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朝的郊游运动

旅游活动是构成中国古代人民娱乐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体的旅游活动及为旅游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应当被充分重视的。

作为唐代旅游主体的一部分,民间唐代民间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大有超过社会上层游之趋势,这不仅得益于全民热衷旅游的社会风气。

更得益于大唐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各种旅游设施、条件的完善。

01 唐代旅游发展的基础

1、云游的主体

唐代的建立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朝权的局面,科举取士为庶民步入仕途敞开了大门。

唐代的文人、知识分子奋发激昂、雄心壮志,希望将自己的一身才华报效国家。

他们通过漫游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结交、谒拜四方豪俊名流、达官贵人,以求誉满天下,为参加科举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也有一众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文人仕途坎坷,半路遭贬,无奈之下的他们投身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云游四方。

发泄志不得伸的满怀愁绪,其中更有看透世间名利、淡泊于世的隐游者,终日与深山竹林溪水、鸟语花香为伴。

唐代文人行遍祖国大好河山,他们的诗词中充满了对山水、古迹、城镇的详尽描述。

这不仅为唐代旅游文化的登峰造极创造了条件,更加助推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旅游的向往与追求。

2、旅游发展的条件

唐代旅游的发展之所以能胜于历朝历代、独占鳌头,是与大唐盛世得天独厚的条件分不开的。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旅游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唐朝适宜的气候及广袤的疆域为民间旅游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旅游发展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只有社会安宁、秩序稳定、氛围融洽,才能为旅游活动提供良好的开展空间。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隋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

唐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使得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达到空前繁荣。

出现盛世之景象,在这和谐、安宁的社会氛围中,旅游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旅游发展之巅峰。

农业方面,除均田制等土地制度的实行使农业生产得以稳定,铁犁牛耕的普遍推广、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皆推动了农业的良好发展。

农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农业的丰收、增加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农民生存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

使其在享受安定生活的同时,能够有额外的能力和精力进行旅游这一发展性活动。

工商业在唐代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一直被视为贱业的工商业在唐代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唐代文化灿烂辉煌,在中国古代有登峰造极之势,对当时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民间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文化,也是唐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化对于民间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柱的作用。

02 旅游的类型

1、文人雅士郊游

文人雅士是唐代民间旅游群体的中坚力量,他们行遍祖国大江南北,每行至一处都会留下许多壮美诗篇,为古代旅游留下深厚的文化底蕴。

唐人的山水情结使他们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充满向往,为了饱览国家大好河山,文人们跋山涉水,不辞辛劳。

醉情于山水游的文人有的斗志昂扬、意气勃发,有的却仕途不畅、失意消极,因而山水游又可以分为壮游和失意游。

唐代繁荣发达的经济、自由开放的思想文化,给了文人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加之招贤纳士的科举制为庶族知识分子打开了尽忠报国、实现豪情壮志的大门。

普通士人阶层纷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在大自然中为人生理想而不断求索。

自古胸怀“建功立业”大志却壮志难酬、志不得伸者不在少数,他们满腔热血希望在复杂的朝廷中力挽狂澜、尽心尽忠,却总是事与愿违。他们在舍与不舍的矛盾中挣扎,最终开始了半隐半仕的生活,虽然身处山水田园,终日与旖旎风光为伴,始终心系国家,诗人刘禹锡、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都是此类“半隐半仕”游的典型代表。

唐代还有一些看透俗世纷扰、淡泊名利,终日以青山绿水为伴,以清高无欲的姿态生活得自由自在的“逍遥游”者。

2、妇女结伴踏青郊游

妇女在封建社会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她们受“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束缚,在社会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没有独立的自由空间和财政权力。

到了唐代,由于社会风气的开化、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有关妇女的封建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淡化。

她们较其它朝代的女性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权利,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因而在群众基础广泛的民间旅游中,这一类群体的出游值得关注。唐代妇女的出游形式多种多样,时间主要集中于节假日。

每至节日,妇女们便会为出行施粉涂黛、刻意打扮,她们曼妙婀娜的身姿穿梭于街巷,每每吸引众人的眼光。

走出深闺别院,妇女们得到了平时少有的自由,她们投奔到自然风光中,全然释放束缚和压力。

在难得的节假日里,她们结伴郊游踏青、观花赏景,故“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闲地”。

妇女群体中存在一些思想前卫、不受世事束缚的个性女子,她们的出游完全根据自身喜好和心情而定,天下之大,无处不游。

出家为道的鱼玄机就是这样一位女子,她有着不同于普通妇女的雄心壮志,认为走南闯北、游山玩水不应当只是男子专有的权利。

她登名山大川、览秀丽美景,留下“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的美诗。

还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禁锢,与众风流才子一同宴游,在同行中邂逅美丽爱情。

03 郊游休闲观念的转变

1、上层人士的模范表率

目前,我们提倡与时俱进,殊不知远在唐代,先人们早已给我们做好了榜样。

我们既要保持优良的民族传统,又要促进新兴的时尚潮流。

如前所述,唐代承继了前人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不仅仅使休假时日增多,休假名目增多,同时也使休闲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更主要的还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休闲时尚潮流。

社会上层的模范表率作用,其一在于他们身体力行自参与其中,而使社会不同阶层羡慕不已。

其二在于他们的名篇佳作彰显精神风貌,而使社会不同阶层心向往之。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成为社会上层假日休闲活动的文化内涵。

文官肩负管理天下的重任奔走于天下,在乐山、乐水之际努力将自己修炼成智者、仁人,并以其才情吟山赋水,吊古评今,为其他阶层平添文化底蕴。

唐代是文人士大夫的时代,他们是唐代精神文明的主要创造者。

他们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山山水水的眷恋,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风气。

他们的游踪遍及海内,以多姿多彩的旅游形式使漫步山水田园,游历名山大川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这种“旅游天地间,休闲野外村”的心态广泛波及到了社会各个层面,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百姓走卒,皆“侈于游宴”“以不耽玩为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知识分子是唐代假日休闲活动最有活力的群体,他们是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是世风变化的风向标。

2、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唐人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这也造就了“取我所需,尽为我用”的大家气象。

有唐一代社会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明与开放,形成唐代民众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人生意趣,充分体现出了一种生命精神的高尚情操。

公元7世纪初叶至公元8世纪中叶的大唐帝国,正处在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的高潮期,是一个在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民生活意志旺盛、思想自由解放的时代。

在唐朝,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包容的宗教政策。这不仅仅使得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使得中原民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融洽。

甚至还形成了佛、道、释三家并存的局面。正因为如此,在唐代假日郊游休闲活动才有了外来文明的广泛传播。

结语:

唐代郊游根植于得天独厚的物质、精神条件,其发展之蓬勃大有超过社会上层游的趋势。

它不仅传承了前代旅游发展之精髓,对后起之朝代的旅游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旅游风气经久不息,旅游作品及旅游资源堪称经典,在其后各朝各代的民间旅游活动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大唐的风采。

唐代民间旅游不仅仅代表了唐代旅游文化的灿烂,更是中国古代休闲文化辉煌的印证。

参考文献: 《唐六典》

《资治通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大唐   大好河山   旅游活动   唐代   唐朝   文人   妇女   民间   社会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