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中令人醍醐灌顶的智慧开示,读完瞬间豁然开朗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如果早点读佛学,之前就不会活得那么拧巴了。佛学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心灵的成长、升华和蜕变,引领我们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引领我们走向终极幸福。它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理解、践行和受益的学问。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这个道理。学完佛学,你就会懂得:心空绝不多辩解,悟道何必盼人知?随缘度生了宿愿,是非口舌无需管。缘尽潇洒回家去,游戏娑婆观自在。


随意翻开其中一页,都能让你获益匪浅


1.我们一辈子都在担心失去,便一辈子都在抓取,屯集,永远缺乏满足感。

感悟:人这一生都是在鉴赏失去,放下我执,接纳自己,真的会开心很多。

2.痛苦有三类:苦苦、变苦和行苦。

感悟:苦苦,就是显而易见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变苦是我们以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但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比如长期蹦迪,导致疾病。行苦是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种种烦恼束缚,不断陷入痛苦的轮回。比如受情绪控制。

3.身体健康的人往往忽视健康的可贵,不知道没有病痛的身体多么自由轻松、令人羡慕。

感悟:我们常常不懂得感恩已经拥有的,比如空气,水,阳光,这是多数人痛苦的根源。

4.放松下来,让心与外界连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只是安住。

感悟:修行只是使我们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这就是自在。然而,现实是不确定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5.趋利避害大概是所有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 我们想寻求解脱,脱离痛苦,这就是趋利避害的一种表现。

感悟:很多人对趋利避害上瘾,只要感觉不舒服,就马上寻找慰藉,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去认知和体验。看似在寻找安适,不但使我们错过体验四季的乐趣,而且也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容易受伤害。这就是纵欲,它是人逃避不安的习惯性方式。这种逃避不安的方式,本质上只是用一种痛苦代替了另一种痛苦,更强化了我们的恐惧。

6.人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是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而有些行为却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结果。

感悟:因果是一种科学规律,因此我们要对我们的人生负起责任,听从良心的指挥。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后悔当初的选择。

7.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感到痛苦时,就对自己说这是我执,而不要把它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

感悟:自我觉察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面对、承受痛苦。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8.若不将快乐一味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可以延长、扩大。

感悟:将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这是现代人摆脱内卷,获得幸福的关键。

9.习惯性的心不在焉使我们错过了解自己的大好机会。

感悟:静下心来,就会体验到,每一次气息的吐纳都充盈着喜悦的能量。

10.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能帮助我们培养菩提心。

感悟:当情绪来临时,不要被它们推着到处乱跑,而是转过身来正视它们:看它们从哪来,到哪去。并鼓励自己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会好起来的。渐渐就不会受其影响了。让自己时不时感受依稀痛苦,就会渐渐懂得众生皆苦,内心也会逐渐变得慈悲。

11.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不称心如意、没有安全感。

感悟:个体的力量太薄弱,我们多数事情都决定不了,所以要接受全力以赴之后可能的失落。尽人事,听天命就好。

1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感悟: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要以如同梦幻和闪电一样虚幻和短暂来看待。不要执着于它而紧握不放,不要渴望它永远不会变动。要这样想才可以解脱。

13.合作共存,不仅是出于良善的愿望,更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感悟:合作精神,就像爱情一样,在彼此付出的过程中,在通往快乐和幸福的路上,彼此相互合作,建立深厚的友谊,愉快地到达彼岸。

14.物质的确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但仅限于感官上的满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感悟:尼采说,成年人需要一点比欲望更高级的东西。人要追求高级快乐,比如阅读,写作,绘画等,而不是仅仅沉溺于物质满足这种低级快乐。人有别于动物,在于不仅需要感官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内心空虚也是因为物质丰富后,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选择,有更多更换安慰的方式。结果是感受到越来越不满足和挫败。


读完这本书你再也不会觉得佛学是多么深奥的学问,而是非常接地气,容易理解的一门哲学

15.修行要精进2个方面:替其他众生着想;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感悟:修行不是一场魔术表演,从头到尾让你兴奋,惊奇,目不暇接。修行的目的不是完善目前的生活或者美化自己,它只是让你不再自欺而已。修行是修行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他人带来安乐的品质。关注其他生命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为他人着想,首先要自律,能够觉察自己的负面情绪,关键是不要沉浸在对人对事无益的想象中。

16.幸福感源自内心的安宁,而仅仅克制负面情绪不足以建立强大、平和的内心世界,还需要主动培养正面、积极的心态和情感。

感悟:乐观、知足是现代人很需要去培养的心态。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积极的思考模式,常常决定了我们的命运走向。

17.很多人都生活在匮乏中,需要改善生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施舍。给别人一个自食其力挣钱的机会,从广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布施。

感悟:布施的目的是学习放下对自我的执着。

18.有时,我们的悲惨处境可能完全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实际情况远没那么糟,但即使是真的陷入困境,也要学会忍辱。

感悟:追求精神修持,需要做到忍辱。忍辱就是说遇到情况不急于做出反应,不急于逃避不安,寻找安慰,而是放慢整个事情的节奏,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就是甘于寂寞。因为忍辱,我们在困难中不会轻易被负面情绪击垮,而是保持判断力,采取适当的、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进一步受伤。忍辱也让我们宽容、理性,与人融洽相处,建立友谊。

19.某些情况下,我们也许会发现,对亲近的人反而更难以无条件的去爱。

感悟:亲密的人之间,往往有太多执着。我们心里会有许多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你,欣赏你,以符合我们的心意,否则就会感觉失落,痛苦。在这种心态当中去爱,就意味着准备受伤。对亲近的人,我们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宽容和放松。

20.我们很难尊重世界的多元化和不同的分歧,因为人人都只想改变别人,不想改变自己。

感悟:这个世界价值观本来就是多元化的,尊重多元的价值观,能够使我们的心胸变得开阔,也是让我们快乐的关键。

21.人类美好善良的情感能够化解心中的苦难,仅仅是一念同情也是一股净化人心的力量,它让我们的人格不断成熟完善。

感悟: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于外表的强硬,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开放和柔软。我们的信念,理想,价值观往往被用来强化自我,排斥他人。而内心的开放和柔软能够让我们放下自我。当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能真正接受自己。

22.通常情况下面对任何一件事物,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判断对错,利害,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开始大声,小声,无声的发表议论,像个喋喋不休的评论员。这种基于判断的习惯和固有的观念,让我们没有办法认清事物的真相。

感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以为是,它不仅隔离了我们与当下的链接,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别人。

23.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不往那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升起的。

感悟:他人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挑剔别人其实是对自己不满。

24.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应由自己去建立,盲目或被迫接受他人的观点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封闭内心,固守成见同样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感悟:尼采曾经说过,随着舆论思考的,都是自己耳塞眼闭的人。真正的成熟,应当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25.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足够诚实和专注,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自己和他人,我们喜欢夸大内心的感受,尤其是负面感受。

感悟:自艾自怜的情绪使我们觉得自己更有理由责怪,刻薄,报复,折腾。我们乐此不彼,以至于忘记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甚至有点混乱的。哪怕我们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使它更可靠有序些。即便这样的受害者心态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们依旧不想把心打开,不想原谅某个人,或者不想面对真相,宁愿相信自己深受伤害。有时,让自己心碎,比原谅痛快容易得多。

26.我们遭遇的困难,痛苦只是过去行为的一个结果,没有理由责怪他人,也没有必要自责。你若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那么经历的痛苦不仅完结了一段旧的因果,而且还会成为一个新的善因,开启一连串正面的反应。所以,痛苦并不总是坏事,人生的得失起伏都可能是觉悟的契机,关键看你以怎样的心态面对。

感悟: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可恶的人是我们的老师,他会毫不留情的指出我们的执着在哪里。没有他们,我们在仁爱的道路上,无法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因此,我们应当要感激他们。同时,痛苦也让我们放下骄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并通过它体验到其他人的恐惧,伤痛和烦忧,增长自己的慈悲心。

27.有时一味退让,只会助长他人的侵略性和执着,却不能使他们快乐或免于痛苦。

感悟:好脾气也要有度,该示威时不能退让,既是守护了自己的底线,也是帮助了他人。

28.人们常常因为感觉到自己的脆弱而变得充满攻击性。试图以生硬和残忍来保护自己。悲心的训练却是反其道而行,因悲悯自己而悲悯他人。

感悟: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不是让别人痛苦,也不是让自己免受痛苦。这两者都只能使我们更加冷漠和孤立。学着以开放的心胸去经历痛苦,我们将不再会冷漠地看待其它众生的苦,而且对苦的根源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29.当你做一件事,如果心量放大到要把所有众生的安乐都考虑在内,你就能够坦然承受所有的辛苦,磨难,因为你的心胸足够宽阔。

感悟:慈悲心的训练,让我们气度逐渐开阔,平和之中带着喜乐。能够发出利益众生的心量,这就是菩提心,它能让我们无惧一切艰难险阻,成就自己。

30.由于珍惜和感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自然而然心怀恭敬。

感悟:在这个浮躁散乱的年代里,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专注的做事,我们的生活中少了很多优雅的东西。喜乐,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庄重和优雅。

每个人因缘不同,看完这本书如果能让你与佛学结缘,那是莫大的幸事

31.悲心的基础是平等,被人怜悯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感悟:人在困境中,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平等的沟通。所以我们发悲心时要有沟通的强烈愿望,我们做的不是施与,而是分享。

32.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

感悟:佛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的视角,帮助我们重塑世界观。打破我们对许多事情的幻想,让我们不再自欺。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经验老道,对什么都了解,而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不过是凭概念,靠联想在理解世界而已。佛法为我们的修行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而只有精进修行的人才能不惧死亡,才能得到解脱的安乐。

33.期望和恐惧是一个东西的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而回避则会加强恐惧。

感悟:所以对他人不要抱有太多期望,面对痛苦也不要逃避,这样会更加坦然过一生。

34.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那些爱我们的人,不仅让你我的人生有意义,而且美好。仅这一点,就应当对他们心怀感激。

感悟:那些爱我们的人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美好、可爱的一面,为我们带来很多温暖,让我们每当想起他们时,内心便充满了力量。

35.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只有开始随喜这项训练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强,多么容易被激发。

感悟:妒忌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不满。我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因此,嫉妒除了蒙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并让我们的内心备受煎熬外,什么好处也给不了我们。从这个角度说,妒忌心像是探照灯,能够照见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执着。如果我们能放松这些不满和执着,就能慢慢减弱妒忌心,尝试去随喜别人的功德。

36.问题是我们低估了“我”的狡诈,顽强,以及为了自保而无所不用其极的能力。

感悟:这是由于无始以来形成的习气,遇事一定要做评判,稍有不顺就反弹,这就是问题所在。导致我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积习,就像轮回,是一种惯性。而出离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改变习惯,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7.在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的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

感悟: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修行上,生活会因为放松下来让我们尝到自由的滋味。

38.如果你想得到解放,摆脱那些阻碍你认识真正的幸福的思维,那么首先要了解这些思维,而这个过程可能会令人不悦。

感悟:比如了解受害者思维,自以为是的思维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这是大脑为了“防御”所谓的伤害欺骗我们。

39.我们的主观判断有两大倾向:一个是贪,希望把好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个是嗔,希望远离不好的东西。因为贪和嗔,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这就形成了痴。

感悟:佛法让我们从烦恼中出离,提供的方法就是冥想。在冥想中,我们要观察随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不评判,这样就不会被感觉所劫持,不会成为感觉的奴隶。能超越贪、嗔、痴,看到更客观、更真实的世界,体会到世界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醍醐灌顶   花开   佛学   豁然开朗   众生   执着   恐惧   内心   情绪   心态   痛苦   瞬间   智慧   人生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