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3 - 吴俊杰:落实信息科技新课标,提高编程语言多样性

2023年 是新征程的新起点,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奋斗目标,面对直到本世纪中叶的远景,作为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应如何踔厉前行呢?

岁末年初,《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邀请到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开设了“2023,新起点,新征程”开年专题。

让我们一起展望2023,奋进新征程!

吴俊杰 |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虽然还是您在使用机房,但是您上的课已经不是原来的课了。”前一段时间,我担任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年会初中信息科技公开课展评活动的主持人,作为一个通常扮演“平易近人”人设的老好人,在特殊的氛围下,不免也会有些激动,于是说了上面的话。这种激动应该是被点评专家带起来的,他很不客气地评价了参与示范说课的教师没有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在Python教学中超标、超纲教学,课题选择“情境过大,但又不落实”的现象,我原本以为作为年终总结,更多的是鲜花和掌声,而且客观上老师们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对学科本身的热爱,还是激发了我的“学科属性”,毕竟我们曾经一起为了这个课程标准开了不下七八次会议。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核心贡献是界定了学科核心素养,并且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延续了这一切,但与此同时,在义务教育阶段,又没有指定具体的某一门程序语言或者软件作为信息科技的教学语言,并且严格限定了程序教学的难度,这是从学科属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信息科技的科技是科学与技术,如果真的有一个侧重的话,科学与技术至少是五五开,甚至能做到六四更好。因此,信息科技不是某一个编程语言或者软件序列的培训班,而是一种科学体系的熏陶加之技术路径的选择和实践,形成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有的育人价值和核心素养的落实时效。

英国科学史学家和物理学家贝尔纳在20世纪30年代曾指出,现代科学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及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信息科技首先是一门科学,我们在逐步地构建其知识传统和建制,摸索其中的特征方法以构成人们的科学推理的知识背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技术实践,恰当地展现和评价其对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可能需要两三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反复迭代才能完成,但是我们有这样的勇气和久久为功的能力,也期望实践、学术、资本和行政权力的各方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很感谢《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的信任,让我能够这么多年一直参与信息技术实验栏目的写作,2023年计划的栏目方向是“落实信息科技新课标,提高编程语言的多样性”,我们会针对课标要求,将各种程序语言作为平等的教学工具,展现各自的风采,同时让师生适应根据项目选语言的学习方法,我们预计会介绍XRmaker、Alice、OurMetas、Openblock、R语言、Javascript、Ruby等图形化和代码语言环境,并且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帮助教师认识到“按课程标准教学”是一种比“教教材”更高级的教学方式。展望2023,只要有信心,能够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2022年,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这个孩子出生了,但它应该不会是独生子,也一定会不断迭代和更新,因为我们相信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科技   信息技术   信息   多样性   课程标准   学科   核心   语言   科学   知识   技术   吴俊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