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闽南散记(十一)海内第一桥,屹立近千年始如初

#我的生活也是头条#

【缘起】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代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无数东西方商船日夜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图景在马可·波罗的游记和一系列史料中有着生动记载。

洛阳桥,我国的四大名桥之一,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屹立近千年,始终是泉州的骄傲。因此,在泉州流传着“站着像东西塔,卧倒像洛阳桥”的俗话,代代相传,远播海外。


【游】洛阳桥

离开酒店,打辆车直奔洛阳桥。一下车,没走几步便远远地望见,离水面不高的地方架设着一座貌不惊人,且十分平缓的石桥。与众不同的是,洛阳桥南侧桥头上一左一右矗立着两座造型截然不同石塔。

其中一座石塔为三级六角楼阁式,上面刻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和梵文“六字真言”,是一座典型的密宗佛塔;另一座石塔为窣堵波式,以莲花瓣状圆形塔心为石座。

这两座石塔与佛教密宗有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泉州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

当我准备踏上这座千年石桥时,迎接我们的首先是守护洛阳桥的两尊石将军,他们石像线条简洁,神态安详。据悉,桥南、桥北各有两尊,长年累月被村民们焚香供奉着。

迈步走上洛阳桥,瞬间便有空了一种“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的感觉,历史感明显浓于别处。

洛阳桥是我国的四大名桥之一,可能你会和我一样,好奇为什么它的名字为“洛阳”?一千多年以前,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故名洛阳江,河上的桥梁便被称之为洛阳桥。

洛阳桥面由米黄色的花岗岩整齐拼接而成,每块石材长约12米,重达七、八吨。如今,桥面上长长的石面早已被路人打磨得光滑透亮,向远方笔直地延伸。

沿着石桥前行不久,便豁然开朗,一个被称之为“中洲 ”的天然小岛出现在眼前。古代的万安渡就位于这里,宋代建造洛阳桥时充分借助中洲,将桥的跨度自然分割为两段,极大地方便了大桥的建造,也增强了桥的稳定性。一直以来,中洲也成为了人们过桥时的停歇点儿。

中洲上有一间红砖红瓦的闽南古厝式建筑,大门正中高悬着“海内第一桥”的匾额。

古厝左侧大榕树下是西川甘雨亭,始建于1575年(明万历三年),是为了纪念明嘉靖年间泉州郡守方克而立。亭内立有明万历年间立的“西川甘雨”碑刻。

古厝右侧则是中洲碑亭,竖立着历代碑刻十二座,大多是记载洛阳桥在宋代始建后,在宋、明、清、民国历代进行修缮的历史,承载着过往印记和文化故事,是古桥真实性的重要佐证,非常珍贵。

其中有一块书写着“亘海长虹”的石碑,是我最喜欢的,我觉得这四个字是对洛阳桥的最好诠释。

古老的榕树,枝繁叶茂,千古长青,像一把巨大的伞,悉心呵护着榕树下的石碑,和那见证着洛阳桥建造的亭台、巨石。

看着石碑上的介绍,望着历史悠久的古桥,越发能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自豪感,古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桥作为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

不远处的大榕树下,立着洛阳桥的文保牌。洛阳桥,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7年之久,耗银1400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文保牌后树立着一座古塔,如今塔顶已然不见踪影,但塔身上的雕刻却依然清晰可见。

古塔旁站着一位打着赤脚的当地人,头裹围巾,外戴花斗笠,典型的惠安人装扮。

文保牌旁还有一块黄岗岩石碑,上面雕刻着“洛阳桥”三个红色的大字。站在石碑旁,800余米长,共有桥墩46座,的洛阳桥赫然呈现在眼前。

据说,洛阳桥是中国的第 座跨海梁式 桥,北上连接福州乃 内陆腹地,南向连接漳州,极 地扩展了泉州港的陆海联运,它与古刺桐港系列码头,航标 起构成了完整的航海交通设施体系,是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发达、海洋贸易活动繁盛的历史见证。

巨石上的“万古安澜”摩崖石刻,取渡江平安之意。

洛阳桥位于洛阳江的入海口,江面宽阔,风浪大,波涛汹涌,经常有人失联,建桥前商旅货物只能依靠船只过江,每次风浪交作,数日不可渡,费事费力,极为不便。当时人们为了乞求平安,将这个渡口取名为万安渡,直到宋朝才建立这座洛阳桥,古称又别名“万安桥”。

与大榕树遥遥相望的是一座造型奇特,颇具阿拉伯风情,表面光滑,没有任何装饰的圆锥形石塔,名曰镇风塔,始建于明代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泉州大地震后,现存为1935年修复。这种造型在福建堪称唯一一例。

走过中洲,将再次走上洛阳桥。此刻放眼望去,让心灵穿越时空,一点点去追寻千年古桥的建造奇迹。

侧望洛阳桥,长长的古桥躺在一片宽阔的浅滩上,我很吃惊,洛阳桥不是江海的交汇处吗,怎的这样的干涸,这和之前的洛阳桥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似乎缺少了生机盎然的活力,却平添了光阴流过的沧桑的痕迹。

洛阳桥的造桥工艺在当时可谓十分先进,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其桥墩为船型。越过石栏往下看,是一排形态独特的船型桥基,智慧的古人运用这种两头尖的“筏型基础”来分散水流,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

当然,“筏形基础”并非这么简单,施工者要现先在江心深水处抛石十几万立方,在江底垒成一条长500米、宽25米、高3米的江底大堤作为桥基,在此基础上再垒砌“船筏”。

据悉,现代桥梁技术中筏形基础的采用,只是近百年的事情,比洛阳桥晚了足足有900多年。

仔细端详,我们发现桥墩上密密麻麻地缀满了蛎痕,这便是泉州人首创的“种蛎固基法”,他们利用海蛎的生活习性,在桥基上种植海蛎,使之胶结在桥基上,进一步稳固桥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成功例子,被茅以升称为绝顶聪明的壮举,也正是这些富有开创性的造桥技术,使得洛阳桥在海上历经千年,屹立不倒。

这时,我们还看到,桥身上有许多昂首挺拔的石狮。

受疫情影响,游人零星,人烟寂寥,反而将整座洛阳桥原本的面目无遮拦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尽管此时桥下没有潮水,但却并不妨碍它依然恢弘庄严的姿态。

渔船横七竖八地停靠在浅滩中,后来,我们才知道,来时刚好处于退潮,得到下午才会涨潮,原来这般荒凉的景象只是洛阳桥的某个剪影罢了。

漫步在古老洛阳桥上,绿色的红树林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际相接,远处的高楼大厦呈现出一派现代繁荣景象。

又一座楼阁式石塔,造型清秀挺拔,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风格。

洛阳桥上现存的8座石塔中,除镇风塔外,其它7塔全是北宋末期建筑,造型轻巧纤细,线条优美,有“宋瘦”之美。

一路上,我轻轻拂过粗粝的石面,感受千年文明带来的震撼;轻轻叩击石板,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远远地望见,北侧桥头有 座高大的人物雕像,他是当时的泉州郡守蔡襄,洛阳桥就是由他主持建造的。

洛阳桥让市民、商队能够更平安的渡过洛阳江,人们怀念这位伟大工程的缔造者。为此,人们为纪念洛阳桥的建造者蔡襄而树立此雕像,如今它已经与洛阳桥融为一体,成为这个区域的一个地标。

我们并没有急着离开这座闻名遐迩的古桥,而是往西侧走去,因为那里树立着一座被称之为“月光座”的石塔,堪称洛阳桥的一大看点。

远远望去,这座石塔与在开元寺看到的宝箧印经塔颇为相似,东面塔身上雕刻着五组梵文,以及一圈菩萨坐像。

仔细端详发现,月光座石塔四面都有刻字,而西侧中央为月光菩萨头像浮雕,下方两侧雕刻如意祥云纹。

走到近前,只见月光菩萨,双眸低阖,轮廓圆满,但菩萨额头上却有一个圆圆的空洞。据说,菩萨额头上原本有一颗硕大夜明珠,每到夜晚,夜明珠散发强光,如同灯塔一般照亮渔民的归途。很可惜,在抗日战争时,夜明珠被侵略者撬走,从此之后,菩萨额头上便只留下一个空槽。

月光座上还刻有“己亥岁造”的字样,即1059年(北宋嘉祐四年),是洛阳桥建成的那年。据悉,该石刻是洛阳桥石刻中唯一一块有纪年的石刻。不知不觉间,月光菩萨已经历经千年,如今洛阳桥和月光菩萨石塔,桥塔合一,共同庇护着石桥和南来北往的过客。

站在桥头,回望洛阳桥,它像一条长龙静静地漂浮在洛阳江入海口的水面上。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让当地变得繁荣,它充分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如今依然屹立的洛阳古桥虽然已经不再通车,但千载潮起潮落,洛阳桥总是当地最厚重和生动的一处。


【独白】

中国桥梁界有“北赵州,南洛阳”的说法,洛阳桥的珍贵之处,除了悠久的历史,还有它的造桥技艺,可以说它是我国古代所有名桥中科技含量最高的桥,是那个时代造桥技术的集大成者。

洛阳桥是中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北宋年间就能在一公里多的水域上架起跨海梁式石构桥,不得不令人称叹,它的“造桥三法”至今仍为人称颂,被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福建桥梁的状元”。

风雨千年,洛阳桥曾见证了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历史。如今,洛阳桥上的每块石头都在讲述着“海丝”的故事,“海内第一桥”仍然在发挥着交通作用,21世纪海上新丝路未来还将从这里向世界延伸。


往期回顾:

【游记】闽南散记(十)闽南文化新街口,晋江城市会客厅

「游记」闽南散记(九)千年西街,半城烟火最泉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闽南   中洲   桥基   千年   石塔   桥墩   泉州   洛阳   海内   散记   石桥   菩萨   游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