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上的首开人|他们让奥运精神与传统文化碰出火花

当人们乘北京地铁八号线在奥林匹克公园站下车,便来到了中国奥运氛围最浓郁的地方。这里是北京中轴线之北,也是国人实现奥运梦想的落脚点。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每一处建筑都能将思绪带回2008年的夏天,奥运圣火首次在家门口燃起,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绵延至今。

鸟巢以东,一条龙形水系南北蜿蜒,河流西岸,地下9米,7个庭院傍水而建,组成了长达700多米的文化长廊。御道宫门、古木花厅、礼乐重门、穿越瀛洲、合院谐趣、水印长天……6个古香古色的名字串联了7个奋力一搏的故事。这里就是奥林匹克下沉花园。

其中,2号院古木花厅和7号院水印长天,由首开集团房修一建筑公司负责修建,在城市的中轴线和现代体育场馆之间,创造出多元、开放的全新动态空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建筑智慧和传统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下沉花园多年来一直游人如织。人们来这里休憩、娱乐,体会奥运精神,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形神兼备 瓦片“立”出古建韵味

2008年8月,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召开,北京在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建成了869公顷的森林公园和315公顷的奥林匹克中心区,不仅打造出鸟巢、水立方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比赛场馆,也提供了人性化的景观设施和功能齐全的商业、交通设施。为了避免这些设施对景观的影响,规划将20多万平米的商业配套、餐饮、影院设于地下,并在中心区设下沉花园联系地上地下空间。

与中轴地面高差9—10米,下沉花园由七个庭院组成,由南至北形成层次递进的空间,如同北京传统住宅院落的纵向发展的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

作为首开房地集团所属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仿古建筑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张金谦接受这一重要任务那年,已有近40年工龄。很多人到这一阶段,已经开始规划退休后的闲适生活,而张金谦仍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没有停歇。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在家门口迎接奥运本就让张金谦兴奋不已;同时,作为古建从业者,用自己的才华和汗水为奥运盛事添砖加瓦,更是一件值得铭记一生的大事。

然而,初步评估项目难度与工期后,张金谦压力骤增。接到任务已是2007年9月,作为北京奥运会的配套建筑,奥林匹克下沉花园需要在2008年5月竣工。张金谦直言,如此紧张的工期,让他在那八个月里时时刻刻捏着一把汗。“这样规模的建筑,在平常而言,即使是简单施工,也需要一年多的时间。”

国家盛事,与有荣焉。即行立动,献礼奥运。“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与常规的古建修缮不同,新建的仿古建筑是一个“造”的过程。按张金谦的话来说,“神韵”是仿制古建过程中的关键。

张金谦认为,古建仿制要想有神韵,首先要有恰当的传统元素在其中。下沉花园的7个庭院,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诠释,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以首开集团房修一建筑公司参与建设的奥林匹克下沉花园2号院为例,这座占地4080平方米的“古木花厅”采用传统三进制四合院式布局,选取中国建筑中典型且具民族特色的青瓦作为主要元素,以镂空设计为墙,明暗过渡,相得益彰。在照明方面,2号院以视觉感知为设计出发点,强调入口照明,充分利用它在视觉上似透未透的特点,形成一步一景。

院落的地面更是大有讲究。张金谦回忆,彼时,他带领设计团队去往颐和园、恭王府等园林与古建中汲取灵感,最后决定抛弃平常的“砖石平铺”,转而改为纹路明显、更具古色的“立瓦铺地”。

立瓦,顾名思义,便是将瓦片以竖直的方式插进地面空缺中,多扇瓦片相互拥抱严丝合缝地贴在一起,用瓦片侧面填平地面。这种做法极具层次性和艺术感,数不清的立瓦打造出一种波纹起伏般的效果,呈现出生动灵活的景象。同时,立瓦铺地也能解决下沉花园的积水问题。

不过这样的设计,更加考验工匠们的技术。十几年前的交通便利性和现在相比要差一些,在首开建设团队的精挑细选下,瓦片从外地翻山越岭而来。每一片瓦都经过严格的筛选,有着独一无二的生产编号。到达现场后,工人们将瓦片分类,擦去上面的灰尘与泥土。在地面上以泥灰打底,千百块瓦片经匠人之手有序地贴合在一起,再以泥灰将缝隙填充,形成光洁的地面。据张金谦介绍,一平方米的面积约需要一百多块瓦片铺就,整个2号院占地4080平方米,我们目之所及的古韵纹路,由首开工匠们用几十万片瓦片打造而成。

除了地面,墙面也是立瓦设计。竣工之后,地面与墙面交相呼应,视觉统一。在这座开放的四合院里,地面与墙面不再是一种功能性建筑,更是一道包含着中华文化的风景。

在十几年前,国内也有部分仿古建筑使用立瓦铺地,即使是真正的皇家园林,能达到如此规模的都少之又少。瓦片竖直放置比平铺费料数倍,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工人同时作业。据张金谦回忆,项目现场施工最高峰期间,大约有上百人同时作业。专心、耐心、细心,传统的工艺与手法在匠人的眼中被放大,又在他们的手中被细化。

材料变“活” 藏在屋顶中的“秘密

如今,当人们在奥林匹克下沉花园2号院中徜徉游览,抬头望去,很难想象目之所及的四合院屋顶中,藏着大国工匠们的“秘密”。

通常情况下,古建施工最好的季节是春天和秋天。夏季雨水多,而冬天寒冷,泥背容易凝固,难以铺就屋顶瓦片。

留给首开的施工时间是2007年9月至次年5月,近9个月的工期中,有一半都在寒冬时节。准备好的泥背刚一拿出来就被冻成了固态,无法在望板上铺就,更不要提安装瓦片了。

这可愁坏了张金谦,奥运盛事在前,绝不能被动等待。为了让泥背在冬天“活”起来,张金谦带领建设团队左思右想,最终想出一个办法:在泥背中穿插电热丝。

“像电褥子一样,我们把电热丝放在泥背中,它的温度就可以提升,不至于冻成固体。”张金谦说,四合院顶端的望板搭建完成后,在上面涂抹一层厚达5厘米的泥背,泥背中放置电热丝,在铺就过程中持续发热。同时,在泥背上铺就草帘子保温,尽可能减少散热。

在屋顶施工进入尾声时,首开建设团队便把电热丝掐断,不再取出,这就是藏在泥背里的“秘密”。同时,墙面也是一项大工程。贴好的墙面常有凹凸,需要以磨头蘸水后把墙面再进行磨平,在古建中,这项工程叫“墁水活”。通常来说,冬天并不是进行墁水活的最佳季节,低温成为横在工匠和光滑墙面之间最大的障碍。

“那时候我们心里也是没底,只知道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控制施工的节点,拉紧进度条,下定决心在12月底之前完成整体结构面,给后面的工序留出时间。”

工期紧张,张金谦和工人们将防冻剂加入水中。零下十几度的室外,墁水活所用的水也能照常流动。在最不适宜做古建筑的冬天,首开建设团队冲破条件限制,在当年12月就完成了2号院的主体结构,成为了整个奥林匹克下沉花园仿古建筑工程中进展最快的项目。

花大力气 还要下细功夫

7号院水印长天位于下沉花园最北端,是下沉花园通向北部奥林匹克公园的出口,空间开阔,刻画了皇家园林中的传统运动场面,以中国文化中以意带形的理念进行整体空间规划,体现繁荣景象寓意国泰民安。

7号院内桥上的木雕熠熠生辉,奇异精美,据张金谦回忆,木雕有700-800斤重,“当时现场的基本面都已经铺好了,吊车无法再进入,所以我们是纯粹的人工搬运和安装。”用软一点的材质将木雕底部垫起,用绳子将木雕捆起,确定木雕已经被包裹住后,大约30个人同时发力,将700多斤的木雕移动到已经固定好的台座上,看好四周面积余量,轻轻放置。

平时看起来强壮有力的工匠们,在这700多斤的“大块头”面前,显得有些“渺小”。咬紧牙关,涨红了脸,手臂攥出了青筋,首开的师傅们使出浑身力气。“雕塑一定要完好无损地亮相。”张金谦说,在保障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师傅们一步一步、一米一米、小心翼翼、完好无损的完成了精准安装。

除了“花大力气”外,还要“下细功夫”。7号院中马球铜像的形态就经过了多轮确认。铜像需要先定制泥塑小样,设计得到多方认可后,再进行铜像烧制。据张金谦介绍,最开始马球铜像以1:1的规制完工,首次安装后发现无法达到最终的景观效果。精益求精,反复修改,最终决定以1:1.5的比例打造。首开师傅们又将铜像拆卸掉,待铜像烧制完成后重新安装。为了达到完美,这样临时的“变动”时有发生。一次变动是向“完美”的一寸贴近,一次变动也是对首开建设团队的一重考验。

瓦、油、质检、绿化、电器、钢结构、喷淋……亮相的日子逐渐迫近,修筑队伍不断壮大,十几个小组同时施工,数百人的交叉作业,这对施工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场外制作,场内安装,一幅井然有序的施工流动图映入眼前。

晨兴夜寐辛苦付出 传承留脉

2008年5月,正值奥运前夕,奥运火炬逐渐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靠拢,与此同时,作为配套建筑,奥林匹克下沉花园也初具轮廓,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之美。

“天亮就干,天黑才算。”八个月里,首开建设团队几乎见证了每一个日出和日落的轮回。据张金谦回忆,即使在白昼很短的冬天,清晨七点半天刚蒙蒙亮,工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直至天黑。而包括张金谦在内的项目管理人员,则在工人收工后继续开会研讨至深夜,将项目进度节点精确到每一天。

回忆当年,项目周围没有合适的宿舍,很多工人住在大兴或石景山,需要早早起床乘班车抵达项目。每天的早午餐就在项目上席地而坐,混着泥沙和灰尘草草填饱肚子,吃完擦擦嘴继续干活。张金谦感慨良多:“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很少有能吃那样的苦了。”

再来到下沉花园,已是11个春秋后的2019年,张金谦发现有一些建筑细节和2008年竣工时不同了,“或许是后来有所修缮了吧。”张金谦说,时代在进步,现在的施工项目几乎都用上了自动化的技术。“但是要想做好古建,它的工艺、过程、做法,历史,这些都不能丢,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发展下去。”

在城市的中轴线和现代的体育场馆之间,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的火花。与此同时,首开人也在此汲取了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力量,将工匠精神倾注于建筑。又如同百年奥运精神生生不息,首开工匠精神代代传承。

【首开建筑小档案】

项目名称:奥林匹克下沉花园

年龄:15年

建设范围:奥林匹克下沉花园2号院、7号院

【建筑故事】

奥林匹克下沉花园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下9米,其两侧是大型购物中心和地铁的出入口,空间长达700米。自南向北分别为1号院御道宫门,2号院古木花厅,3号院礼乐重门,4、5号院穿越瀛洲,6号院合院谐趣,7号院水印长天。7处庭院以中国元素为亮点,充分展示出中国历史与现代的文化传承,深得中外游客喜爱。

在南北序列上,三条城市机动车道路和五条步行廊桥将下沉庭院分割成七个近似的院落,由南至北形成层次递进的空间,如同北京传统住宅院落的纵向发展的结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

同时,下沉花园提供了多层次的空间环境。桥面上、屋顶平台、下沉花园和楼、电梯都成为人们活动交往的的场所。在高度方向上“收”和“放”的设计,再加上桥柱的分隔,使下沉单调的长向空间有了起伏和韵律。

【守护者说】

首开房地集团所属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仿古建筑工程项目张金谦

要想做好这一行,工艺、过程、技术、历史,缺一不可。不论时代怎样进步,技术如何创新,年轻人都要时时保持高度社会责任感,才能将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长天   奥林匹克   奥运   瓦片   铜像   工匠   墙面   火花   精神   花园   中轴   建筑   项目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