPv6地址空间能力并与新一代IT的全面融合,支撑网络编程、网络切片、灵活的以太网、确定性IP、低时延、组播、安全等需求。移动互联网用户远超全球水平。光纤渗透率世界前列,光纤通信系统技术全球领先。通信资费水平位于全球最优的前十。算力全球第二,占27%。东数西算工程已经部署了八大算力枢纽、十大数据中心集群,到2023年八个算力枢纽的算力总容量将占到全国总容量的70%。


二是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专家们坚持认为,用历史的眼光看,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正处在具备超大规模市场的难得历史机遇期:我们在没有完全走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的条件下迎来信息化,恰恰为信息化提供了赋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巨大现实需求;我们迎来的大数据时代,恰恰需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需要新一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技术产品。为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政策着力点应在重塑基础能力、巩固提升既有能力和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力量三个方面保持适度平衡。基础能力包括基础资源、产业和人才等多方面,是国家稳定发展的依靠,应在全球供应链调整过程中,重新塑造基础能力的结构。平台经济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由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网络协同的新经济系统,是当前最活跃的经济形态,对平台企业的监管,在注重安全的前提下,应坚持审慎包容,爱护促进平台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在新前沿领域,应更加注重调动和依靠全社会包括民营企业的力量,引导民营企业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放开手脚大展身手,使之更多成为先进技术领域的领军者。


三是在开放竞争环境下实现技术水平赶超领先。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是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的,这一基本取向不应因国际形势的动荡变化而发生动摇。对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的许多重要细分领域进行分析,我国发展水平仍然落后或大大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开放竞争环境下实现技术水平赶超领先,应成为新时期的长期基本政策。我们看到,即使在2022年的不利环境下,我国政府和产业界仍然积极参与和发起国际规则和标准的讨论和建立,包括继续参与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起成立国际组织全球云网宽带产业协会等。香港财政司发布的《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全球从事虚拟资产业务的创新人员保持开放和兼容的态度,这一做法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业界对在开放竞争环境下实现技术水平赶超领先问题的关注。


02

数据治理


数据治理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数字经济治理的核心议题。目前数据治理处于立法高峰期、加速深化期和百家争鸣期。


信息化百人会联合有关研究机构进行的这项研究,将数据治理定义为:政府、国际组织、企业、行业组织、个人等不同利益相关主体根据各自权责,在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应用乃至消亡的全生命周期中,为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和防范数据安全风险而制定规则、实施规则和优化规则的过程。从广义上而言,“数据管理”“数据运营”均属“数据治理”的范畴。从治理效能而言,数据治理的对象应指向“有价值的数据”,要将数据变成可治理的对象——有边界、可识别、可规定属性、有关联场景。


数据治理是典型的多利益相关方治理体系,其治理框架处于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关注重点议题有所差异,但其总体目标、参与主体、考察视角、治理工具以及受到约束的外部环境等方面保持着一定的一致性。


研究认为,需要对以下5个问题继续开展研究:


一是如何统一对数据治理的理念认知?统一认知是构建完善数据治理体系框架和有效开展数据治理工作的基本前提。随着数字化的不断深化,企业、行业、国家对数据治理的关切重点区分逐渐明朗,各方需要在数据治理的对象、内涵和外延、治理模式、治理原则和理念等方面达成共识,作为开展数据治理实践的基础。


二是如何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潜能?要充分开发利用数据的价值潜能,产权配置是基础。目前,需要认真思考解决数据权属基础理论构建、数据产权配置模型和实现路径、支撑技术系统搭建、数据要素市场基本交易秩序、数据交易流转内涵和合法形式等影响数据要素市场的基本问题,创新数据要素利用。


三是如何实现对数据市场有效监管?政府对数据市场的监管有别于传统监管,由于监管对象和监管环境都在快速变化,监管制度和政策法规不应总是寻求长期稳定、全面完善、普遍适用,而是应该及时敏捷出台、修改完善、迭代升级。实现政府的敏捷监管和平台的有效自治,是数据治理相关主体需要审慎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是如何避免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碎片化?要防止国际和国内间、中央和地方间、公共机构和私营机构间数字基础设施的进一步碎片化,避免物理上的“数据孤岛”现象,实现数据流转逻辑统一,亟待各方研究解决面向新一代智能化综合性的数字基础设施的基本范式和框架、建设技术方案和协议规范、传统数据交换模式潜在安全风险的规避、去中心化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基础设施等问题。


五是如何建立数据治理全球协商机制?为进一步增强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主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互信关系,降低不确定性,让数字技术和数据价值可持续地惠及所有人,建立数据治理全球协商机制势在必行。当前迫切需要思考各国数据治理的具体分歧和共识、国际性机制体系的建立模式、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全球协商机制具体的运作方式和产出公共产品形式等问题。


03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


数字经济发展形成的技术底座,在助力能源系统变革、提升经济社会效率、催生新数字经济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赋能作用。通过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将推动“双碳”目标实现进程。


信息化百人会在2022年进行的这项研究,分析了4个重点行业:


1、制造业


研究认为,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碳减排,主要有四种可行的模式:一是推进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智能智造,二是大力推行“5G+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三是构建面向供应链的数字化资源循环利用,四是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碳达峰工业园区。


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碳减排,应采取的路径包括碳核查、碳减排和碳交易。碳核查是碳减排和碳交易的基础,应加强传感器、智能设备的部署和应用,实现精准、高效、实时的数据采集,通过各类标准、模型核算自身碳排放。在碳核查的基础上,构建产业链级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以研发设计环节为突破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以“链主”企业为引领,推动绿色制造和减碳效应在产业链上下游传导,协同开展绿色低碳转型。制造企业应将碳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高效运营和管理碳资产,以交易有序、高效实现碳资产价值最大化和“零碳”排放。


2、建筑与城市

数字技术赋能建筑与城市碳减排的可行模式主要包含两大方面。首先,数字技术要涵盖设计、建造、运维、治理、更新等城市和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其次,城市数字孪生是拉动城市精明增长的重要引擎。具体可行模式包括数字化智能化的城市和建筑设计、城市数字孪生总体底板构建、数字装配建造、智慧建筑运维、智慧社区治理、智慧规划建设决策等。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和建筑领域的“双碳”转型,已经形成市场和行业热点,各类业务模式和场景已呈百花齐放之势,需构建若干关键路径,为宏观规划和产业发展提供引领和支撑。一是布局建成环境减碳信息城域网络,实现城市、区域乃至国家层面的环境减碳绩效监测、调度和统筹;二是优化“光储直柔”智慧统筹模式,引入ICT行业应对技术快速迭代的智慧统筹规划模式,确保系统可迭代、可升级、全生命周期最优;三是建设城建资源资产数字平台,打造数字化的资源资产信息交换、交易和金融支撑平台,实现物尽其用、减少一次资源开采消耗;四是打造绿色城建投融资决策平台,拓展碳金融和绿色金融的投资、交易、价值回馈等渠道,摈弃资源消耗指向的“土地财政”,实现城市绿色发展融资新模式。


3、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从政策趋势上看,重点是聚焦交通体系的绿色转型,鼓励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通过数字技术和综合管理手段提质增效、发展和利用新能源,促进交通行业向着绿色化方向发展。技术上,是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共同构建智能高效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装备上,是运载供给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运输系统专业设备的低碳化转型。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上,是分时租赁、出行即服务、车货匹配平台发展空间巨大。


数字技术赋能交通行业碳减排可从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交通运输装备低碳化自动化、智能出行服务、智慧物流、智能化的交通治理等五个方面构建全业务领域路径架构。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将建设完善的交通状态感知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交通运输装备方面,将推进运载工具的电动化与智能化,加快推进载运工具智能联网联控,加速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应用;交通出行服务方面,将加快出行即服务系统(MaaS)平台建设,鼓励并积极引导基于共享经济的客运服务模式创新,开展公交都市智能化提升工程;智慧物流方面,将加强智慧物流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级共同配送服务发展,建立智能末端配送服务,深入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交通治理方面,将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提高交通需求管理科学性,开展城市居民出行碳账户试点示范。


4、电力

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电力行业要在保障电力稳定安全供给的基础上,在发输配用等各复杂场景中应用数字技术减少碳排放。数字技术赋能电力行业碳减排呈现四个方面的趋势:一是电力供应绿色化,在保证国家能源供应的前提下,积极推动非化石能源提速发展,通过促进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大规模发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电力行业清洁能源发展;二是电力数字孪生化,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双向数据互通、指令控制、虚实联动,帮助发电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运行管控智能化,通过将源、网、荷、储各环节数据进行联通,实现一体化协同调度,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削峰填谷、提升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等,大幅提升电力系统的平衡调节能力;四是经营决策精益化,加强平台连通和数据融合,实现大数据存储、挖掘、分析和应用,促进电力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助力电力企业实现精益化生产决策,降低成本、能耗和碳排放。


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主要采取4类发展路径:一是加强集团智慧化战略引领,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建设世界―流能源企业,成为广泛数字感知、多元信息集成、开放运营协同、智慧资源配置的智慧能源生产商;二是建设数字电厂实现智能管控,布局数字电厂建设,升级基础设施、强化数据治理、实现生产管控智能化、增强管理协同;三是建设发电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安全生产充分结合,推动智能矿山、智能电厂、燃料智能化等建设,构建综合智慧能源生态体系;四是促进电网智能化升级和效率提升,通过数字化推动电网智能化升级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物联体系,建设分布广泛、快速反应的电力物联网,加快推进全业务、全环节、全要素数字化发展,提升传统电网业务,促进生产提质、经营提效、服务提升和精益管理水平提升。


此项研究还提出了4项综合性建议。一是政策方面,成立控碳联席会议制度,加快完善双化协同政策和计量体系,尽快出台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操作规范标准,加强“碳手印”测算计量体系研究。二是技术方面,通过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赋能各行业碳减排,建设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实现各行业能源应用的智慧管理。三是市场机制方面,构建统一的碳数据和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多元的数字化控碳投资体系,引导资金重点投向数字化控碳的薄弱环节、欠发达地区以及前沿领域。四是试点示范方面,加强数字化控碳重点技术、行业、地区试点示范建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04

东数西算


“东数西算”工程的目标是加快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产业界普遍关注东数西算工程的建设运营、业务应用、数据安全、节能降耗、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重点问题。


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产生在四个方面。


1、数据中心与东数西算


我国数据中心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从Cisco报告看,全球数据中心IP流量2016-2021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大概是25%。从全球数据中心的数量分布看,美国最多,中国排第四,和第二第三差别不大。美国占到全球的38%,中国只占10%。目前中国产生的数据量已经是全球第一,超过了美国,因此中国的数据中心比例还是相对少的,预示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到2021年年底,中国算力是130EFlops,预计“十四五”期间年增20%,到2023年要超过200个EFlops。“十四五”期间,每年大概增加4000亿元的投资。


数据中心发展有三个大的趋势。一是绿色化。国家要求到2022年数字中心的平均能耗要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数据中心能耗平均PUE值是1.49,接近1.5,未来新建大型、超大型DC的PUE都要求低于1.4;二是智能化。包括池化、模块智能化、能效智能化等;三是大型化+集群化,要往大型走。


“东数西算”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优化算力效率。通过指定八大枢纽可以使算力更规模化、集约化,通过做大、做强,来提高算力效力;二是优化能源效率。能够让一部分数据中心放到西部,就近消纳西部的绿色能源,优化能源的结构;三是优化区域协同,能够拉动西部的发展,同时布局上能增加数据的安全;四是优化产业结构。非一线城市(中部、西边)机柜的平均月租是一线城市的1/3,从成本上是比较合算的。


“东数西算”工程的目标是加快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全国算力枢纽与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是相对集中的,是集群化,不仅是指的枢纽地方,还划定了几个区,指定了面向的服务对象,还明确了上架率的要求65%,PUE的要求都要低于1.25(其中贵州要求1.2)。“东数西算”工程要采用市场机制,项目建设主体原则上是数据中心相关行业骨干企业。


分类引导形成数据中心梯次布局。要落实工信部《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政府要协同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网络方面,要指导运营商为数据中心的数据枢纽建设大容量的通道。二是要配套做能源的布局,要在数据中心周边优先发展可再生电站,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向数据中心供电。三是国家科技项目要安排节能减碳、云网融合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四是在产业布局上,配套发展数据中心需要的数据通信、互联网通信相关产业,这是地方政府也要做的。


2、挑战

全生命周期提升数据中心价值。首先,数据中心需要很好的规划,要立足长远,能建大型的就不要建小型的,能建超大型就不要建大型的,这样效率才高。即使规划是大型,也要按区域分期建设和分步投入,不要因为国家有“东数西算”这个部署就炒作起来,一定要分步投资。其次,要提高数据中心的服务水平,要高时效安全管理,增值服务。低端的服务市场吸引力不足,数据中心价值也难以体现。第三,网络还没有完全配套。新的网络没有完全拉到新的数据中心,导致网络性能目前没有跟上。第四,西部数据中心运维人员短缺。数据中心放在西部,有问题东部来遥控,实际上是不行的。同时,数据中心不仅仅需要配备运维人员,还得有市场开拓的团队。


从全产业链完善数据中心生态。整个大数据产业链很长,从数据资源获取、预处理、存储、计算、挖掘、传送、安全、分享、应用等,涉及到硬件、软件还有服务。其中,数据预处理是劳动密集环节,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是重资产和算力环节,数据挖掘是智力密集环节。现在西部的数据中心只做存储和计算这两块,这是重资产也是能源消耗的主要环节,投资大、回报长。很多西部地区依靠财政补贴、电费和土地出让金来吸引数据中心入驻,这种方式是难以持久的。西部数据中心需要向上游发展,要做数据预处理,包括标注、清洗、脱敏这些业务。并且,不仅仅负责对东部的冷数据,还要负责处理本地的热数据;还要向下游拓展,要拓展硬件,包括做服务器的组装、边缘计算、机房设施,建立工程服务,要面向全国开展数据中心的工程服务。


3、对产业界关注问题的调查分析


一是“东数西算”工程可持续发展。产业界认为,数据中心建设初始就要考虑它的业态是什么,并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提供增值服务;引入数据中心上下游产业是“东数西算”赋能西部经济的关键;“东数西算”需要政策引导和国家表率,市场化是“东数西算”工程的一种模式,但是“东数”要到西面去还是要有政策引导;边缘数据中心对于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下一步也要解决边缘数据中心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加强数据安全保护非常重要,应以密码学为基本逻辑,提供多方隐私计算,便于数据的安全流转,便于数据的集中、融合、协调计算。


二是数据中心节能降耗。产业界认为,数据中心单位GDP能耗计算不完整已经影响了产业发展。目前的能耗计算方式没有考虑数据中心本身对社会经济的整体贡献,而且目前的能评指标把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推高到了非常有挑战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发展。数据中心是“源网荷储”联动的基石,有助于电网改造成新型电力系统。数据中心新能源消纳指标获取难,导致新能源本地消纳难以实现。同时,企业在氢能发电投资和“源网荷储”方面的专业技术和人才都比较薄弱,希望国家队承担氢能项目,由央企、国企牵头来做,云服务商等企业可以直接买绿电。


三是关于政策支持。希望建立算力可衡量的国家标准,便于算力的调度,实现算力像水和电一样即插即用;解决东数西算的人才缺乏问题,重视数据中心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行业主管部门(包括人社部)把数据中心、运维和建造的专业列成新的工种;希望能够根据数据中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能评指标,不要搞一刀切政策。算力有基础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是算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基础算力(如IDC)商业模式较为成熟,而人工智能产业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商业成熟度比IDC低。在经济效益测算方面,智能算力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当前单位GDP能耗指标没有将间接效益测算在内,导致指标不太适用。


4、灾备


我国对于灾备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比较大的差距,未来灾备建设空间很大。整体上,从各国灾备覆盖率表现看,中国的比例仅为7.8%。随着经济的转型,中国在全球IT的占比大幅度的提升,灾备建设空间会很大。从行业看,对国计民生非常重要的行业,比如金融、电力行业,灾备建设情况更好一些,也有很多行业灾备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存在风险。在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和国家重大工程启动的双重刺激下,产业各界对数据保护与灾备建设的重要性认知逐步提升,围绕“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工程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国家信息中心提出了“数盾”1.0架构体系,华为形成了“东数西备”的思路方案,并设计了统一的灾备集群方案。


当前“东数西算”灾备建设主要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主要包括:机制和标准建设有待完善,跨区域“东数西算”体制机制不够明确,灾备相关标准滞后且覆盖不全,公有灾备中心的主体有待明确;技术保障能力有待加强,数据的跨地区交互和高品质传输要求高,基础软件技术保障不足,安全体系与数据中心IT架构的适配性问题需要考虑,信创条件下供应链存在需要突破的难点;数据安全保护的细节化解释和界定困难,推动数据利用的规范和指引缺失,数据确权的问题复杂,数据定值问题困难,数据中心规划和安全保护缺乏全体系设计方案;资源限制和统筹调度问题明显,灾备中心受能源要素制约大,相关人才比较缺乏,企业重视程度和参与度不高。


05

ICT产业供应链的不确定不稳定性



我国ICT产业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仍然存在需求收缩、遭持续打压、产业链重构、短板明显等问题,应对供应链的不确定不稳定性,要将长期战略和短期策略相结合,坚持应用牵引、整机带动、生态培育,构建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的产业发展策略。


1、对当前产业供应链形势的研判


一是形势已经改变且不可逆转成为基本共识。我国面临非常急迫的双向挤压压力,高端制造业面临美国、欧洲要回流的压力,低端又面临着越南、印度等一系列新的竞争。中国过去的40年相对一帆风顺且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转变难以逆转。


二是充分估计局势严峻性。战略路径的制定需要明确前提。从俄乌冲突看,发达国家盟友一体化站队。另外,许多要素正在反转,部分产业规模上升的空间收小。战略路径的制定需要明确是用极限的视角还是常态化的视角去讨论。斗而不破应是长期的策略。


三是针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新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模式。要坚持辩证的策略,坚决融入全球产业链,过去的40年经验证明,与美国进行“扭抱”,是有利于中国的体系;要坚持合作和斗争,扩大自己的朋友;在补链强链的同时,要谨防规模下滑。制造兴国应该优先,特别是要提高劳动者待遇。科技创新需要重视,但更需要解决创新的基础机制和体制问题。


2、对产业界的观点的调查分析


一是要加强全球合作,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做替换、做加强。供应链体系应该“先有、再补、再强”,产业在加速的过程中一定要先运作起来,要规避极“左”思想。自主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开放优先,融入全球产业链,要和美国“扭抱”,建立统一战线,扩大朋友圈。


二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和产业发展问题要并行。对付卡脖子问题可以通过举国体制来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必须靠市场的方式解决。要在补链、强链、延链的同时,谨防规模下滑。


三是要把不确定性放在供应链设计的首位。风险控制要基于一定的风险辨识、风险模型和预防措施。特别是IT产业,要把不确定性放在供应链设计的首位。


同时,产业希望在以下四个方面获得扶持:


一是发挥内循环作用,构建产业生态。开放国央企市场,建议IT企业、央企、国企间要加大合作,央企、国企有特定的场景和需求,IT企业有技术优势,双方合作产生的效应对产业发展将形成巨大的拉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建议有关部门做好平台搭建工作,促进整个生态的建设。


二是精准解决电子信息产业卡脖子问题。站在百年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崛起的角度来考虑,建议政府加大投入,特别是要部署长期的投入,进行精准的扶持,对具有拉动引领作用的芯片、集成电路等企业,出台针对性的鼓励措施,并增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企业贡献力量的机会,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三是希望信创开放方面制定一些政策。信创后续要做开放的标准,我们和很多贸易规则有一定冲突,企业走出去面临对标问题,信创的持续性政策和开放性政策要统筹考虑,不能一刀切。


四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目前基础型人才、核心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缺乏,不仅要聚焦内部的培育,同时也要加强外部的引进;加强资金扶持,补短板需要大量的、长期的资金投入,最需要的是市场化基金,希望出台具体的政策去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得软件企业的发展环境有根本的改善。


06

稳定企业预期


稳定企业预期曾一度成为2022年最为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业界和有关部门对信息化百人会此项问题研究的评价是:非常及时,不回避问题,不止于表面现象。


1、六大因素影响企业预期


一是中国经济的趋势性变化。对趋势性变化的认识会影响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的预期,比如,当增长速度减慢时,如果还是预期增长速度像过去那么快,就会形成负面的预期。人口、经济增长速度、消费、储蓄率等都在发生趋势性变化,并对企业预期产生较大影响。


二是疫情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调研来看,疫情是首要的影响因素。疫情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国际上的应对措施跟我们不一样,也会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影响。


三是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俄乌冲突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给下游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全球供需缺口和通胀也带来资本流出和人民币贬值压力。


四是企业相关的政策与沟通。国内影响企业的政策选择、制定以及相关的沟通还有改进的空间。这些政策跟很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5个理论认识有关:共同富裕、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的供给和保障、化解重大风险的措施、碳达峰和碳中和等。这5个方面的很多政策、以及人们对政策的预期,给企业带来了一些波动。另外,因为沟通不是很好,企业对政策的理解也造成了负面的预期。


五是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需要特别重视来平衡已知的卡脖子和未知的创新之间的关系。现在比较重视已知“卡脖子”问题的解决,但是未知的创新不应忽视,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硬核科技很重要,确实应该给予关注,但不能忽视应用创新。


六是“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双碳”目标是影响我们未来40年左右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大战略,可能对每一个企业都带来机会和挑战,需要用好市场机制高效实现“双碳”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


2、产业界遇到的难点问题


一是国内业务运转停滞。受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企业的国内业务运转停滞,面临生存问题,很多企业都有裁员、减人的计划。制造企业部分业务停滞;餐饮旅游等服务业停滞;互联网企业主营业务受到冲击。受资本、数据监管等因素影响,互联网需求下降厉害,软硬件企业受下游互联网侧需求下降影响,业务大幅下滑。


二是开拓国际业务受阻。国内国际市场有“风险对冲”作用。由于国内外交流受到很大阻碍,中国企业走不出去,影响企业通过开拓国际市场来对冲国内市场下滑。


三是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在疫情冲击下,投行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吸纳新资金非常困难,依赖一级市场投资的创新企业融资非常困难。过去几年间,为应对供应链缺货,很多企业在提前做战略备货,导致企业的资金被大量占用,资金压力较大。


四是科技创新减速。近两年,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双方在技术、市场方面的合作产生了非常大的阻碍;资本预期不稳可能造成科技创新减速,特别是对于我国已经非常领先的科技创新领域,可能会引发市场格局的变化;互联网发展疲软造成的传导效应制约产业创新。


五是监管“误解”造成投资“停滞”。互联网企业对资本“无序扩张”存在误解,把市场正常的投资活动理解为资本“无序扩张”,这种“误解”会严重影响资本投资后劲,导致国内数字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后续发展动力不足,进一步拉大中美差距。


六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存在困境。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软件企业,在商业机会的公平性上面临严峻形势。疫情影响下,中小企业发展呈现恶化趋势。


3、应对思路和建议


一是应对经济趋势影响的政策要更全面、更有针对性。企业和政府的政策制定者,需要把大的趋势考虑的很全面,才能够形成比较正确的预期。政策的设计需要更加合理、有针对性。


二是应对疫情影响的政策要保持强度、进度和适度超前。“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保障财政支出的强度,加快支出的进度,要适度超前地开展基础设施的投资。


三是应对国际环境影响要保持战略定力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时,首先要保持我们的战略定力,不能被各种因素干扰,进入一种不可逆转的状态。另外,要提升自己的实力,包括科技、经济、军事、软实力等,让大家觉得未来有希望。


四是影响企业的政策要具备专业性、协调性、可预期性及沟通有效性。政策要让企业形成比较稳定的预期。首先政策要有专业性,政策制定部门要承担起专业的责任。要重视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政策的预期性,跟企业有更多的沟通,企业也主动和专业部门沟通。


五是应对新技术影响要平衡好两对关系。在当前非常重视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基础上,平衡好“已知的卡脖子”和“未知的创新”之间的关系;在重视硬核科技的基础上,关注硬核科技和应用创新之间的关系。


六是应对“双碳”目标影响要充分用好市场机制。要用好市场机制,高效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实现电力市场和碳市场联动,并把排放权覆盖全部市场,用碳税补充排放权交易。同时,要有更多的跟碳价定价相关的政策,协调统筹考虑,避免政策叠加和遗漏。


07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学样仿样推广法”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世界性难题,但是对于工业体系完备、中小企业占90%以上的中国而言,这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在这里,我们选取浙江工业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学样仿样推广法”,作为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和实践中出现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介绍。需要明确指出,这项成果,并非是信息化百人会的研究成果,而是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历时3年进行研究、实践、再研究的成果。信息化百人会专家认为这项成果极具借鉴价值,信息化百人会2022年峰会对此进行了重点介绍。我们在此将其列入重点推广的成果。


1、什么是学样仿样推广法


学样仿样推广法,是指在同个工业细分行业里做出让同规模企业认可的初级数智工厂样本后,工业中小企业自愿开展“仿照样本企业进行决策并找工业数字工程牵头总包商与‘小快轻准’产品行业平台服务商,仿照样本企业签订标准合同、仿照标准合同进行工程监管与验收结算”的推广方法。


学样仿样推广法的核心思路是:“找准经济、业务与技术的公约数、试成一批可学可仿的样本、带动一片企业学样仿样转型”。用标准化的样本模式、规范化的投资与运营方式,消除了中小企业转型的各种疑虑与风险,提高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小企业的规模化转型,实现数字化转型从“做零售”向“做批发”的转变。


2、学样仿样推广法满足了中小企业、平台企业和政府三方需求


一是解决了中小企业的难题,“七大便利”让企业“愿转、敢转、加快转”。学样仿样推广法把数字化转型的概念转换成企业看得懂的样本,用标准的合同规范供需双方的权利义务,实施“数智工厂建设牵头总包”和“行业平台+‘小快轻准’产品”的实施方式,给企业带来“七个便利”:决策的便利;找服务商的便利;签合同的便利;预测投入产出的便利,一般一年甚至半年就收回投资,50万投入居多,超过100万的很少,不换设备;监理验收结算的便利;企业员工培训实训工作的便利;保障工程质量和工程寿命的便利。“七个便利”让中小企业看得清楚、算得明白,因而自愿转、有能力转。


二是让中小型工业数字工程牵头总包商与行业平台服务商看到了“活下去、逐步成长起来”的前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订单要求高、利润薄,很不好做,因此大型工程与行业平台服务商不愿意接,也只有初创型的数字化工程与服务供应商愿意接单,“初级数智工厂样本牵头总包”实施方法+学样仿样推广法,边际成本大幅度下降,实现了可持续的订单共享、可持续的共同成长,开辟了中小工业数字工程服务供应商“活下去、成长起来”的机会。


三是满足了各级党委政府与经信部门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互惠共享的要求。在现在疫情影响的形势下,面临稳企业、稳就业、稳发展多重挑战,浙江相关县市区党委政府及经信部门敏锐地发现了学样仿样推广法的优势,积极地进行推广。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浙江下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行动方案的通知》,为学样仿样推广法的推广作出了具体的部署。


3、推广学样仿样推广法的经验做法


一是做好企业认可的样本。找准满足中小企业的经济需求公约数(即共性痛点),具体考虑六个方面:投得起,一般一个初级数字工厂的数字化改造投资(不包括装备投资)约在几十万元,最多只有一两百万元;起步好,共性业务及技术需求必须要满足,核心是要打通生产与业务的数据体系,实现数据驱动业务运营;回报高。初级数字工厂建设完成后,要有较明显的利润增长,且回收投资成本要快,一般在一年之内,最长不超过两年;工期短,要兼顾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与企业数字化改造,改造工期一般控制在三个月左右较为理想;用得好。初级数字工厂建设完成后,要强化对员工的适岗操作技能的实训,确保数智工厂的运营;有保障,关键是要建立数字工程与服务商为工业企业的免费维保制度,保证初级数字工厂稳定、安全、可靠地运营。


同时,找准学样仿样的三类“业务与技术的共同场景”,包括学样仿样的细分行业场景、可供成系列学样仿样的同类规模企业场景、可提供数字化转型供应商复制推广的制造工厂场景。目的是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提高工厂数据体系建设工程的质量(提高防治数据孤岛的质量)与运营质量。


二是创新“两个模式”。创新工厂设备互联、数据互通的工程牵头总包模式,创新“行业云平台+‘小快轻准’产品”的服务模式。


三是制定“标准合同+附件(N+X清单)”模式。为解决过去相当数量的数字工厂建设工程的承包合同存在着任务“标的”不清晰、造价不透明、工期较随意、培训与实训不落实、免费质量维保没承诺等合同不规范问题,创造了“标准合同+附件(N+X清单)”模式,把供应商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尤其是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为学样仿样提供了便利。


N项是共性的,是细分行业共性需要的工程,包括一些模块,关键是把功能写清楚(表1)。X项是个性化可选模块,每个企业不一样,有钱可以多做一点,公开清单包括功能、工期、定价等(表2)。


表 1 江山木门行业“6”项必选的共性工程清单

表 2 江山木门行业“X”项可个性化适配的工程清单

“N+X”清单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透明交易“点菜式”服务的便利。“标准合同+附件(N+X清单)”模式成为标的清晰、造价透明、工期明确、保障运营充分、免费维保落实、工程质量放心的“标配”,受到了工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供需双方欢迎。


四是把好样本验收关。贯彻“先验收、再确定企业认可的示范样本”的原则,不可把中小企业不认可的试点企业树为“示范样本”。在“科学评价验收”上下功夫,一定要依照标准合同来进行验收。把住验收的时间节点,切莫急于求成。通常在初级数字工厂投入运营的一年后(一般不能少于半年)才能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验收。示范样本必须要有客观翔实的数据、良好的绩效。


五是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在做好“初级数智工厂”系列样本之后,积极开展样本的宣传与“学样仿样推广法”的宣传,消除企业的疑虑与后顾之忧,增强企业的自觉尤其是增强“一把手”的决心与共识。


08

金融科技赋能银行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化浪潮之下,未来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和成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科技运用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信息化百人会的此项研究,分析了智能化、场景化、精准化、互动化、开放化、重塑化、生态化七大趋势,提出了科技与银行业务的融合创新如何更好地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


1、发展场景金融是未来银行的必然选择


场景金融诞生于互联网行业的第三方支付,是场景与金融服务融合的产物,通过将金融服务融入各种常见场景,以场景为依托向用户提供触手可及的金融服务。场景金融从线上扩展到线下、从互联网金融领域走向各行各业,重构了传统的消费场景,也掀起了一场金融变革,已成为互联网公司与商业银行相向而行、展开竞争、殊途同归的新兴领域。


乡村振兴、小微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民生、智慧医疗是金融科技赋能银行服务的重点场景。其中乡村振兴呈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全产业链形态,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业要素资产化、金融数据安全服务等方面存在机会;小微企业融资在政务数据充分利用、行为数据深度挖掘、算法模型迭代升级等方面存在机会;供应链金融场景在平台建设、新技术应用、企业数据融通等方面存在机会;民生场景在无感化支付产品、B端和C端双向赋能、数智化营销运维产品等方面存在机会;智慧医疗场景在就医智能化、医疗数据融合利用、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机会。


2、金融科技赋能银行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落地路径


一是创新业务架构,适应客户新消费习惯,满足全面场景化的业务需求,通过优化用户旅程提升服务质量,进行专业金融服务输出。


二是重塑技术中台,打造统一可靠的技术底座,建设稳定的能力掌心,利用云原生提升部署和运维效率,转向敏捷开发模式。


三是增强数据架构,以数据生命周期各环节为切入点,强化数据治理:采集实现流批一体、存储实现湖仓一体、加工实现高效高质、发布实现管控可信、应用实现内外兼顾、防火墙实现数据安全。


四是完善安全架构,基于零信任原则实现全栈式可信,变被动安全为主动安全,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五是夯实技术基础设施,加强新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提升金融系统自主知识产权水平。


六是推进数字化金融场景建设,根据需求和资源布局,特色化、多模式、并行推动场景落地。


3、从政策、产业、银行、金融科技多方面促进金融科技赋能


政策方面,要强化金融科技赋能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顶层设计,坚持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导向,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政策体系,落实信息技术应用和普惠金融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融合协同;


产业方面,要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融通,主动拥抱银行提供的新型融资服务,围绕场景建设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


银行方面,要根据自身的独特优势有重点地布局业务,坚持差异化发展,加快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通过重塑创新型架构和创新场景化服务提升竞争力;


金融科技方面,要加大关键底层技术攻关,推动金融科技底层关键技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加强技术中台能力建设,通过技术架构、数据技术、安全技术创新构建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标准化水平,更好地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09

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支撑工业革命的关键基础设施,必然要克服数据孤岛、安全顾虑、商业模式价值释放等瓶颈问题,此项研究认为,以区块链、隐私计算、知识图谱、双千兆网络、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 有可能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重要形态。


1、关于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


狭义上,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是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知识图谱技术的集成应用,构建分布式认知技术底座,以推动工业互联网数据要素的利用保护和生产关系变革,是对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的发展。


广义上,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可以理解为一种面向未来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需求而不断演进升级,成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民生福祉具有战略支撑和创新引领的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底座”和“基石”。


2、搭建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的体系架构


从技术体系角度,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可以分为终端边缘层、分布式认知技术层、平台和应用层共3大部分(见图1)。其中,分布式认知技术层以基础设施的角色向上对接平台及应用,向下对接场景落地边缘侧,自上而下贯穿始终,是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层,主要由区块链、隐私计算、知识图谱构成。


图1 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技术架构


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以数据要素的真实可信、安全流转、价值挖掘为重要突破,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信协作、认知智能、价值流转、安全保护四大核心构成了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的主要功能体系。应用智能合约技术,可实现设备、人、企业、机构间的可信互联,为建立摩擦少、成本低、效率高的可信协作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提供高效的基础设施。以知识图谱为牵引,赋予工业互联网认知智能能力。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引入,有助于解决数字资产确权问题,并通过设备数字化、资产服务化、服务金融化模式,构建可以实现价值即时流转的网络系统。以数据驱动的身份验证和智能合约保障下,实现了设备、数据、网络等要素的安全访问和操作控制。


3、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如何赋能


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赋能与数字化转型过程密切相关,需要围绕数字化转型的不同阶段需求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重点赋能。


数字化转型单元级发展阶段,主要依靠单点应用赋能企业单个业务的提质增效。中小企业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小的成本实现效率提升和价值增值。目前较为成熟的场景主要包括设备智能服务、产品溯源、智能排产、参数配置等领域。


数字化转型流程级发展阶段,主要通过集成应用赋能企业内部跨业务系统的数字化表达,实现整体联动协同。目前较为成熟的集成、全栈式应用尚在探索当中,未来将在智能制造、合同能源管理等集成场景内得到深度应用,全面助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网络级发展阶段,主要通过体系融合赋能跨企业、跨行业的协同运作和价值流转。主要应用场景为供应链金融、供应链协同、分布式制造、共享制造等。


数字化转型生态级发展阶段,主要通过数据驱动赋能生态协同,变革产业发展形态。目前,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尚不具备生态重构能力,将凭借赋能企业数据融通、价值流转、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在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协同运作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生态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推进,可在产业大脑、产业元宇宙等场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4、推动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从技术布局角度看,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处于起步阶段,多因素叠加将加速其发展进程;区块链是当前各服务商部署重点,部署率为76.79%,隐私计算商用面临较多技术瓶颈,部署率仅为16.0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是发展先行者,制造企业后发优势较大。


从技术应用角度看,供应链管理和产品溯源是区块链应用首发领域,深度应用尚需多方努力,需要政府、信息技术企业、制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力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在降低能耗、优化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降低技术应用成本、培育典型示范、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跨域数据共享是隐私计算商用突破口,随着数据安全领域“三法一条例”的出台和落地,隐私计算将迎来新风口;知识图谱全栈应用能力尚未形成,数据攀升将推动知识图谱商用进程;真正实现三类技术集成的“杀手级”应用尚未出现,技术应用场景的打造将成为布局重点,生态完善和应用普及将助力产消融合。


从区域分布角度看,三类技术仅区块链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度较高,区块链技术优势区域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环渤海聚集区、长江三角洲聚集区、珠江三角洲聚集区、成湘黔渝聚集区,其中环渤海地区科研实力雄厚、人才丰富,优势明显;东部地区工业互联网发展应用实力强劲,四川领跑中西部经济圈;工业互联网和区块链发展基础雄厚、优势明显的省市基本重合,区域发展路径将呈现“以点-带域-成面”的发展趋势。


10

初探Web 3.0


Web3.0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上以及我国产业界对于web3.0的定义、内涵、发展前景等方面有很多看法,不一而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2022年信息化百人会对此问题开展了初步研究,希望能从大处着眼,避免战略误判。以下是在研究中形成的一些认识,仍有观点不尽相同之处。


认识1:起源与内涵


Web3.0的相关理念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密码朋克宣言》,Eric Hughes在文中阐述了通过密码学等方式构建匿名系统、捍卫人们隐私的理念,随后相关概念不断演进和发展。2014年,以太坊联创人Gavin Wood首次将Web3.0与区块链联系起来,他认为:Web3.0是去中心化的下一代互联网架构,是一个改变生产关系的技术框架,在这个框架下,网络使用者的身份不再单一,而可以是网络的建设者、参与者、拥有者、治理者;用户可以控制自己的信息,信息在加密的状态下传输,并且是匿名不可追踪的,系统会自动执行预先的设计。


Web3.0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解决“信任问题”,用技术手段、治理机制、共识算法等去中心化方式,让治理和资源分配更加公平、透明,帮Web2.0中平台参与者拿回让渡的权利,包括四个要素:一是通过DID实现跨链的身份信息整合和用户自主管理,即统一、互通的身份认证体系;二是以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证作为价值载体,实现低成本、低摩擦的价值转移和流通,即去中心化的经济体系;三是区块链技术将共有和私有储存的数据分开,即用户隐私保护;四是DAO实现用户参与社区自治理,即去中心化的组织治理模式。Web3.0由底层软件技术、去中心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沉浸式软硬件技术、沉浸式应用构成。


认识2:基本趋势


Web3.0是Web2.0的发展方向,并不是颠覆而是改进Web2.0的缺陷,未来的5-10年内,Web3.0或能够在某个赛道产生创新模式,但难以完全替代Web2.0。


一是向智能方向进化。Tim Berners-Lee认为Web3.0不仅是内容互联网,还要变成知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互联网。目前深度学习、知识图谱、AI技术都在向这个方向发展。随着Web数据的积累、效率的提升、算法的应用和场景的支撑,利用人工智能和语义网络搭建将能够实现类似人类思辨方式的网络。


二是走向数实融合。基于AR、VR等人机交互技术的突破,Web3.0使用眼睛、姿态等更多模态的交互,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打通,走向更真实、更立体、更3D化互联网。


三是向去中心化发展。Web3.0用开放技术、开放身份、分布式存储等技术和新的组织形式实现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加密货币、NFT为代表的去中心化资产,基于DID的数据去中心化,基于DAO的去中心化社区治理,以DeFi、SocialFi、GameFi、X to Earn等为代表的去中心化商业逻辑。


四是形成价值互联网。Web3.0借助区块链、加密货币技术、去中心化和共识机制、智能合约实现用户价值,提升交易的效率,大幅降低资产和数据的交换成本,由此来驱动生产力的发展。


认识3:相关技术和产业现状


Web3.0在国外主要是加密资产相关的技术和应用,在国内主要是与金融解耦的区块链应用支持产业发展,我国区块链技术团队也为全球金融和贸易提供跨境贸易和结算技术方案。目前在底层技术、基础设施和DAPP层都产生了一些明星项目(如图2所示)。


图2 Web3.0技术和产业全景图


认识4:问题


一是目前存在较大的泡沫。全球的Web3.0明星项目,多靠代币升值激励开发者和用户参与,然而代币并无很好的发行定价机制,价格波动也较大,导致产生泡沫问题。NFT市场中也存在较大的泡沫。元宇宙相关技术发展不成熟,目前的交互体验有待改进,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市场状况也不好。


二是功能不完善使用体验较差。Web3.0没有颠覆Web2.0的叙事方式,新奇感弱。链接加密钱包并用代币交易的门槛较高,体验较差,生态缺失。DAO组织权利向OG倾斜,炒作、网络安全、欺诈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乱象频生。


三是监管存在不确定性和滞后性。多数国家无完善的监管规则落地,监管存在不确定性。我国采取了一些务实和深入细致的监管工作,但是现有对Web3.0的监管侧重于纠正非法活动。整体监管框架还较为模糊并充满不确定性,监管发展相对滞后。


四是我国技术和方案有待发展和完善。我国Web3.0发展方向主要是区块链发展及产业应用,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创造的价值不足以吸引人。技术上与国际存在脱节现象。基于中国市场现有的Web3.0道路,并没有在开放、隐私、共建方面做出提升,难以让我国的Web3.0与海外接轨。


认识5:未来预判


Web3.0符合用户需求,且随着市场教育提升和监管环境转化会逐渐被大众意识和接受。Web3.0在开放性、匿名性、支付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海外市场深受年轻用户喜爱,应用侧的发展也促进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底层技术的加速完善。我国Web3.0发展与全球目标具有一致性,重点是促进各种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得到更加公平、更加高效的分配,这对改造实体经济、改进产业互联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完全去中心化难以实现。当前很多Web3.0项目的治理机制设计上,偏向于最初的大企业仍然拥有公链发展的主导权,Web3.0的最终形态很有可能仍然是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并存的状态,如底层基础设施追求公平(去中心化为主),上层DAPP(Decentralized APP,去中心化的APP)兼顾效率与公平。


代币具有重要作用但可被逐步替代。在Web3.0发展初期,代币很重要,它是在项目叙事不明或未成形时用“真金白银”吸引用户的手段。在发展中远期,随着DAPP端新叙事范式出现,用户对于Web3.0产品的使用体验会逐渐成为用户参与的主要动因,代币的重要地位减弱,且部分功能能够被其他工具代替。


我国处于发展Web3.0的有利时机。目前全球尚处于Web3.0发展初级阶段,资源分散,多数平台规模小,难以产出高质量产品。我国Web3.0走的是去金融化路线,但是跟全球的Web3.0有共同的目标,在借鉴全球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面向资产的区块链技术,支持更好、更普惠、更开放的应用,也支持更公平、更加开放的合作。


认识6:主要诉求


一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Web3.0方案。我国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需要找到一种简洁的方式来解决四十年来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问题,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回到对全社会边际效益递增的过程中。吸收Web3.0的一些技术思想,让身份一定程度上回归用户的控制。在没有代币DeFi的应用刺激下,汲取区块链、甚至公链上的开放技术,结合我国国情,围绕场景深化应用。


二是注重对接全球最新技术应用。要注重及时跟踪国外Web3.0的最新技术及产业发展动态。通过融入全球商业创新中,实现与全球技术创新同步发展,促进我国技术迭代发展。注重底层技术的对接,进而通过面向我国真实的需求,发展出丰富的内涵和不同的层次。


三是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既要进行探索和创新激励机制,又要避免投机现象,平衡好牟利、先富与发展的关系。建立与去中心化相适应的监管规则,采取措施去兼容国外的一些技术和方案,让新的方案有试验场。鉴于代币对Web3.0初期发展的难以替代作用,可以允许在小范围内进行沙盒项目实验,探索并追踪其商业创新模式和技术迭代。


四是采取措施鼓励创新和试错。对我国的创新进行更好的呵护,鼓励更多的创新行为;借鉴特区的经验,选定一些地区试行宽松的监管;发挥人才充足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到国际上寻找发展机会,参与全球Web3.0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区块   研究成果   数据中心   场景   重点   政策   数字   金融   工业   数据   技术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