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字12万!破坏文物就该付出代价-荔枝时评

文/胡欣红

  (作者胡欣红,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2022年度“十大案件”候选案例公布,其中一起针对生态破坏的公益诉讼案引发了舆论关注。

  据报道,2021年7月,陈某平在贵州梵净山景区旅游过程中,使用登山手杖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梵净山金顶摩崖”石壁处进行刻画,虽经其他游客提醒劝阻,他仍执意在石壁处刻留“丽水陈国”字样。该案件线索被江口县人民法院及时发现,移送江口县人民检察院展开调查,并向法院提起了公益诉讼。法院判决被告陈某平承担文物修复费60952.08元、勘察设计费38000元、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金25000元;并就其违法行为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

  不乱涂乱画,是文明旅游的基本素养。然而,总有些人在旅游过程中忍不住写下“xxx到此一游”之类刷“存在感”。于个体而言,只是触景生情、一时兴起,似乎无伤大雅。然而,这种举动不仅增加了景区维护和清理工作的负担,而且,在文物古迹上刻画涂鸦,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近年来,类似的痛心事时有听闻。陕西榆林、甘肃张掖的丹霞景区就发生过多起游客、短视频博主强闯未开放区域,在核心地貌上恶意踩踏或者刻字的事件,而这些天然地貌自然修复的时间至少需要60年。

  乱涂乱画的不文明旅游行为虽备受诟病,但令人尴尬的是,只要不算太出格,即便被抓了“现行”,往往也是“教育”了事。谨以金顶刻字案为例,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当场就引发了其他游客的批评,视频很快在网络传播,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三天后,贵州武陵景区针对这一不文明行为发布通报,将刻字男子纳入梵净山生态旅游区入园黑名单。

  金顶摩崖石壁不仅属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文景观,同时也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专业机构鉴定,此举造成文物“部分破损”,对梵净山的景观美学功能和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陈某平的行为不仅危害了梵净山自然遗产安全,也破坏了梵净山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并带来了严重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此严重的后果,倘若不是司法机关及时主动介入,通报和列入黑名单之类的处罚其实根本谈不上多有“杀伤力”。

  根据民法典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相关损失和费用。刻划4个字赔偿12万,法院的判决不仅让不文明之人付出了“肉疼”的代价,更彰显了法律护航生态文明、文物古迹的力度和决心。本案针对在自然、人文遗迹上刻字所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审理过程体现了人民法院秉持恢复性司法与预防性司法相结合的环境司法审判理念。

  金顶刻字案让人联想到前几年的三清山巨蟒峰损毁案,三名“驴友”因为故意损毁名胜古迹获刑并赔偿600万元。此类案件不仅契合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保护好人文遗产、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社会公共利益的愿望,也为人文及自然遗产保护案件的审理提供了司法借鉴。相关地方司法机关完全可以“该出手时就出手”,切实提高不文明旅游的违法成本,才能有力震慑、有力杜绝破坏文物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荔枝   文物   江口县   摩崖   石壁   景区   时评   生态环境   案件   司法   代价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