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给予者”是一种文化误读

01 生而为人的文化遮蔽性

你所理解的,未必是对方真正想要表达的,而你所表述的也未必是对方想要理解的。我们生而为人,从有思维时起就出现了文化遮蔽性。

当第一批白人移民抵达美洲时,他们对印第安人的文化习惯感到非常惊讶。例如,当看到一个白人很冷时,印第安人会给他一条毯子,可白人误以为这是一份礼物,因此当印第安人要回毯子时,他就感到十分不快。

印第安人也会感到失望,因为他们发现白人移民竟然无意归还自己的毛毯。这也是“印第安给予者”一语的由来,是指一种简单的文化误读。

但也不否认存在那种以掠夺为目的的强行误读,因为人们总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一个自认为合理的理由。我们很容易对他人的动机做出恶意的评价,严于律他、宽以待己是人之本性。批评他人可以让我们轻易地掩盖自己的道德丑陋,从容地逃避自己的道德责任。

02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的壁垒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都能明白是非对错,只是关乎到自身利益时,会让我们心中的天平失衡。我们以为藏在心中天平的倾斜,不易被人觉察。其实就和我们呼吸空气一样,一旦失去氧气我们立马就会知道。

用掩耳盗铃来形容这种行为是非常贴切的,每个人都懂得这句成语的典故与含义,但却依然做着那些自欺欺人的事。用索尔仁尼琴的一句话论述一下:“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

萧伯纳曾说:“沟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人认为已经沟通过了。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人折磨人,而是沟通障碍折磨人。通过结论的可信度来判断一个推论的正确与否被称作信念偏差。

但有时候认知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就像有人站在十一楼,假设我们站在十楼,指望着只要告诉我们十一楼有什么内容,就能让我们明白一切。估计有些困难,更何况有时候我们可能是站在一楼,我们根本不知道上面十层都是什么构造,是怎样形成的。只是一股脑的让我们接受,或许站在十一层的人更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对自己所掌握的,或之前认为正确的那些东西做彻彻底底的、深刻的反思。

03 放下对旧念的执着才能进步

郭德纲说过的一则笑话:“内行和外行辩论那就是外行,比如我和火箭科学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要烧柴,最好是煤,煤还要选精洗煤,水洗煤不好。如果那科学家,要是拿正眼看我一眼,他就输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一定不缺乏这样的人存在,或许自己以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一切都是源自我们对常识缺乏与时俱进的思维,常识是只看到眼前事物的轮廓,而对其内涵却未有深入了解。常识往往是各种错误、荒谬的源头,是世俗的藏身地。

常识也是过去式,正如我们把老处理器放在新手机上,用老的模版制作新的事物,用陈旧的观念约束当下,都不利于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借鉴常识,以史为鉴,但也要接受新鲜事物带来的变化,我们当下认为正确的事情,或许明天就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敬畏,不要和愚蠢硬碰硬,要学会向愚蠢低头。敢于承认自己的愚蠢,努力提升自身的认知。放下是为了包容与进步,放下对个人意见的执着才能包容,放下对旧念的执着才会进步。表面看来,放下似乎意味着失去,意味着后退,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退步也是一种前进,是一种低调的积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印第安   误读   文化   印第安人   白人   认知   愚蠢   执着   事物   常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