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儿时过年放鞭炮

文/马苓军

过了腊八,离春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小巷内和街上的年味也越来越浓了,狭窄的街道一下子涌来了许多人,有卖鞭炮的,有写对联的,还有卖糖盘的,给人一种说不尽的热闹和喜气。

我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在东方红小学读书,也就是现在的市中区实验小学。学校对面就是当时枣庄最大的商店百货大楼,门前一条南北街也就是当时枣庄最繁华最热闹的中心街。

也许是学校所处的位置的缘故,刚迈出校门,我和同学们立即就感到浓浓的过年气氛,每个人都有种说不出来的兴奋和激动。

我们手拉着手高兴地蹦跳起来,嘴里不停地喊道:“过年喽!过年喽!”

我家住的地方离学校有200多米,往北过了鸽子楼,再走过一家红卫照像馆、几家小杂店,过两个小巷口便是我的家。平时我5分钟就能到家,每到这个时候,回家的时间往往需要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

我们几个小学生拉着手或者手扯着衣角,从这个小摊挤到另一个小摊,东看看,西瞅瞅,看见什么东西都感到新鲜和有趣。

走到卖糖的小摊前,我们几个人会拼凑上几分钱,买来一块糖或两块糖,由于人多,我们只有分着吃,你咬一口,我咬一口,说真的我们那时挺自觉,每次都把最大一块留给最后一个同学。

鸽子楼附近在当时是枣庄最热闹的一个地方,它南挨百货大楼,一条东西路称南马路从中心街穿过,鸽子楼东挨学校,北邻回民饭店,西靠几排青砖青瓦的平房,它又处在四叉路口上,卖东西摊点儿大都设在这儿,来这里卖鞭炮的摊儿最多,是一个摊儿挨着一个摊儿。

这里卖鞭炮大都是乡下人,有许多从滕县(滕州)、苍山、郯城、沛县等地来的人,他们自个儿推着独轮车装上自赶的鞭炮来到枣庄。

这些人赶鞭炮的手艺特强,经他们手赶制的鞭炮又大又响。他们从家里把赶制好的鞭炮,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木箱内或者用手工糊的纸箱内,然后把箱子捆装在独轮车的两边,用粗布套的棉被紧紧地裹着。

这种棉被有许多的好处,一是盖在箱上能防止鞭炮受潮,二是卖鞭炮的人走在路上需要歇脚时,用棉被裹着身体能抵挡风寒。

那个时候,在我的记忆中很少见到铺着柏油的路,印象中的路大都是土路和坑坑洼洼的小路,那时这些卖鞭炮人从苍山到枣庄往往要走三四天,遇到风雨天时在路上还要长。

那时的人挺实在,只要你买他们的鞭炮,买一挂让他们放两挂,他们也甘心情愿。这些卖鞭炮的人大都是大嗓门,吆喝起来个个像大铜锣:“卖鞭炮啦!两毛钱一挂,不响不要钱!”

这些人性格都比较犟,只要挨着摊放鞭炮,紧靠摊的人就会撑起杆子挂上鞭炮,街上顿时就会响起一阵又一阵“噼噼叭叭”的鞭炮声。

响声过后,放鞭炮人就会直起大嗓门,吼道:“响不响!不响一分钱不要!”这样的场面我们最愿意看到,我们边听着鞭炮的响声,边跳着蹦着喊着,真是开心极了!

到浓烟还未散尽,我们就跑过去,去抢末响或没捻儿的鞭炮。把这些没有稔儿的鞭炮,拣到后用牙在中间咬开,露出黑糊糊的药儿,用火点燃,能蹿起很高很高的烟花,我们叫“哧花”。

小时候,经常放“哧花”,我们感到特别提精神。特别是在晚上火花升起时,能使小巷内一下子明亮了许多。

放鞭炮需要勇气和胆最,我放鞭炮胆子比较小。我买的鞭炮大都是“小豆渣”。

为了节省鞭炮,我把50一挂的鞭炮,个个地拆开保存在纸盒内。把所有鞭炮的捻儿统统地挤掉药儿,这样做目的就是让点燃后的鞭炮离响时间更长些,这样我会从容地把鞭炮抛向空中。

就是这样,我心里还是有点虚,嘴里仍不停地喊着:“不要靠近我,我在放鞭炮……别崩着你……”

孩子毕竟是个孩子,兜内装着鞭炮,我们有时也会上演恶作剧。

我们事先把鞭炮埋在雪内,行人快靠近目标时,有人点鞭炮后跑开,等行人走近目标时鞭炮响了,行人被吓出一身冷汗,甚至行人的衣服也会溅上雪花、泥等物。

每当出现这种场面,我们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待行人发现我们后,我们会一阵风似地跑走,我们边跑边笑。

有时,我们也要为自己的恶作剧付出代价,被吓的行人认出谁家孩子后,就会找上门告状。

这样的恶作剧,我只是跟着玩,自己从末亲手干过。但巧的是被溅上一身泥的行人,别的孩子不认识,偏偏认识了我,他到家告了我一状。

多亏是过春节,要么真的要挨揍,甚至饭也会被停止供应。

在那个年代,没有比不给饭吃更为严重的处罚。

胆小我有时会变得胆大,看完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样板戏后,对英雄崇拜是发自内心的。

有时我也想学杨子荣那样深入虎穴擒拿座山雕,学李玉和那样斗鸠山,学郭建光那样要做那泰山顶上一棵松……

在初一的一个上午,我们几个同学做游戏时,我坚决要当杨子荣,不愿意当座山雕。为此,我们争吵不休,谁也不愿意当坏蛋。于是有人出个主意,我知道这个主意是针对我的,当杨子荣必须在做人物造型时点燃一个鞭炮扔向空中。

学英雄见行动,我一拍胸脯不含糊地说:“行!”但心里不停地发颤,我不断地给自己鼓劲:“主席教导我们,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

我手拿鞭炮,脸一板,眉毛紧皱,学着杨子荣做了一个最亮丽的人物造型,不用说我还真有一幅英雄的样子。

这时,不知谁点燃了我手中的鞭炮,“叭——”一声,我只觉得头晕目眩,手一个劲地疼痛,衣袖被鞭炮溅出的火花烧了一片,我一屁股瘫坐在地上,“哇!”一声大哭起来。

中心街第一百货商店,过去我们叫它“拐角屋”。

“拐角屋”前有一条东西路现在称胜利路,周围有被服厂、银行、五金店、供销社等。

那时,每年初一的晚上这里是个最热闹的地方,天刚一摸黑,人们带上准备放的鞭炮纷纷来到这里,四周路边上站满了人。

约八点时放鞭炮开始。人们争先恐后地把点燃的鞭炮扔向路中间,路中间顿时响起震耳的鞭炮声。

来这里的人也有买不起鞭炮的,他们专门到这儿听响,这些人边听嘴里边念念有词:“放鞭炮的人是傻子,听响的人是能子!”

有人故意在人群中点燃“地老鼠”。这种鞭炮专门往人群中钻,它所到之处就会引起人们一阵的慌乱,很多人怕它钻到裤腿里,烧着自个儿衣服,看见它就躲着跑。

有的人拿来六六粉,把它装在盒内与鞭炮一起燃放,六六粉是夏天除虫用的一种农药。

随着鞭炮响过,六六粉就会在空中散发,呛得人一阵咳嗽。有趣的是每当出现这种场面,人群中没有一个人叫骂,引来只是人们阵阵的笑声。

当初,人们为什么要选择在拐角楼四叉路口放鞭炮,那时居民大都在中心街周围胡同里居住,胡同里路窄茅草屋多,怕放鞭炮出现危险。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儿时春节放鞭炮的情景,让我回味无穷,现在都无法忘记,想起来仍感到温暖和温馨。

有时,我会到中心街走走,虽然老街不见了,现在盖上了新楼,往来人也少了,但是每每站在“拐角楼”旁,我仿佛听到儿时过年的鞭炮声响起,由远而近传来……

作者简介:马苓(岭)军,全国公安文联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枣庄市作协会员,枣庄市市中区作协副主席,曾在全国省市级媒体刊物发表过文学作品,出版过长篇小说。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枣庄市   苍山   枣庄   独轮车   作协   小摊   拐角   棉被   鞭炮   儿时   行人   散文   当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