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教师的胡言乱语

19岁那年秋天,我第1次站上了讲台,9天以后迎来了新中国的第1个教师节。时间如白驹过隙,一闪而逝。掐指一算,已经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7年了。也许是资质低下吧,三十七年来,我教过小学,教过初中,教过高中;学历也由中师到大专到大学;从踌躇满志,信心百倍到缩手缩脚,不知所措;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方面的问题无法解答,现在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哪位高人谁能够给出一个比较完美的解答,也算是给我苦楚无奈的心一个安置的地方。今天只谈这三个问题:

  1. 要成绩还是要健康?
  2. 是先压制自我、服从这个取才制度还是强调自我、努力提升自身能力?
  3. 是绝不认输,揠苗助长还是接受平凡,因材而学,百花齐放,各取所需?

先看下面几段话:

真正的自由都很贵,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优秀的孩子,他们的成功没有太多诀窍,靠的是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还有良好的家教。

逼出来的是对未来的坚持,别让你的放纵或有了孩子的一生。

这个世界很公平,你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未来铺路。

不是想用成绩来绑架你,而是为了你今后的生活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

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积月累的坚持。

最怕你在最好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可能要用后半生的岁月来弥补。

你不能改变你的出身,人们的智商也是有差异的,但这些都不是成功最重要的条件。许多人不成功的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还不够努力。

人生的路从不会一帆风顺,所以有远见的父母才会有一些心狠。

成绩不是一切,但努力才有未来,一个人努力不努力过得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

是不是句句玑珠,段段经典?

某小学四年级学生,9岁的他几乎每天都很忙碌,早上7点起床上学,下午4:30放学回家后写作业到9点左右睡觉,周末周日上绘画和奥数补习班······平时基本没有活动,最近一个月因感冒去了两次医院。

初三一个火箭班的学生,每天回家七门课的作业写完都得零时以后,有些出手慢一点的,需要第二天五点多起来继续写,6:40班主任要求就必须走进教室。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天没亮就出发,月挂半空回到家,这是高三学生和老师的常态。多的就不用说了,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吧,你完全可以大胆的去想。

骨生长质量差,力量耐力不足,肥胖近视高发,中国青少年目前的体质状况令人担忧。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近视学生,近视在学生中的比重分别为46%, 74%, 84%, 86%;肥胖超重的比例分别为19%,10%,16%,8%。

是不是句句戳心,段段心惊?

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吗?有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急不得,是慢功夫。但是除了学生,谁能够真正的静下心来静待花开呢。

我们的学生学习过程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几个阶段,学校老师就如铁道警察一般各管一段。要想短时间内出成绩,学校老师家长只有一个办法——极限压榨,激发潜力。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两极分化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出了成绩,从学校老师到家长甚至学生一派喜气洋洋;有些学生不堪重负,出现了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导致一蹶不振,或是干脆退学。

此其一也。另外有一句话我们都特别熟悉:行里路,读卷书。

为什么要把行千里路放在前面呢?我认为这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那为什么说要读卷书呢?我认为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是强调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书籍是前人实践智慧的总结,我们完全可以借此武装自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直。

多多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多多读书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才是学习的真谛,才符合人类的认知过程。

我们常听说先进国家的教育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的孩子们很小就参加了许多社会实践,很小就会就某个专题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最后形成一篇观点明确,内容比较全面的论文;而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知识的方式基本是听老师讲,听家长讲,听别人讲;依靠自己有限的认知来比较判断其正确性,最终完全接受别人的知识体系,然后,权威的考试机构给他打一个大大的对勾,完成了一段学业。

由于缺乏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因此,我国以前的心灵鸡汤很有市场;而现在是给流量大V、网络明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尤其是上过不多几年学、没有较高的学历,又没有能力走出去多看看、后来也不怎么读书的那一类认知比较低的人往往更加固执,他们只相信他们认为对的东西,成了那些迎合他们认知的流量明星的死粉。于是就出现了穷人打赏富人的壮观景象;发生了一呼百应、没有头脑的群体事件;出现了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乱象。

这是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是不是我们教育者的悲哀?


教育部规定,现阶段我国小学、初中的班容量不超过45人,高中不超过50人。现实中,农村等偏远地区班容量很小,而一些有优势教学资源的城市的班容量要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我们常说,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那真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老师要想在45分钟的一节课上照顾到所有学生,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于是就出现了给个别学生开小灶的情况,起初就是纯粹的帮助,后来卷起来了,就出现了课外补习班,补习机构······五花八门的内卷愈演愈烈,一切美好荡然无存!我的好不了,你的也不能好。资本裹挟学校,学校反哺资本,成功的教学模式竟然可以复制!老师无法因材施教,学生和家长失去自我只能随波逐流······乱象频出,我们彻底失去了选择权。

今夜无法入睡,只能大声疾呼那些有大智慧的人能够从顶层设计,一举解决这些令人无法抉择的问题,给我国教育一个明媚的春天。当然,这样也会让一个老教师心有所安,坦然入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胡言乱语   近视   认知   家长   初中   成绩   努力   高中   老师   教师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