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成也尼罗败也尼罗,尼罗河影响究竟有多大?

古希腊历史学家Herodotus说,“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尼罗河对于古埃及人的意义不言而喻。但也有人说,尼罗河最后葬送了古埃及人,到底尼罗河功过几何?跟着竹林一起看看吧。

尼罗河

尼罗河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与中非地区的刚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并列非洲最大的三个河流系统。

尼罗河长6,853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334.9万平方千米。

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

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来源,但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

尼罗河的源头位于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其最远的源头在卢旺达,向北方流经坦桑尼亚并注入维多利亚湖,再从此湖中溢出注入艾伯特湖,往北流入乌干达和苏丹共和国南部,并于后者处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

青尼罗河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塔纳湖,从东南流入苏丹。

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白尼罗河青尼罗河相遇汇合,形成尼罗河。

尼罗河的特点

在一年之中,尼罗河水的变化是很有规律的。

6月以后,从白尼罗河带来许多腐烂的苇草,河水变成绿色,并散发出臭味来,这就是泛滥前的“绿水”。

7月以后,青尼罗河水剧增,携带大量泥沙,把河水染成红褐色,称为“红水”。两条河流汇合后,常溢出河岸,泛滥成灾。

11月以后水位下降,又恢复年初的平静和清澈。每当两种颜色不同的洪流相会时,会出现“青白分明”的景色。

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以前总有人认为洪水泛滥成灾,对于人民没有好处的,而且洪水泛滥只能是庄稼颗粒无收,但是在古埃及这里,他们恰恰相反,古埃及所在的地方是沙地,地质比较特别。

虽然古埃及人有过粮食不够的时节,但是他们掌握了农耕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点: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一旦掌握了规律,古埃及人就知道,在洪水来之前躲避,在洪水过之后播种,在洪水即将到来之时收获,从此农耕文明就此盛行起来,养活了生活在只有春夏两季的古埃及人。

所以每当尼罗河的洪水冲向这边的土地时,就会一遍遍的滋润,从此带来新的希望,所以对于古埃及的人来说,洪水泛滥成灾是希望来了,收获来了,所以他们的农耕文明在“哈皮神”的指导下进行了一段比较特别的历史。

埃及农作物主要分布于尼罗河下游的河口三角洲,包括小麦、大米、长绒棉、香蕉、橘子、甘蔗等,一半都产自尼罗河三角洲。

古埃及人的服装一般用亚麻面料制作,早期采用棕榈树纤维,随着农业和灌溉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亚麻。

古埃及人的纺织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早在公元前3000年,便已经能用亚麻织出轻纱160支、纬纱120支的面料,其质地细腻且幅面宽。

值得一提的是埃及长绒棉,堪称世界上最贵的棉花,主要产自尼罗河流域,是千百年来的上等纺织原料。

埃及棉富蚕丝光泽,织物绵密细致,韧性极佳,透气性强,不沾汗,速干效果比一般棉织物强很多。

尼罗河在每年6 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尼罗河在每年6 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所以这些植物大多就是来自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5世纪,曾目睹过埃及自然灌溉农业的希腊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道。

“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此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

据苏联学者司徒卢威考证推算,当时的小麦产量每亩可达数百斤,产量如此之高,为古代世界所罕见。

埃及古代居民便开始挖沟修渠,筑堤打坝,建库蓄水,进行人工灌溉。

在长期治水过程中,古埃及人逐渐建成了一系列灌溉盆地,洪水到来,淹没整个盆地,洪水退去,再把盆地的积水排干,进行耕地播种。他们还学会利用尼罗河谷的自然坡度开凿了一系列运河,把上游的水引向下游,灌溉农田。

勤劳智慧的埃及古代居民长期建成的一整套灌溉体系,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年年丰收,产量不断提高,自给有余,并能出口。

古代技术差、当地可以历久的普通材料很少,古埃及文化被后来的强势文化覆盖,所以体现古埃及特色的建筑遗存也就很少。

但是使用了大量石料以及靠近干燥地区,留存的大型泥胚砖的宫殿还有一定遗存。

尤其是神庙和宫殿的大型石柱子,其实是古代建筑的很重要成就,后来的希腊古建筑中柱子的使用也受到了古埃及神殿柱子的影响。

不过遗存的王宫大部分也仅剩地基、残墙和部分柱子,比神庙留存要差很多,比金字塔就差的更多。

古埃及的建筑整体比较朴素,几千年过去了也基本没什么变化。受到地理环境影响,主要是坐南朝北。因为埃及气候炎热,所以大部分民居在屋顶设置纳凉露台,并且通过合理利用高差设置窗户形成室内通风。

古埃及相对干燥,比较流行用卵石做墙体基础,然后用土坯砌筑,屋顶则是用了圆木紧密排列做成的,建筑外形就是个土台子;下埃及的河岸植物较茂盛,人们更习惯于采用木构架做墙体骨架,然后把采集好的芦苇制成篾来编织墙体,外边再抹一层泥巴,或者直接就露出来,屋顶也有用芦苇束密排而成的,微微拱起。

古埃及民居入门穿过过道便是一个庭院,院的四周有柱廊,庭院实际上是家庭活动中心。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

当然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尼罗河鳄鱼那么多,古埃及人怎么保证自己的安全的呢?

在古代,鳄鱼几乎住在尼罗河的所有流段,和埃及乡亲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岸上不见河里见。鳄鱼神索贝克也是古埃及最重要的神祇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埃及人和鳄鱼相爱相杀,鳄鱼会袭击人(传说也会帮人),人类也同时崇拜和杀戮着鳄鱼。

罗河里主要有两种鳄鱼,一种是体型较大,也更为凶残的尼罗鳄。雄性尼罗鳄可以长到6米,它们也是至今为止,袭人案例最多的鳄鱼。

另一种鳄鱼叫西非鳄鱼,体型较小,而且也相对温的,这种鳄鱼一般住在离撒哈拉沙漠更近的支流小水洼里。相比较尼罗鳄,这种鳄鱼袭人的事件就少很多。早期,生物学家认为这种鳄鱼是尼罗鳄的一种亚种,但现在一般认为是不同种。由于气候变化,这两种鳄鱼在古代如何分布我们现在很难考证。

但是能确定是,古代人能分得清这两种鳄鱼。古埃及人不仅能明显分得清这两种鳄鱼,而且他们信奉的索贝克神也是温顺的西非鳄鱼,而不是尼罗鳄。

一方面来说,神话中的索贝克没有那么凶残,另一个方面说,人们献祭给索贝克的鳄鱼木乃伊,经检测清一色是西非鳄鱼,没有一条是尼罗鳄。

古埃及人对待鳄鱼的态度也比较重视,鳄鱼吃人有时候甚至被看做一种惩罚,因为他们识破了来人的恶意。

到基督教时期,鳄鱼驼人过河的神迹也有不少记录。当然,人和鳄鱼打架的事也时有发生。一般挑事的人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和“男子气概”(比如给自己爱人证明决心什么的)。

但是也并没有因为这样就对鳄鱼彻底保护起来,猎杀鳄鱼也非常常见,因为鳄鱼浑身都是宝。无论是它的皮、骨头、脂肪都是各种埃及魔法和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治偏头痛到壮阳,鳄鱼产品什么都能管。

尼罗河是古埃及人休养生息的地方,用水、浇灌庄稼,甚至上下班,几乎什么事古埃及人都要依靠尼罗河。

那时下层阶级的日常活动依赖一种纸莎草芦苇做成的小船,人们用它在尼罗河中通勤;而皂荚木建造的大船则用于大量物资的运输,比如建造金字塔的石头;贵族们死去后,其尸体被制成木乃伊,也会在这些船只组成的葬礼队伍中,被送到尼罗河沿岸的墓地安葬。

不过这些船只并不总是绝对安全,因为尼罗河里还有两种可怕的动物——鳄鱼和河马,经常会向船只发动袭击,导致人员伤亡的惨剧。

据说古埃及历史的创立者,公元前3100年前创立古埃及第一王朝的法老王美尼斯,就是遭到河马袭击被杀死的。

埃及学家本森·哈勒(Benson Harer)博士甚至推断,18岁就去世的“法老的诅咒”的主角图坦卡蒙,可能也是被河马伤残,最终死亡的。

古埃及的衰败

尼罗河对于古埃及是恩赐,同时也是噩梦,在尼罗河流域,由于汛期的不断出现,土地得到了滋养,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尼罗河流域的水位正在一点点的下降,也就是在古埃及的时期,尼罗河带来的“好运”并不多了,于是自然灾害就出现了,由于干旱的出现,导致很多粮食和庄稼的消失,颗粒无收,人民处于饥荒时代。法老统治的古埃及岌岌可危,因此,才会出现法老开始食人的现象发生。

尼罗河对现代埃及的影响

在古代,河流径流量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水量来源。而在埃及,这一点尤为突出。其95%的领土为沙漠,绝大多数人口只聚集在5%的尼罗河沿岸。国境内干燥无雨,全依赖尼罗河供给水资源。

而随着近代的人口爆炸,埃及人口已近一亿。水资源日益成为埃及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埃及兴建了阿斯旺大坝。

这一工程给埃及提供了70%以上的电力供给,提供了跨年径流调度能力,为尼罗河下游新增了数百万亩的可灌溉耕地,满足了埃及人口的迅速增加。

但另一方面,湖区淤积而三角洲地区耕地盐碱化,海岸线倒退;湖区的历史建筑被淹没,沿岸野生动物消失,同样给埃及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成也尼罗,败也尼罗,尼罗河养育了古埃及文明,也推动了整体文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尼罗河   西非   法老   古埃及   埃及   农耕   洪水   河水   古代   埃及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