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宁陵」华岗:明代沉船畔 中原大战酣

宁陵县南华堡寨西二里、废黄河畔的华岗村,也是个历史悠久长远、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据《华氏族谱》记载,华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迁居县南华岗,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1982年春,华岗村东废黄河西岸明代早期古沉船的出土,更使得华岗闻名遐迩。

1982年2月,华堡公社前华岗大队农民华敬公,在村东100米处废黄河西岸取土时,掘出了古船。挖掘出土的明代商船为木质,长15.8米,宽4.5米。复原后长达16米,宽4.8米,载重量约22吨;船设9个舱位,12横格,45道纵格。由船头、甲板、舵梁、脚梁架、舷板、船桅、船尾、船舵等部分组成,是敞口平底、齐头齐尾的沙河船类型。船内有腰刀、象棋盘、中药材、纸张、铁锅、瓷盘、木筷、瓷碗、陶罐、陶瓮,船外还有竹竿、席、麻绳、铁钵等物。

根据船的形状、文献记载、河流变迁情况和器物的颜色、质地、花纹等特点,认定是明代早期的木船;又因中药、纸张、竹竿多为南方产物,判断为由南向北航行的商船。该船的出土,不但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研究明代政治、经济、航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对研究豫东古河道的变迁,尤其是废黄河的变迁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明代商船出土后,即被商丘地区博物馆(今商丘市博物馆)收藏。

2008年6月,在华堡乡华岗村东的废黄河东岸,经过一周左右的清理发掘,文物考古工作者从河床底部,又出土了一艘清代木船。

据商丘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王良田介绍,为了配合隋唐大运河“申遗”,经报请省文物部门同意,商丘市、宁陵县文物部门抽调7名文物考古工作者,于6月20日开始考古发掘,经过一周时间,基本揭开了此处废黄河河床底部沉船的神秘“面纱”,此次发掘出土的为一艘打渔的驳船,初步判断,沉船年代在晚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之前。

从这次清理出土的发掘现场看,船体长5米、宽1.6米,船头保存基本完好,船尾部木料略有破损。虽然船体内和附近没有其他文物出土,但专家认为,此船的发掘出土对研究废黄河河道的航运、变迁和明清时期的造船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华岗村东的这段废黄河,当地人称赵匡胤的运粮河,明清时期河道有200米宽,是清咸丰五年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之前,明清黄河故道“夺淮入海”的一个重要分支。

废黄河原名运粮河、旧黄河、小黄河、张弓河等,流经现商丘市西部睢县、宁陵县、柘城县境,曾为黄河干流、岔道、支流。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北徙,夺山东大清河入海,鸠占鹊巢,旧黄河遂成无源之水,渐成今日雨源型河流。

废黄河原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水、睢水等相连,东通淮、泗,西接汴、洛,历为汴(开封)亳(亳州)间往来孔道。相传五代北宋赵匡胤时已为航运繁忙的运粮河、漕运要道,而华堡镇西区马桥村出过朝廷(皇帝)——赵匡胤被困河东马桥的故事传说,更是千年不衰。

1930年夏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中原大战中,华岗村东的废黄河桥头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斗。8月6日,冯军全线开始总攻。中路孙连仲部兵分两路,一路首先将防守睢县东南河堤岭之蒋军击溃,进至商丘西南勒马集;另一路向宁柘边推进,占据宁陵县南黄岗、张弓、华堡、楚庄。某日深夜,驻华岗废黄河桥东头的蒋军一部被摸营(夜袭),仓促应战,伤亡惨重,尸横遍野,人死得如秋田里捆束好的谷个子一般,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废黄河、黄土地。当时只草草掩埋,多年后村人秋后种麦深耕土地时,还犁出了不少骨殖。

华堡镇西区废黄河莲藕种植由来已久,华岗、腰庄等村沿河岸的群众更是早早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废黄河,变废为宝,大力发展莲藕种植,每户每年平均收入几千元,已成为当地的传统产业。由于废黄河深厚的淤积层,腐殖质、微生物丰富,种植出来的藕节长茎粗,清脆无渣,品质特别好,是当地市场上的“抢手货”。

荷花香两岸,莲藕鼓腰包。夏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怡人养眼;微风吹过,荷香飘满了村野,沁人心脾。而华堡镇西区兴华新城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图里,华岗村东的废黄河更是社区的“后花园”,硬化、美化、亮化,建有健身步道、绿化带、百亩荷塘等,古老的废黄河华岗段将被装扮得更加靓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沉船   宁陵县   宁陵   明代   商丘市   南华   商丘   中原   黄河   商船   莲藕   文物   千年   大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