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蓝血活化石”回归大海

雄鲎和雌鲎有“海底鸳鸯”之称。

鲎壳。

工作人向游客介绍中华鲎的相关信息。

科研人员在进行鲎资源等相关调查。

邓剑媚给社区孩子们上鲎课程。

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坐落在硇洲岛上。

一半火山一半海水风情的硇洲岛上,坐落着一所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海龟城”。连日来阴雨连绵的天气,也抵挡不住游客向往大海的热情,每天依稀有游客在海龟城里徘徊,或拿着冬瓜投喂海龟,或来到中华鲎池旁,向工作人员追问中华鲎的相关信息。池子里形影不离的雄鲎和雌鲎,让在场的人对这对“海底鸳鸯”羡慕不已。

鲎是世界上唯一一类拥有蓝色血液的生物,它在地球上存活近5亿年,至今仍保留原始样貌,堪称“蓝血活化石”。作为硇洲岛上土生土长的居民,刘振强犹记得,小时候海水退潮后,他还能看到鲎层层叠叠在海滩上活动。

然而,近年来,由于滥杀滥捕、海洋污染和过度开发等原因,许多地方难以再寻中华鲎的踪影。如今,鲎的保护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关注,其中,中华鲎在201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正式更新为濒危(EN),2021年2月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三面环海的湛江,是鲎栖息的家园,目前设立了三个自然保护区。为了让更多中华鲎回归到大海,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场保护鲎的行动当中。

文:南方日报记者 傅晓冰 图:郭龙碧(除特别署名外)

人工培育

鲎卵孵化率达90%

梁爱洲是海龟城的负责人,也是硇洲岛的岛民,他有着渔民风吹日晒的黝黑肤色,与人交谈中总会挂着微笑。如同自己的名字所言,梁爱洲深爱着硇洲岛,从上世纪80年代,梁爱洲就走上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之路,救助放生不少海龟、中华鲎及其他珍稀动物。

2008年,梁爱洲就着手与时任广东海洋大学的老师廖永岩一起合作,开展鲎的孵化和培育工作,试图将实验室里的研究搬到海龟城基地里。梁爱洲说:“我对海洋生物领域比较熟悉,而且自己也有场地,便想着一起去做这个事情。”

当时鲜少有人从事这方面工作,梁爱洲与伙伴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梁爱洲发现,一开始他们将沙子直接铺在地底下,水循环力度太差,久而久之沙子容易变黑,鲎卵容易因缺氧而死亡。后来,他们尝试改良设备,运用养殖东风螺的系统设施,改善水循环问题,将鲎卵的孵化率从40%提高到90%。

2010年,梁爱洲的鲎苗培育基地被国家农业部纳入水生野生动物鲎的种苗供应单位,是全国最早的一批种苗供应单位,另一家供应单位在福建。这些年来,在国家、省市的支持下,梁爱洲陆续将符合增殖放流条件的鲎苗投入到大海中。

走进养育鲎苗的车间,有3个装有海水的池子,表面上漂浮着五颜六色的盆子,盆子里住的是鲎苗。远远望去,盆子里小小的黑点仿佛不起眼,但俯身一看,鲎的轮廓清晰可见,着实有趣。刘振强介绍,养鲎苗的海水一般要经过设备过滤,一旦发现水浑浊,要考虑给池子换水,平常也要注重给盆子消毒清洁,上面残留的垃圾和泥巴,会影响鲎苗的生长。

而另一个有海龟生活的车间,既有救助的鲎,也有从鲎苗长大成熟的中华鲎。梁爱洲介绍,中华鲎一般一年产两次卵,一年蜕皮一次,蜕皮后就会长大一倍,鲎长到成熟需要花费10年至12年的时间。当中华鲎产卵时,工作人员就要把池子里的水排干,然后再重新放水,让卵浮上表面,然后打捞放到盆子里养育,一般40天左右,鲎就会出苗。

梁爱洲介绍,养鲎需要设备,成本高,鲎的食物是生蚝和红虫,要一点点剪碎给鲎苗吃。随着人工培育鲎苗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来自阳江、汕头一些人士也前来学习鲎的孵化和培育技术。

保护栖息地

营造良好环境

无论是人工培育的鲎苗,还是在海水里自然生长的鲎,都需要在大海里接受大自然的检验。中华鲎对栖息地的要求较高,需要在含沙的高潮去海滩产卵,还需要在泥沙比例适当的潮间带生活,一般分布在沿岸的内湾里,但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让可供鲎栖息的地方越来越小。

2019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鲎保护课题组对广东省6个鲎保护区幼鲎资源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和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发现有幼鲎分布,另外4个保护区鲎资源几乎绝迹。

而此前公布的2021年度亚太区鲎观测网络计划幼鲎调查结果公布:在全国25个调查站点中,湛江遂溪栖息地调查点中华鲎幼鲎样方覆盖率57%,样方幼鲎密度超全国平均样方比例57%,两项指标均全国排名第一。近几年来,梁爱洲参与修复北部湾鲎资源的项目,在遂溪海域多次开展中华鲎苗增殖放流活动,每次放流约50万尾鲎苗。梁爱洲透露,他们在遂溪调查跟踪中陆陆续续发现海滩上有鲎蜕皮的壳,说明当地还是有幼鲎自然生长的痕迹,“遂溪的沙滩条件适合幼鲎生长和繁殖,同时希望相关部门做好宣传,保护好这片净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颉晓勇长期从事鲎保护群体工作,在针对环北部湾幼鲎栖息地开展研究时,团队发现水产养殖、港口建设和赶海等人类活动对于鲎的栖息地破坏力很大。颉晓勇表示,中华鲎在自然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迫切需要科学的保护措施,中华鲎幼鲎可作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指示物种,建议以中华鲎为旗舰物种开展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宣传。

目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丁鑫博士所在团队在开展湛江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中,将遂溪县中华鲎主要分布区整合优化为“湛江遂溪中国鲎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相继开展了该保护区的范围与功能区勘界、综合科学考察与总体规划编制等工作,明确了中华鲎的保护范围。

宣传引导

提高渔民保护意识

全世界的鲎只有4种,中华鲎、美洲鲎、南方鲎、圆尾鲎。其中,中华鲎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沿海海域。鲎是一种生长在海里的生物,与之接触较多的群体是渔民,所以渔民是鲎保护的主要群体。

梁爱洲介绍,渔民的渔网不小心捕捞到鲎,然后渔民拉回去解网,把鲎放到陆地,时间久了,鲎就死了,“我们作为救护单位,会跟渔民反映,不小心捕到鲎的话,通知我们去接收。”这些年来,梁爱洲救助的鲎来自渔民误捕、相关部门没收等,每年都有很多鲎重返大海。

与梁爱洲志同道合的还有他的老乡——邓剑媚,是一位返乡青年,她热爱着家乡的文化,在硇洲岛上建起民宿黑石屿,也将其作为开展自然教育的主要阵地。邓剑媚与鲎结下不解之缘,是在2020年的夏季,在一场志愿活动中,发现鲎目前生存环境艰难,而且渔民缺乏鲎的保护意识。对于鲎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后,她也走上鲎的宣传保护道路。

2022年6月18日,中国首个“鲎保护社区”落户湛江硇洲岛黑石屿,以社区模式联合多方力量参与鲎保护事业。邓剑媚介绍,社区里很多小孩子家里父母是渔民,如果家里人误捕到鲎,就会让小孩子去海边放生。有时候孩子们放学后也会主动去渔网旁边巡逻,看看渔网上有没有鲎的身影。

同时,邓剑媚和伙伴也会到海边去捡一些鲎壳标本,放在民宿一楼,便于向游客讲解关于鲎的内容,让更多人了解鲎的保护。这些鲎壳也会被当成教学用具,向社区孩子或研学团队介绍鲎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鲎产卵需要什么样的沙滩条件?”“鲎都有哪些特征?”……带着问题,邓剑媚与孩子们开启一场海洋保护之旅。

“我们希望通过小朋友去影响大人,通过一个行动影响行动的方式,提高当地居民的海洋保护意识。”接下来,邓剑媚希望与游客多一些互动,与学校合作,让保护鲎的意识深入校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遂溪   活化石   盆子   池子   海龟   渔民   野生动物   中华   保护区   中国   海水   大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