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诗词第33天|当代@北岛《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每日诗词第33天 当代@北岛《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为了每当太阳升起

让沉重的影子象道路

穿过整个国土

悲哀的雾

覆盖着补丁般错落的屋顶

在房子与房子之间

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

温暖从明亮的树梢吹散

逗留在贫困的烟头上

一只只疲倦的手中

升起低沉的乌云

以太阳的名义

黑暗公开地掠夺

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

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

默默地永生

默默地死去

呵,我的土地

你为什么不再歌唱

难道连黄河纤夫的绳索

也象崩断的琴弦

不再发出鸣响

难道时间这面晦暗的镜子

也永远背对着你

只留下星星和浮云

我寻找着你

在一次次梦中

一个个多雾的夜里或早晨

我寻找春天和苹果树

蜜蜂牵动的一缕缕微风

我寻找海岸的潮汐

浪峰上的阳光变成的鸥群

我寻找砌在墙里的传说

你和我被遗忘的姓名

如果鲜血会使你肥沃

明天的枝头上

成熟的果实

会留下我的颜色

必须承认

在死亡白色的寒光中

我,战栗了

谁愿意做陨石

或受难者冰冷的塑像

看着不熄的青春之火

在别人的手中传递

即使鸽子落到肩上

也感不到体温和呼吸

它们梳理一番羽毛

又匆匆飞去

我是人

我需要爱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

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

在摇篮的晃动中

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

在草地和落叶上

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

我写下生活的诗

这普普通通的愿望

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

一生中

我多次撒谎

却始终诚实地遵守着

一个儿时的诺言

因此,那与孩子的心

不能相容的世界

再也没有饶恕过我

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倒下的地方

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

我的肩上是风

风上是闪烁的星群

也许有一天

太阳变成了萎缩的花环

垂放在

每一个不朽的战士

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

乌鸦,这夜的碎片

纷纷扬扬


这首诗既有朦胧诗的特征又有着特殊的写作背景,是诗人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为什么要写诗献给遇罗克?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遇罗克。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由此揭开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革”浩劫的序幕,文章刊出了以后,很多人对其观点并不赞同,但是,真正撰文予以反驳的人却寥寥无几。当时年仅24岁的遇罗克却挺身而出,“道他人之不敢道,言他人之不敢言”,以一篇长达15000多字的文章来反驳姚文元。1966年2月13日这篇文章被压缩并改题目,发表在《文汇报》上。1966年底,遇罗克又因《出身论》一文,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很多读者从全国各地写信给遇罗克,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1968年1月5日,遇罗克被捕,1970年3月5日,27岁的遇罗克被宣判死刑,并立即执行。

北岛曾说过: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纯净的内心世界就不能与现实相容吗?可能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就是如此。“人生代代无穷已”,如果是正义的事业,就不担心它会缺少继承者,“在我倒下的地方/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希望总是不断的在人们心中升起,人们心中总有一个信念,未来总是美好的,未来的某一天,现在的冤屈会平反昭雪,笼罩在不朽战士身上的阴云最终会烟消云散。著名学者洪子诚评价北岛时这样说:“北岛诗‘质地’是坚硬的,是‘黑色’的,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否定意识,强烈的怀疑、批判精神,这种怀疑与批判,不只是针对所处的环境,而且也涉及自身的分裂状况,这是北岛深刻的地方”。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这首诗却不是很朦胧,一般朦胧诗语言的晦涩艰深在诗中表现不是很明显,读诗时,带给读者是一种强烈的震撼,并且在诗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出作者思绪的流动。作者以遇罗克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痛心于它的贫穷,追寻着美好的生活,渴望在爱情和亲情的包围中过一种平常的日子,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有着坚定的信念。诗人对于现在所处的环境没有过多的抱怨,只是平静地说“以太阳的名义/黑暗公开的掠夺/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诗人在沉默中是否领会了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这是大多数人的天性,也是几千年思想统治的结果,难道到今天还没有结束吗?最朴素的语言也许最具有打动人心灵的力量。诗中的第九节我觉得最让人心动,“我是人”,人的含义是什么?有首歌中曾唱到,人字的含义就是相互支撑,在社会中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人需要有亲人,有朋友,有志同道合的人陪伴,幸福的生活就是“在草地和落叶上/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我写下生活的诗”,真诚、自由是诗人也是英雄对于生活的渴求。然而有很多时候总是事与愿违,为了做个真正的人有时竟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意象的使用是诗歌存在的灵魂,洪子诚先生曾这样评价北岛诗中的意象:“有着对立的价值内涵的意象,在北岛的许多有代表性的诗中,常处于密集、并置的结构方式,它们因此产生对比和撞击,有时形成一种‘悖论式’的情境”。洪先生的评价在这首诗中有很好体现,由于本诗写作的特殊性,所以在意象的选择上总带有一种沉重感,悲愤的情绪在压抑中寻找着发泄的机会。“沉重的影”“悲哀的雾”“灰烬般的人群”“低沉的乌云”等直接表达着诗人的不满情绪。“古老的壁画”“黄河纤夫的绳索”带有深厚的历史气息。还有很多明快的事物,如“春天”“苹果树”“蜜蜂”“鸽子”,在这样的对比中,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在诗歌结束时,作者使用了一个特别的意象“乌鸦”,乌鸦在人们心中是不祥之物,鲁迅的文章《药》中,最后在烈士坟头出现的乌鸦,给整个文章笼罩上萧瑟的氛围。在这首诗中同样是在“每一个不朽的战士/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乌鸦又一次的出现了,带来了纷纷扬扬的碎片,人们的心因为烈士的不幸而破碎,也是诗人在内心中表达对于烈士的怀念和对不公平的悲愤。这一意象也成为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北岛   文汇报   朦胧诗   乌云   鲁迅   意象   乌鸦   诗词   诗人   当代   沉默   结局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