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过去的春晚,就等赵本山出场

文/跑读绅

赵本山

近期,网上有传言,赵本山将重登2023年春晚舞台,还说正在参加春晚节目的彩排,不知是真是假,说明人们没有忘记赵本山,还怀念春晚有赵本山的那个年代。

赵本山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可以这么说,二十多岁的不敢说,三十岁以上的人,没有不知道赵本山的,赵本山一出来走两步,场上场下瞬间达到高潮。

赵本山是个老戏骨,一句话,一个动作,全身都是戏,就连他的帽子,都充满了幽默。赵本山的东北“大城市”“铁岭腔”,一张嘴就是经典段子,都是喜闻乐见,都是最应景的段子,都让赵本山给总结提炼出来了,经赵本山一说,迅速风靡全国,这就是赵本山的本事。

每年春晚后,赵本山的“金句”或段子都要持续多半年的热度,直到下一个春晚,新的段子替代旧的段子。

赵本山演的东西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所以叫“老根儿”,就连农村的老头儿老太太都喜欢,可以这么说,在广大的乡镇农村,知道赵本山的比城里人多,这个不用争议,人口基数就搁在那里。

赵本山演的叫小品,不是相声,不是二人转,也不是传统戏剧,就叫小品。可以这么说,小品因赵本山而走进老百姓,民间都这么认为,甚至简单划等号,赵本山就是小品,小品就是赵本山,小品就认赵本山,其他人,都是赵本山的“徒弟”。

我第一次看春晚是在1990年前后,我家没有电视,还是在我舅爷爷家“借看”,这是第一次看电视春晚,也是第一次看赵本山演小品,才知道有个赵本山。

那时,农村普遍家里没有电视,村里只有一两户人家有十四吋的黑白电视机,当时还没有村村通电,买电视机还得配套风力发电机和蓄电池,相当于一整套发供电直流系统,村里人都叫“风葫芦”和电瓶,有电视的人家一般相对好一些。

舅爷爷是我奶奶的表弟,我们都叫小舅爷爷,舅爷爷其实年纪不算大,只不过比我父亲大十岁而已。舅爷爷家就购买了这样的成套电视。

冬季的农村,白雪覆盖,北风呼啸,正是使用风力发电的好气候。当时商都牧机厂生产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很畅销,在农村牧区到处都是,一根铁杆子支起来,上面安一个两叶片的“葫芦”,秃噜噜一转,就可以满足一家子的照明和电视使用,也可以带“电风匣”做饭,淘汰了手拉风匣。

在农村牧区,自家有独立的发供电系统,带上电视、电风匣、照明这些简单的家用电器,在院子里再支一口电视锅,已经是“电气化”了,远远超过了煤油灯时代。

这种风力发电机功率不大,就像“风车车”,用尾翼自动调节迎风姿态,转速很高,大风刮来,风多猛,叶片就转多快,风机翅膀叶片和轴承“哗啦啦”响声不断,感觉到一股电流充进了电瓶,遇到风大就得刹住,防止飞车损坏。

北方的农村牧区,过春节叫过年,人们忙碌了一年,春节前都回老家,聚集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玩,走亲访友串门子,难得的清闲放松。

除夕那天,早早起来,贴好对联,喂好牲畜,担满水瓮,换好新衣,小孩蹦跳,大人备饭,一天下来全是忙乎着吃。到了晚上,吃过猪羊头蹄,喝过小酒,再看一场晚会,就算是过个好年。

春晚都是晚上8点开,说是8点其实是8点5分以后才正式开,前面都是广告。晚会开始前,起码7点半之前,舅爷爷家的电视不开,为的是省电,担心电瓶撑不下来一场晚会。

到了8点,舅爷爷家陆续挤满了人,老人们都盘腿上炕,中年人斜跨在炕沿边,年轻人搬凳子坐,小孩子们都站着,就这样,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以那台十四吋黑白电视为圆心,人们围成一个扇形,黑压压一片集体看春晚。

人们一边拉着家常,一边交流着一年来的收获,问问孩子们上学的情况,问问老人们的身体情况,问问年轻人找对象成家的情况。

舅爷爷给大家当起了解说员,时不时,在关键时刻讲几句。舅爷爷电视看的多,认识好多人物,主持人倪萍赵忠祥,歌星毛阿敏,就连地方官员也能说上来名字,因为有了电视,舅爷爷成了村里的“有识之士”,见多识广。

有时,春晚播出一个节目,大家都看不懂,有的还听不懂普通话,都需要舅爷爷当翻译讲解一番。可以这样说,没有舅爷爷的解说,大家看这台晚会,有一半看不明白,欣赏不了。

晚会进行了一半,有的人中途走了,有的人刚来,人来人往就像是看戏一样。其实,那个年代,人们的欣赏水平参差不齐,文化产品也没有现在丰富,特别是在农村乡下,人们基本欣赏不了朗诵、美声唱法等“阳春白雪”。

相反,赵本山的小品能听得懂,能笑得出来,说的是老百姓话,这就是舅爷爷喜欢赵本山的原因。有人说是“下里巴人”,这叫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就像喝咖啡和吃大蒜,谁也别争你高我低。

那时还没有粉丝一说,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靠电视和报纸,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更谈不上上网写微博,看头条,发公众号,刷抖音,要是有这些,赵本山的粉丝足有好几个亿。

晚会到了压轴的时候,就等赵本山出场了,有的人开始问赵本山怎么还不出来。舅爷爷又发话了,介绍起了赵本山,说赵本山才是笑星,讲了几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赵本山帽子的帽尖箍是弯的,塌拉下来,像地道的老农民。二是走两步的姿势,腿一蹬一直,像木偶。三是声音浑厚,以“呢”“了”当尾巴,还押韵。四是脸部表情,本山特色鞋拔子脸,眼睛会说话,还会“斗鸡眼”。五是语言幽默,一样的话,本山说就有味道。

经舅爷爷的配套解说,看赵本山的小品更加好理解了,小品里的笑料和语言的精华都吸收消化了,人们越来越喜欢赵本山了,后来发展到,整个晚会就看赵本山,没赵本山很失落。

后来,赵本山大红大紫,带红了不少徒弟和搭档,演了不少电视剧,人们又接受了“刘老根”,有条件的人还专门去看“刘老根大舞台”。

再后来,赵本山离开了春晚舞台,对于乡下人,人们只知道刘老根可能是老了演不动了,不想演了。

再后来,生活越来越多元化,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慢慢习惯了没有赵本山的晚会,而看春晚也不是唯一的过除夕的方式。

我上大学后,正好有一个铁岭的同学,向他了解了赵本山。原来,辽宁铁岭人的口音都像赵本山,都带有“呢”“了”声音尾巴,很押韵,我的同学随手就能模仿赵本山的小品,也能走两步,说是铁岭人都受过赵本山的熏陶,天热都会几句段子。

后来,在2000年之前,村里实现了村村通电,人们再也不受缺电的苦了,悄悄地,人们开始置办了电视、电风匣,有的人家还买了冰箱冰柜,家电开始下乡,人们再也不用挤到舅爷爷家看电视了,大家集体看春晚成为了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铁岭   舅爷   牧区   电瓶   段子   村里   小品   晚会   农村   电视   赵本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