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竹马会做好准备迎游客

(同 林 摄)竹马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舞蹈。骑着竹马表演。竹马是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外蒙绸布或红、黑、赤、青、花、白等多种颜色,绘成了一匹匹活灵活现的“竹马”。

疫情当前,台儿庄古城为了迎接新年游客的到来,做好准备,继续推出这一民间游艺。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演出时,竹马的前节挂在演员面前齐腹高处,后半部安置在背后腰椎处,看起来演员就像真的骑在马上。台儿庄区顿庄村曾编排过竹马戏的77岁的万福振老人介绍说:顿庄村“竹马会”的特点重在跑,以跑入场,以跑收场,贯穿始终,即跑中见阵、阵中有情,跑出姿态、跑出阵势,主要跑法有“疙瘩轴”、“园插花”、“双穿花”、“剪子股”、“里外罗成”等,整场表演在40分钟左右。

2012年1月21日上午,京杭大运河北岸台儿庄古城文化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伴随着阵阵锣鼓声,8头颜色各异的竹马在引马人的指引下跑进场中央。这就是清朝末年盛行于苏鲁豫皖一带的“竹马会”。这一消失了30多年的民间舞蹈,经当地镇村两级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抢救,得以重现舞台。

顿庄村曾参与跑竹马的80岁老人田文彬回忆说:“顿庄村的跑竹马始于清朝末年,后不知什么原因被搁置了,一直到1955年,村中的一些老人凑在一起商量说,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失传。于是,他们选派代表到北京学习,请来艺人扎制竹马,组建了‘竹马会’,开始在本村和周围村表演,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后来又到邳州、岔河、汴塘等苏北一带演出;当时曾流行的‘顿庄的会——假马’之说,足以说明了当时‘竹马会’的盛行和影响力。”

然而好景不长,此后因故“竹马会”重又被搁置。时间到了1981年,村里的一些老人又自发地将“竹马会”组建了起来,然而,不到一个月,就因为在邻村的一次表演中,其中的一匹竹马不慎着火,舞马者被烧伤,差点酿成重大事故,“竹马会”再次被解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顿庄村党支部书记孙景全坐不住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咱也要作点贡献。于是便萌发了重新组建“竹马会”的念头,他先找到党员干部和当年参加“竹马会”表演仅剩的两位老人征求意见,得到了大家赞同。

说干就干,2011年10月中旬,孙景全自筹资金10万元,成立了专门的班子,组建了“竹马会”队伍,收集整理资料,外出购买原料,聘请老艺人设计扎制竹马,制作道具服装,购买锣鼓,设计台词,挑选培训演员,紧锣密鼓地进行训练。

顿庄村重建“竹马会”的做法引起了马兰屯镇党委、政府及区文化部门的关注,他们多次到顿庄村帮助指导,使这一失传了多年的传统民俗文化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个民间游艺也成了台儿庄古城文艺表演的保留项目,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责任编辑:黄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竹马   台儿庄区   邳州   古城   游艺   清朝   演员   老人   游客   传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