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发展得怎样了?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何局限性?

所谓“机器换人”是指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被广泛的使用来替代劳动力的不足,企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效率的过程中,更多地采购和使用人工智能机器设备的一种行动,即在技术要素的投入选择机制方面,比较倾向于更多地使用资本的一种做法。

其内涵含义宽泛,也可以概括为“人工智能机器人”对于劳动力的替代。

“机器换人”出现的原因

对于制造业企业普遍出现“机器换人”的原因了解越清楚,对于这一现象造成的影响就越清楚。

目前我国正在推广的工业机器人,主要是应对劳动人口和就业红利的消失、用工成本的增加、招工难等社会问题,在“机器换人”的时代大背景下,需要进行传统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的转型和升级。

缓解招工难

在现今的劳动力市场中,不仅出现了普工荒即低端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也出现了技工荒即技能人才的短缺性。

而且现在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对工作环境、工资水平等客观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有许多岗位缺少员工,企业需要引进工业机器人来解决招工难,“机器换人”不是取代低技能等级员工,而是促使他们学习新的技术,从普工向技工转变。

改善劳动环境,降低重复体力劳动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主要原因是有些工厂的劳作环境对人的身体要求太极端了,人的血肉之躯无法胜任,或者对某些工种的工艺要求非常高,而人类的手工作业无法达标等场景。

工业机器人最早广泛应用在了汽车机械制造工业等各行业,常用于一些具有重复性的工作中,随着新一代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进展,现在已经因为它可以用来替代很多由于工作环境恶劣的重复工作和任务。

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给企业带来了许多的好处:大大降低了企业劳动成本,提高了工业生产率,提高了工业产品质量,增加了设计和制造生产过程的效率和灵活性,减少了生产材料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这对于企业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机器换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现状工业

机器人的快速应用

以富士康企业为例,富士康在2011年就提出在三年内组装百万机器人手臂,用5-10年时间完成第一批自动化工厂的建设,但是并未达成目标。

因此在2015年,富士康企业定下新的目标,要在2020年左右30%的工厂完成自动化建设。

据有关媒体报道,富士康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基地每年已经可以生产出一万台工业机器人,已经有接近6万台投入使用。

据富士康管理人员介绍,生产中使用全自动化机器人是分四个阶段逐步推进的:第一两个阶段指的是整个工作站的生产自动化,即用工作站的机器人设备代替所有人们去做那些所有人们都不愿意去做、没有人感兴趣做或危险的事情和工作,这个阶段就是全行业的自动化,如车床的加工和模具磨削;第二阶段是整个机器人生产线的柔性加工自动化;第三个阶段指的是直接实现了生产、物流、检测的全过程无人或少人;第四阶段指工业机器人在流水线上的全自动操作,实现各种物料的搭配使用,满足多样的生产需求。

工业机器人的特点正好满足富士康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产品升级和生产工艺革命性改进的情况下,机器人的大部分功能模块都可以重用,只有增加新的零部件和功能模块,就能大大缩短更换柔性加工线的过程和时间,提高企业自动化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现代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拓展,“机器换人”是指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对大量重复、超负荷、危险作业的替代,整个生产过程呈现出“人少”甚至“无人”的特点。

可见,“机器换人”明显促进了自动化生产车间的结构调整。

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提高了车间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对劳动能力的需求,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安全生产的水平。

“机器换人”给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结构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首先,机器人等新型自动化生产设备成为自动化生产的核心和领导者。

车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是将生产内容的管理转化为机器人编程、不同自动化生产设备之间的通信、生产线的自动化和自动化设计、日常维护、维护等,这必然导致企业中普通经营者的数量大幅度减少。

比如去年富士康的中国昆山苏州工厂,2013年就有工人约11.2万人,转为进入我国现代工业工程机器人制造装备研发生产的主要技术领域和广泛应用后,2015年只剩下约5万人。

机器换人存在的局限性

“机器换人”目前还只是处于第一阶段,这主要是因为有以下两点主要原因:首先,机器人的灵活性仍然不强。

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采用的工业机器人大多是自动化机器人,可能无法实现完全智能化。

尽管这些工业机器人在操作精度、速度和力量上比传统的人手有一些优势,但在一些操作上仍要依赖手工,主要是如何提高工业机器人的灵活性。

目前,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标准化机器人代替企业人工生产的数量和种类有限。

面对企业和用户日益多样化的生产需求,大多数企业都需要机器人来生产非标产品,机器人很难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柔性化的定制。

其次,机器人永远无法创新和做出合乎逻辑的决定。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人类在许多创造性方面的技能仍然比传统机器人有优势,工业机器人还缺乏相应的逻辑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是机器人在工作中无法学习和复制的。

目前看来,“机器换人”不断被推广和应用,许多低技能等级员工被机器人所替代,但是人类的社会技能、创造力和决策能力却从来没有通过机器人来实现,也是人类仍然牢牢控制机器人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机器   局限性   灵活性   机器人   制造业   技能   人类   阶段   工业   工作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