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 │ 想象一下,如果深圳河成为深港两地的“塞纳河”

叶克飞 作家、旅行者

在世界十大运河的排名中,并无荷兰的踪影,但要说运河之国,唯有荷兰。

无论是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乌德勒支这样的荷兰大城市,还是哈勒姆和霍伦等历史名城,抑或埃丹和沃伦丹这样的小城镇,运河都遍布全城。河道或宽或窄,一栋栋数百年历史的房屋静静立于两岸。若是喜欢游船,甚至可以选择跨市路线,因为古老运河网络四通八达,延伸入海。

荷兰运河兼顾着美学与科学

荷兰水域率高达18%,位居全球前列,仅次于巴哈马等几个岛国。如果对这个数字不敏感,可以对比一下其他国家:日本水域率是0.8%,河道广阔的印度也不过是9%,法国是0.3%,德国是2.2%,西班牙是1%,与荷兰国土面积相当的捷克是2%。

水域率太低肯定不是好事,人类历史上的文明多半是河岸文明,即使是水域率极低的古埃及,也全赖于尼罗河的养育。但水域率太高也不是好事,它意味着有效土地的减少,也意味着交通的繁琐。

但在荷兰,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排名第18位),荷兰原本窘迫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国家之一。在交通方面,荷兰也是最早步入现代化的国家之一,人均高速公路拥有量排名世界前列。

至于运河,当年曾是荷兰经济崛起的关键,直到今天仍是荷兰经济贸易的重要渠道之一。在阿姆斯特丹,运河游船几乎是每个游客的必选项目。运河两岸景致如画,岸上的房屋极具风情,河边则停满了小船和五颜六色的船屋。在阿姆斯特丹,拥有船屋的难度甚至大于拥有一套岸上的房子,船屋酒店更是抢手,非提前预订不可。目前阿姆斯特丹仍有2500多座船屋,许多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其中有木屋,也有混凝土结构,政府规定木屋每三年都要刷一次漆。船屋不但保留原有功能,也普及了水电等现代设施。

在上世纪60年代,船屋甚至成为阿姆斯特丹这个人口密集城市的住宅需求解决方案之一。船屋的地址都是固定的,地址会被记录在政府颁发的特别许可证上,相当于土地证。也正因此,船屋的价值和房子一样,越是黄金地段,许可证越值钱。

阿姆斯特丹足足有165条运河,运河上的桥梁数量甚至远超威尼斯。别看在威尼斯步行,走几步就上桥,但威尼斯的桥梁数量不过是409座,而阿姆斯特丹却足足有1281座。2010年,阿姆斯特丹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果从空中俯瞰阿姆斯特丹老城,密密麻麻的河网、一排排积木般精巧的房子、无处不在的绿树和草地,构成十分和谐的画面。

12世纪时,阿姆斯特丹还是个渔村,名字源于阿姆斯特尔河。随着商业繁荣,城市渐渐崛起。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阿姆斯特丹也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恰恰是那时,为了城市更好地运转,为了运输和城市防御,阿姆斯特丹人开凿了三条最主要的运河,即绅士运河、王子运河和国王运河,组成环绕城市的同心带,即如今的运河带。

可贵的是,阿姆斯特丹在设计三条运河时,采用了现代城市的先进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了住宅开发等问题,展示了高度的理性,兼顾了美学与科学。

当时的运河还承担着交通运输功能,护城河式的防御功能,以及灌溉功能。现在前一种功能虽仍部分继续,但已远非主要运输渠道,后两种功能则完全丧失。娱乐消遣已成为阿姆斯特丹乃至荷兰其他城市运河的最重要功能,无论旅行者还是当地人,都喜欢在河边漫步与休憩。

深圳河道整理不应只停留在生态层面

四十多年前还是边陲小镇的深圳,更多的是向海而生,并没有多少由河道支撑的历史。但翻开当年的老照片和老地图,仍然可以见到三百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如蛛网般交织于这片土地。如今,这些河流的水域面积多已变小,还有一些甚至已经消失。

深圳最著名的河流当然是深圳河,全长37公里的它连接着深圳和香港。它本名罗溪,也称罗湖河,早在明洪武年间,汝南袁氏一族辗转至罗湖立村,便留下“罗溪水长渔歌晚”的记载。它见证着深圳与香港两地的联系,也见证了深圳的工业和城市发展。

此外,观澜河、茅洲河、龙岗河、坪山河、赤石河及明热河的流域面积也都大于100平方公里,见证着深圳的发展。不过深圳的大多数河流都存在河道短小、水环境容量偏小的问题,城市污染负荷远远超出河流的承载力。尤其是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圳沿河工业和产业日渐发达,排污压力一度给水环境治理制造了巨大难题。甚至在二十年前,“深圳河水太臭”就像“深圳速度”一样,是每个新深圳人的“共识”,重度黑臭水体一度占全市总河长的47%。

但也正是深圳,首创志愿者河长学院和“民间河长”护水新模式。2016年,深圳启动治水攻坚战,数年时间里,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稳定消除黑臭。如今在深圳,河流水体清澈,河岸绿树成荫,为城市营造着一个个公共空间。

以大沙河为例,它流经繁华的南山区,如今是城市里难得的绿廊。每年秋冬在观澜河畔观赏异木棉,在洪湖公园附近的布吉河段欣赏涂鸦文化,也已成为深圳人的保留节目。

曾经在深圳污染最为严重的茅洲河,如今也变得清澈。这条在深圳境内流域总面积达388平方公里的河流,曾经聚集约5万家工业企业,其中还有众多电镀、线路板等高污染中小企业。有人回忆,当年茅洲河不但散发着刺鼻臭味,河水还会因污染源而不断变色,今天黄色、明天绿色、后天又变红色,枯水期时可见河道底泥如柏油般黏稠。针对这条流经深圳和东莞两地的跨界河,深圳与东莞联动,逐渐改变水质。如今,茅洲河流域已有6座湿地公园、31处亲水平台,沿河绿道达到215公里。

深圳河在水质大大改善后,水生物和鸟类成为常客,摄影爱好者常常可以拍到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深港两地合力保育的大片红树林,更是肉眼可见的生态成果。也正因此,有人提出能否将深圳河发展为深港两地的“塞纳河”,让塞纳河左岸的历史与文化、右岸的商业在深圳河两岸以自己的方式呈现。

这并非不可操作之举,尤其是在推动大湾区一体化的当下,许多原先看似遥不可及的管理难题,似乎都可以通过创新方式解决。不管这样的构想是否可以实现,对于深圳而言,河流的整治都不应该停留在生态层面。当河水变得清澈,人们下一步需要的便是河岸的文化气息。

来源 晶报APP

编辑:李慧芳

#聚光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塞纳河   深圳   阿姆斯特丹   荷兰   水体   聚光灯   河道   水域   运河   两地   河流   功能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