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大桥河”与“大桥”

原创 刘燕林 巴陵老街 2023-01-14 06:00 发表于湖南


(王家河下游。图片来自网络)


寻找“大桥河”与“大桥”


图、文:刘燕林


岳阳有两个“大桥河”地名,都与南湖有关。一个在南湖之西,一个在南湖之东。我最早听说的是南湖之东的“大桥河”。

十几年前,我在工作中认识了王科长,王科长非常优秀,是从大桥河小学考公考上来的。我因此知道了“大桥河”这个地名,还得知大桥河小学的大概位置——市人民医院沿王家河北岸二三百米处。

南湖之东,过了三眼桥与紫荆堤,有几条上游水注入南湖,一条是由康王、长岭头、羊角山注入南湖。一条现在称之为王家河,由冷水铺的上游经市人民医院、市人大、螺蛳岛注入南湖。

俗云“隔山容易隔水难”。 早年没有桥的时候,王家河像王母娘娘的银簪划出的天堑,两岸居民被生生隔开。相传清代一位摆渡的船工为方便东乡民众出入府城,在王家河岸设有义渡。船工姓王,夫妻二人勤劳善良,任劳任怨,风里来,雨里去,日夜为乡民摆渡。王家摆渡,父子相传,美德相承。由于王家的古道热肠,数十年来,人们都习称此渡为“王家渡”。今人将这条河正式定名为王家河,渡口建了“王家义渡”群雕。


(王家河下游的“王家义渡”。图片来自网络)


一百年前,在王家河上游某个地方建了一座石桥、一条土堤接连两岸,极大方便了两岸居民。白石岭、分水垄、邓婆桥,更远的平地、临湘桃林的人要去岳州城,必走此大桥过河,经洛王屋场、五里牌、东茅岭到岳州城,当地人将此石桥叫“大桥”,将“大桥”上下游叫“大桥河”,反映了两岸居民对大桥建成的极大欢欣。

2022年12月12日上午,天气晴朗,冬阳和煦,我前往冷水铺张家组采访曹爽爹曹爽秋和张爹张岳纯,了解王家河上的“大桥”与“大桥河”。微友井底之龙(大名龙一新,曾用名龙天龙)提前帮我联系好了。

曹爽爹曹爽秋,出生于1924年农历7月,老家在梅溪乡分水垄冲头坡屋场,紧邻邓婆桥(也有写成邓步桥、邓坡桥)张家屋场。上世纪八十年代,搬到冷水铺张家组。曹爽爹在分水垄住了六十年多年,在冷水铺张家里住了三十多年,对曹家和张家都熟悉,说起曹家和张家的典故头头是道。

(百度地图:分水垄、冲头坡与邓婆桥之邓坡组)

(百度地图:分水垄村、分水垄路与邓婆桥)


曹爽爹99岁,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年轻时讲三国讲得头头是道,引人入胜。热天乘凉,冬天烤火,身边听众成堆。


(今年99岁的曹爽秋老先生)


(曹爽秋老先生与他儿子曹绍庆老师)


曹爽爹说:出资建桥的人是分水垄冲头坡屋场的曹咏亭和大桥张家里的张南平。曹咏亭是曹爽爹的族爷,是当地大户,在河西(洞庭湖西岸)华容注滋口有千亩良田。曹咏亭的儿子曹炳初是方圆百里著名中医,被人求着过河诊病是常事。张家是当地望族,在岳州城有大生意,进城频繁。

曹爹记得,他做细伢崽的时候,大桥就有了。大桥有两搭,中间一个桥墩,由四块麻石板搭建而成。长约十米,宽二三米,桥西搭在河西岸,桥东搭在堤上。堤长好几十米连到河东岸,是沟通东西两岸的重要通道。

(示意图:当年的大桥)


张爹张岳纯也住在冷水铺张家组。曹爹的儿子曹老师曹绍庆带着我在横平竖直的居民楼间穿行,拐几个弯,走二三百米就到了张爹家。张爹年纪不大,今年七十。张爹是张家组原住民。龙先生1968年下放张家组,对张家印象很深。张岳纯的父亲好像不是贫下中农成份,是个能干人,母亲和蔼可亲,齐齐斩斩三兄弟加一个小妹,是一个亲善和睦之家。张岳纯的哥哥张岳强,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也没读好多书,却没有土里土气的“吉农哥”形象。个子高大,神采昂扬。

(作者采访张岳纯先生)


张爹告诉我,王家河东岸有三个张家屋场。石(岳阳土话:煞)张家里就是我们这里冷水铺张家组,大桥张家里在八字门,邓婆桥张家里在现在的体育馆附近。大桥是大桥张家里的张正南和冲头坡曹咏亭两家大户集资修建的。张正南集资修了桥,所以他居住的八字门张家里就被人称为大桥张家里,表达了百姓对张正南的感激之情。至于张家和曹家出资份额比例并不清楚。据说是张正南要修桥,曹咏亭主动赶上来集资。

曹爽爹和张爹对大桥位置的说法差不多,都说是在市人民医院桥的上游二三百米远。至于大桥修建时间,年近百岁的曹爽爹说,他记事以来就有大桥了,大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存在了。至于是否早于三十年代修建就不知道了。年纪七十的张爹听父亲讲,当年日本鬼子驻冷水铺,到岳州城就是走大桥过。龙先生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桥还在。

采访后,张岳纯老人把我一直送到冷水铺十字路口,告诉我从这里下到王家河,沿河岸往南走,就是大桥的位置。

寻找大桥河!寻找当年的大桥!

我沿着河岸往南走,明显感到是一段长长的缓缓的下坡。到了河流转弯处,一脉丘陵如龙头探入水中,两港交汇于龙头,合并成一股清流,施施然流向下游。我用手机给自己发位置,点开,放大,看到了一系列与“大桥”相关联的地名。河中是“大桥河”,河之东有“大桥新城”“大桥河路”“大桥河小区”“大桥河幼儿园”“大桥河小学”。河之西是有“洛王中学”。

(龙头嘴百度位置)


(龙头嘴很形象)


(在河东岸望龙头嘴侧影)

(在龙头嘴下游回望龙头嘴)


我把位置发给龙先生。龙先生回复我:当年的大桥正是这里!

龙先生1968年下放在岳阳县郊区梅溪公社冷水大队张家队(生产队),即我刚刚采访的冷水铺张家组。位置就在现在冷水铺王家河公园的上游尽头。龙先生1972年抽调到分水垄一带修渠,借宿在分水垄蔡家条,因缘际会,被邻近冲头坡屋场的老中医曹炳初看中,将小女儿嫁给他,他就扎根在郊区,在冷水铺生活了二十多年。

龙先生告诉我,龙头嘴的南面是花园坡(原火葬场),再南面是洛王中学。在花园坡和洛王中学之间,曾经有一条东西方向小路伸到河边,有一个石板桥和一条土堤连到河的东岸。他经常从冷水铺进岳阳城,就是从这条桥上走过。从城里回家,必经此桥。这座桥当地人都叫大桥,这一带河流因此就叫大桥河。

(百度地图:横线为当年大桥位置)


龙先生下放时,大桥西头是县知青场,直属县管,由五里公社划出一块地,以种果树为主。我隐约记得我的小学同学倪腊梅在洛王下过放,便联系腊梅。腊梅告诉我,她七十年代末下放在知青场,就在花园坡那里,是最后一批知青。仅仅下放了几个月,政策就变了。她因下放工龄比同龄人多几年。

大桥的堤东头当年大桥林场,是梅溪公社一个知青点(曹爽爹说,那个林场也是茶场,现在仍有地名“茶园小区”)。龙先生的中学同学赵铁城分在这里。林场有一百多知青,龙先生记得其中一个叫高满秀的女知青,是一中初中老三届,长得秀气温婉,豪爽大方,在学校里就是准校花级的人物。

(大桥河小学)


(大桥河社区)


(大桥河路)


现如今的大桥林场,替换成一连串与“大桥”有关的地名:“大桥河路”“大桥社区居民服务中心”“大桥河小区”“大桥河幼儿园”“大桥河小学”。

我站在“大桥”位置,面对河水坐在草坪上。没有一丝风,阳光像金色的纱巾披在身上,暖洋洋的。

我把定位和“寻找大桥河与大桥”的呼声发到“巴陵老街”“岳阳市历史学会”等微信群,群友热烈回应。

微友李蔚文说,当年的大桥位置正在这里。大桥西头连岸,东头搭在堤上,堤坝很高,很长。枯水季节,只有桥下水沟有水,堤下都是草地。李蔚文是由大云山林场转迁到五里公社望城大队的下放知青,他与从筻口转迁到望城大队的下放知青李双林(龙一新的一中同学)常常结伴过桥到河东岸的梅溪乡知青点找同学玩。

李蔚文把他的《万亩果园觅踪迹》发给我,文中记载:“1975年农村田园化的农田改造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年的地革委和县革委领导多次来梅溪公社,欲在洛王和琵琶王建设大型果木基地,主要品种为无核蜜橘。并且从浙江聘请了一位高级农技师进行指导。于是,公社闻风而动,首先建造了一栋数百平方的宿舍,以安置将要接收的知识青年和园林工人。县知青场即诞生于这场大规模的造果园运动。由于我具有经纬仪和水准仪的使用经验和一般测量知识,因此,公社领导安排我协助王工进行规划设计和具体测量。

……有一段时间本城的所有机关部门,厂矿企业,学校或团体都有组织的分期分批来果园参加劳动,最热闹的是每天中午,各个单位送饭的时候。那时从五里牌到冷水铺的路面本就不宽,一到中午,送饭的有货车,手扶拖拉机,各种三轮车,板车,还有肩挑手提的(没见过小汽车),沿公路排有数百米。吃饭时大部分都是席地而坐。”

这些事我有印象,一是父亲单位全体员工都去过琵琶王搞劳动,二是我所在的小学组织宣传队(我是其中一分子)到琵琶王工地搞慰问演出。

微友刘正年发来的信息也佐证了大桥河与大桥的位置:“我1965年考上一中高中,老家是东边乡里西塘古镇,那时到岳阳无公路。去岳阳全靠走路。路经高城三店翻山越岭。常碰到野兽出没,一定要与同学成群结队走。那时还没有八字门茶场、知青场,我是经过茶场到知青场,过大桥河堤,经大桥从老火葬场(那时没有)直插琵琶王家坟山到岳阳的。这次我来岳阳,还重走了上学路!大桥不见了,桥东那小卖店仍在。那小卖店在靠火葬场山脚下。我经过时门是关着的,很破旧。上学路被小卖店拦断了,要向左拐走公路才能出原火葬场大门。”

我推测大桥建桥时间为1920年代或1930年代。推测建于1920年代的理由是曹咏亭20年代正值壮年,已是家族主事人。对于地方公益事业,能出手就出手,修路修桥,积德积福嘛。

岳阳老街坊方鸿先生给我发来信息,说大桥至少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有了。因为那时有“大桥”这个地名。他叔高祖方大湜,官至山西布政使,光绪十一年葬大桥吴家垅洞坡云蝠山之阳。我查百度地图,王家河上游果然有“洞坡吴家”。

方氏家谱提到大桥吴家垅

清代大儒杜贵墀为方大湜写的墓志铭。其中提到大桥吴家垅洞坡。

百度地图中的洞坡吴家


岳阳文史专家朱培高先生给我发来权威史料:明弘治《岳州府志》载,明成化十三年(1477)乡绅都纲得恺(都纲是管理宗教事务的僧官,金代始设,元、明、清因之。得恺是名字。因身份是“僧”,故不载姓——朱培高注)在此建有跨度10米、高8米的石拱桥,世称“大桥”,河港因此得名“大桥水”。从而得知,大桥至少在1477年就修建。

作为交通要道,大桥修了毁,毁了修是常事,一如南湖三眼桥,屡毁屡建。我采访中讲到的大桥,应是最后一次民间修建的。

大桥拆毁或颓废可能是在修巴陵东路之时。巴陵东路在市人民医院西北处王家河修了一座堤坝,连通了王家河两岸,堤坝成为巴陵东路的主干道,堤坝下方留一个直径约2米的涵洞连接王家河上下游。由于城市东扩,上游淤泥堆积,渐渐成为菜地和居民点。“大桥”也悄然消失。如果深入当地居民了解,说不定还能找到当年用作桥面的四块麻石板呢!

(王家河畔风光好)

此时此刻,正午时分,王家河畔,枫叶如火,柳丝金黄,常青树的叶子绿油油,阳光在水面上跳跃,像无数眼睛眨呀眨。

(王家河行人桥)

王家河本名大桥水,也叫大桥河,全长7千米,最宽处250米,流域面积6.8平方千米。清光绪《巴陵县志》对大桥水的流路做了详细记载:“大桥水,源出冯家岭、雷分坵、凤凰山。又西迳三眼桥,又西,右合花板铺水,源出望城岭;又西至大桥湖,左合阁子市水。”

大桥水何时更名为王家河?2020年6月,我在木里港羊角山社区参加岳阳地区南湖周边地名研讨会,参会的有原大桥村老支书许金球。老支书许爹是绝对不同意把大桥河叫成王家河的。可惜官方没有来征求大桥村村民的意见。文史专家朱培高先生在会上提出一份考证资料,说明了大桥水更名王家河的由来:“查证史料,此水本名大桥水。文中所记古地名大多仍在使用。大桥水原为远郊‘佛珠串状’季节性溪港,夏秋水漫成河,春冬干涸成溪。1964年修筑南津港大堤后,南湖水位提升,后下游鲤鱼嘴设滚水坝平衡大桥湖水位,遂形成常年性河港。2000年代初大桥水上修建跨河大桥,以临近河段旧时曾有王姓人家开设的渡口,将大桥命名为王家河大桥,后遂将此港也称为王家河。”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望城大队下放,至今仍住在望城坡(原望城大队)的李蔚文对此有不同意见:“大桥河的下游有一个王家渡。枯水季节,那段河流便露出一座小石桥,叫王家桥。那段河流我们都称为王家河。或许是先有王家渡、王家桥,人们便约定俗成把那段河流叫做王家河吧。

虽然1964年开始修南津港大堤,但几乎年年修年年垮,八十年代之前,并没有起到拦水蓄水的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枯水季节,从上游到下游,宽宽的河流变成一条水沟,沟壑仅二三米宽、一米多深,两边河床皆是起伏不平的绿草地。王家桥就是水沟最窄处搭了一个简易石板桥,中间一个石墩,一边一块约一米多长的麻石板。枯水期过沟不用湿鞋。王家桥比上游的大桥小多了,也矮多了。我经常和村里的青年哥哥相约‘到王家桥摸鱼去’,兴致来了还到三眼桥摸鱼或用绳钩钩鱼。有一次在三眼桥摸桂花鱼,手掌扎得血糊糊的。”

如今现在这条河,已被官方定名为王家河。王家河上,有三座通汽车大桥,已是岳阳大道、青年路及巴陵大道主干道的重要部分,百姓称之为王家河一桥、王家河二桥、王家河三桥,上游还有几座行人桥。河流不再是天堑,而是美丽的风景带。希望有关部门早些给这些桥定个好桥名。

王家河与大桥河的地名混杂


在百度地图上,王家河与大桥河的地名混杂在一起,别说外人,本地人都摸头不知脑。希望有关部门根据历史沿革逐一正名。另外,邓步桥、邓婆桥、邓坡桥这些名称要规范,从官方到民间要统一写法。

南湖比杭州西湖毫不逊色,岳阳因南湖而建立专门行政区——南湖新区。北港有著名茶叶品牌“北港毛尖”,北港到底在哪里?南港在哪里?希望有关部门趁滨水一带的老人还健在,走访他们,把跟南湖有关的支流北港、南港等,地名和位置都梳理一下,确定下来。

水,是岳阳的市情,也是岳阳的名片。江湖名城岳阳,关于水域的名称希望早点厘清和确定,使本地人了如指掌,对外地人介绍时如数家珍。

如今, “大桥”不在了,“大桥河”的名称还在使用着。有关南湖之东“大桥河”与“大桥”的典故,就讲到这里吧。


初稿于2023年1月13日

修改于2023年1月14日

三改于2023年1月16日


文章来源于https://mp.weixin.qq.com/s/UWdtx0CnwpITUfQ3Yu4P9w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望城   大桥   南湖   岳阳   铺张   知青   地名   下游   冷水   位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