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市山城

红市山城

李庭明 薛文章


红城一瞥

为防残元势力南侵,明洪武二年(1369年)“红城子”由庄浪河西(现玉山村古城湾)迁往河东,重筑城廓,并沿用原名至今。初建时城墙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330米,底宽约3.5米,顶宽约1.2米,高约11米。城南北建有瓮城,均开西门。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在原基础上向北伸展200米,城南北总长约1000米,北瓮城拆除,新建北城门。至此红城轮廓完整,耗时整整60年,距今也有642年矣。城开南、北、西三门,门顶皆有城楼,城周围有护城河,水从庄浪河引入。南门外护城河上有青砖拱桥一座(俗称吊桥)。


红城古镇复原图

北门向北200米处有“接官亭”一座,为接送来往官员之所。城中有与西安钟楼相媲美的钟鼓楼作陪衬,使整个城堡显得雄伟壮观。好一座巍峨的城堡屹立在塞外的清明山下,秀丽的庄浪河旁,故又一名------红市山城。


红城一瞥

山城的初夏是风景最美的时光。树木葱茏,麦苗青青,菜花金黄,玫瑰花和香花槐红里透艳。庄浪河水潺潺,水下的鱼儿往来翕忽,似于游者相乐也。一到傍晚,当你捲起裤管,口衔旱烟锅,悠闲穿行于城外的野径上;或漫步于八蜡庙后的溪流旁;或散步于庄浪河畔的大堤上,你就会领略到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二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真正含义。

山城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河西走廊的桥头堡,号称“左卫金城,右扼河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经战火洗礼,风雨浸蚀,昂然如故,坚如磐石,固若金汤,曾被明王朝视为“最要紧之地。”


红市山城照壁

山城东面的清明山,高阁周建,长廊四起,庙堂巍峨,塞楼前峙,树林荫翳,岁值清明,朝山庙会者人山人海,为一方之盛。难怪令大英帝国刮目相看,鸦片贩子闻风丧胆的林则徐被清明山庙会和山城景点所折服,欣然挥毫在山亭题写“善民福地,民俱尔瞻”饱含深情、遒劲有力的大字。足见当时的山城景观是何等诱人!


红城一瞥

山城的建筑与布局大有都会之风。城内南北大道为“丝绸古道”。它分上中下三街。街道两廊全是土木结构的出檐铺面,建筑形式基本是两坡一脊。廊檐用板瓦、筒瓦、青砖装饰,台沿用石条砌成。使山城铺面朴素大方,整齐美观。往来商贾与游客若穿行在铺台上,即使遇到天阴下雨,刮风扬土,或是炎炎夏日,也丝毫不伤雅兴。


红市花灯

城内除正街外,还有巷道十二条。城内的民宅都是沿着街道、巷道的马路开门修宅。民国以前的民宅建筑大部分是土木结构。一般讲究一进三院的明三暗五宅、或是一进两院的明三暗五宅、或是一进两院的正方形四合院、或是院内盖三间堂屋陪上两边或一边卡脖房、或是院内一边出檐房或一边卡脖房。总之,以宅院大小、方位、经济实力而定,以整齐划一、亮堂干净为目的。


红城感恩寺


红城感恩寺碑

山城内外有庵观寺院36座。据说建筑最早的是吉祥寺,下来就是清明山的三圣庙、感恩寺(大佛寺)、文昌宫等。后来个别建筑毁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战乱,绝大多数毁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幸存者只有古晋会馆、文昌宫和感恩寺。至若元宵佳节,南、西、北三座城楼的灯火与上天庙、钟鼓楼的灯火交相辉映。在各庵观寺院灯火的陪衬下,伙同明月将山城映衬得五光十色,花团锦簇,亮如白昼。特别是上天庙用灯摆出“普天同庆”的四字灯匾,远远望去酷似金匾一块,光焰万仗,引来无数观赏的人们。


文昌殿

山城从南到城北有牌坊八座。感恩寺牌坊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四柱三楹,三层悬山顶式斗拱结构。东西两间砖堂镶嵌。中为山门,中间殿顶檐下竖匾一块,上书“感恩寺”三个镏金大字,书者是大家朵长清。门口上方的通间大额匾横书“慈被无疆”四个镏金大字,是清咸丰八年(1858年)十七世土司鲁如皋所书。牌坊四柱上面的三座殿顶,中间宽厚高大,边顶玲珑小巧,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以中为贵,以中为尊的建筑理念。两扇朱漆大门,安装四路门钉,更显示出建造该寺主人地位的显赫。高大雄伟的牌坊,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下,使山城这块风水宝地灵气横生。


文昌殿

山城内外有学校三所,城内的一所是民国时期在娘娘庙创办的“保国民小学”(初小,今红城影剧院西半边)。一所是城西八蜡庙创办的“保国民小学”(初小)。另一所就是南门外,文昌宫创办的“红城高级小学堂”,后改为红城完小,即现在红城中心小学的前身。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文昌宫创办了“大观堂”。

红城推荐品学兼优的禀生、贡生二、三人主持教学,并于每年春秋两季会考全镇童生各一次,择优发给奖学金,以资鼓励,促进文风。1916年费焕章(贡生,永登县参议长)与众绅士商议,利用“大观堂”学田60亩,倡议捐款数千元,在文昌宫建成高级小学堂,学制七年,名为“县立红城高级小学堂。”该校为永登较早的一所全日制小学,书写了红城地区办学史上的首页。招收十渠(红城,龙泉,大同保家湾、高岑营以下)、十庄(上川镇、秦川镇、中川镇、树屏镇咸水河一带)的学生就学。实行班级援授课,除授儒家经典外,还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课程。其教学质量之高,众人有口皆碑,在永登乃至兰州享有很高声誉。


清朝至民国初,山城的地域经济开始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经济发展,成为永登南部集加工、运输、商农并重的商贸中心。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外商纷至沓来。尤其是晋商的入住,大大开阔了山城人的眼界。


感恩寺

从迪化(乌鲁木齐)到广汉,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都有红城商人涉足,并在张家口、北京、天津等商业大都设有商号。繁荣的市场经济和旱码头地位,使山城成为甘肃“四大名镇”(文县碧口镇、通渭马营镇、华亭安口镇)之一。


山陕会馆


时逢每月的三、六、九日,山川里外的百姓车拉的、驴驮的、步行的、肩扛的早早前来赶集。在集市事务所的管护下,各种摊点从北关一直摆到下街。卖艺耍猴的场点早已被人们围的水泄不通。卖各种小吃的摊点干净整齐,比比皆是,让人一望,馋水欲滴。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此时的山城热闹起来了,沸腾起来了。如今多少年过去了,当老人们回忆起“杨大和杂碎,童连长的糕,娃子的酥饼就是好。二点子的凉面一根线,下在锅里转团团。吉牛的山芋烫人手,宝元的锅盔三寸厚,华大妈的甜醅吃不够”儿时的顺中溜时,对上述经营者所做的小吃仍赞不绝口。


玉山古城遗址

经济的飞跃,促进了山城文化事业的发展。当时山城的文化已不是考取了多少进士、举人来衡量,而是多元化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无论儒家文化、佛道文化、农耕技术等都在这里得到了大的发展。造就了红市山城人淳朴、善良、勤劳的品质,打造了山城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使红市山城成为永登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文化之乡”和 “善民福地”。


改革开放以来,山城的文教、卫生等都有了长足发展。全镇有全日制小学12所,幼儿园7所,初级中学2所,镇文化站1个,基本满足了红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永登二中是红城地区的最高学府,建校50多年来,对红城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兰州市示范性学校,学子遍布神州大地,甚至在海外的著名学府,都有红城学子在辛勤耕耘。红城中心卫生院,无论规模、医疗设施、技术水平,都在全县乡镇卫生院中首屈一指。


古楼石碑

山城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的甘新驿道、现在的312国道、徐古高速公路、兰新铁路都从这里通过,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全镇9个村、94个社已经路网化。平整的水泥路面,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成了山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据统计,仅玉山和徐家磨两村就有重型运输车辆40台,他们来往于全国各地,成为山城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山城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镇有移动电话过万部。全镇中巴和小车已上千辆,日夜穿梭于城乡之间,便捷的交通和邮电通讯,已把山城和全国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城隍出府

商气十足的一条街、走南闯北的行商和累年丰收的农业为代表的新型多元化经济体系已经形成,新的发家理念已经深深地烙在山城人们的心中。


清明山

历史是悠悠不尽的长河。我们应以史为鉴,总结得失,立足现实,借十八大的东风,重振“红市山城”的雄风。难怪文人墨客在山城又作下了“红市于山城,人杰地又灵。旧城今尚在,新市更繁荣。”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清凉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永登   山城   钟鼓楼   玉山   文昌   牌坊   庄浪   城内   清明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