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追求为“精准”-访“大国工匠”刘湘宾

【文昌卫星发射场声音:5、4、3、2、1,点火!点火!起飞,起飞……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邓洪勤: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已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工况正常,现在我宣布:此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鼓掌声)……

央视主持人:今天(10月31日),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是空间站建造的关键之战……

2022年10月31日,伴随着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巨响,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搭载着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腾空而起。中国航天人再次创造奇迹,胜利完成了我国空间站建造关键一环,用成功报效祖国。

刘湘宾:为啥我激动,就是我知道,什么叫大国重器,这就是中国创造,这就是大国重器!


请听新闻专题: 一生追求为“精准”

——访“大国工匠”刘湘宾


【片花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惯性,事业上的惯性,生活上的惯性,等等。那么,刘湘宾的人生惯性是什么呢?

刘湘宾:要在铣加工这个领域,我就要成为尖子。

刘湘宾做到了!40年坚守,在铣工车床的三尺平台上,刘湘宾一次次向极限挑战,将惯性导航产品做到极致。】

采编团队成员采访刘湘宾

38万公里,是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微米,是一根头发丝的七百分之一,这也是某型号航天硬脆材料零件半球和球碗的切削精度。在重达八百吨的嫦娥五号上做出0.1微米以内的加工,对操作工人而言是一种怎样的极限挑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7107厂的数控铣工刘湘宾,就是那个无畏的挑战者。

出录音:我这个半球和这个球的精度能达到0.1个微米,0.1个微米的概念就是啥?我的精度能达到一根头发丝的1/700。】

从金属到光纤、石英材质配件的精密加工,刘湘宾攻克了一个个难以逾越的世界性瓶颈问题。他们加工的某型号石英陀螺,精度比机械陀螺提高了50倍。

出录音:这个杯子,我用了整整六年时间,把它拿下了,把它攻克了,因为它是石英玻璃,这个在世界上对咱们国家绝对是技术封锁。】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场成功发射,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两个乘组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成就举世瞩目。载人航天工程实施的30年间,也是刘湘宾和他的团队,一次次受领急难险重任务,面对难关,迎接挑战的30年。

2022年5月18日,记者一行到7107厂采访,踏入“刘湘宾大师创新工作室”,一位身着藏蓝工作服,看上去结实敦厚的中年人迎面走来,他面带微笑,伸出一双温暖而厚实的大手向我们问好。一眼看去,那双让人倍感踏实而有力的手上有一些划伤后留下的疤痕。这就是我们此行要采访的主角——刘湘宾。

刘湘宾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一组组精密加工配件模型的诞生经历。从他的话里,这些器件模型就像是他和他团队抱回的一个个金娃娃,让他爱不释手。在工作室的墙上,写满了“攻坚克难,精钻细研”“吃苦、战斗、攻关、奉献”“打破常规是常态,急难险重是常态”等训语,这让记者从中找到了答案:在刘湘宾的梦想里,实现梦想,永远是下一个。

说起今年3月2日获评2021年度“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事儿,刘湘宾一语道出了感言:

【出录音:对自己狠一点,过几年,过几十年,你一定会感谢发狠的自己。你不发狠,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就是我对我一生的总结。】

在给刘湘宾“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颁奖词里这样写道:“以匠人之心,铸大国重器。在以微米度量的世界里,刘湘宾坚守寂寞,不断超越,用一点点缩小的精度,一次又一次书写着中国”。别人获得荣誉,喜悦、激动是主旋律可刘湘宾却说,荣誉的背后,心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让他时刻不能懈怠。

【出录音:每次拿到一个荣誉的时候,我就感觉我肩上的担子又压了个秤砣,就是得一次奖,压一次。得一次奖压一次。

获奖当天,有同事打电话半开玩笑地问刘湘宾:“当初梦想实现了没有?”刘湘宾非常认真地想了想后说:“没有,这才刚刚开始。”

出录音:作为工匠,不是说作为大国工匠,首先你具备这两个条件,如果说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你是达不到的。第一个条件,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第二个,要有高超的技能水平。】


【片花二 人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惯性,一生追求,永攀高峰。刘湘宾的人生制高点在哪里?

刘湘宾:我就要攀铣加工最高峰,别人干不出来的,我就要试一试,我就要挑战一下这个极限。

在刘湘宾的梦里,实现梦想,永远是下一个。

采编团队成员采访刘湘宾的徒弟毋金峰

刘湘宾自幼就聪明爱捣鼓,喜欢把家里的机械钟表和玩具小汽车反复拆卸组装,却常常因为无法把零件组装回去而挨父亲的打。1980年,16岁正上高二的刘湘宾毅然报名参军。三年后,他退伍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开始与航天结缘。

刚进厂时,刘湘宾对如何开动机器加工零件一无所知,但他将技校的13门课程书本装到军挎包里,白天跟着师傅练,晚上自学看书随着一次次技术难题的攻克,刘湘宾百折不挠,勇攀技术高峰的底色被彻底擦亮。他除了干好铣工的活儿外,对其他技术问题也从不放过。为此,刘湘宾没少遭人白眼,可他总是呵呵一笑。

【出录音:你就是个技能工人,你有时候攻关呀,改革呀,你都干了一些人家技术人员干的事,干了一些设计人员干的事,人家说你是不是手伸太长?我就要攀铣加工最高峰,别人干不出来的,我就要试一试,我就要挑战一下这个极限。

2000年,7107厂引进了国内最先进而且稀缺的数控机床,技术资料和数据编程全是英文。啃下这块硬骨头,对于没有一点英语基础的刘湘宾来说,是个重大挑战。

出录音:当时这个设备在咱们国家是非常少,刚才带你们看了,所有的操作系统全是英文的。你英文字母都识不全,你凭啥把这五轴机床玩得这么好。我现在学的就是哑巴英语,系统上的东西我都认识。然后第二个关就是软件关,因为这个智能化(水平)特别强,你没有软件支撑,你缺条腿,靠手工编程不行。当时讲那就是二十多年前、将近三十多年前了,那时候跟媳妇刚结婚,就把我们家仅有的5000块钱买了20个课时,请辅导老师教我Master cam这个软件。当时我确实学到12~13个课时的时候,我不学了。为啥不学了?我全学完了、学会了。首先我有加工经验,我把软件结合到我工作的实践中,我学完了,马上就可以开着机床试。我这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我的习惯是,在看书中进入梦乡。】

回想起从参加工作到一路成长为“大国工匠”的经历,刘湘宾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当兵时养成的那股韧劲儿已经浸入到骨髓里去了,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深刻地影响了自己。

【出录音:因为我父亲是航一代,我是航二代,我从小是听着军号长大的,我又受着航天的精神,航天的艰苦奋斗这种精神。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惯性导航领域超精密加工的领跑者,刘湘宾他们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继续“自找苦吃”地研发新技术呢?刘湘宾解释说:

【出录音:这个陀螺是干啥的?陀螺它就是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的,打得不准全靠它。这个石英谐振陀螺成功了,后边所有的什么激光陀螺,什么光纤陀螺,就是所有的陀螺,就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它的精度基本上比机械陀螺要提高50倍,比激光陀螺和光纤陀螺要提高20~30倍。

不管是一次次面对别人的不理解,还是一次次打破惯性导航领域超精密加工的世界纪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三秦工匠”到“大国工匠”,一路走来,40年间,刘湘宾获得过数不清的荣誉,但他依旧是那么淡然。刘湘宾的女儿刘青说,如果把父亲这些年获得的证书摞起来,能有大半个人高。

【出录音:原来我们家里有一个大的书柜,上面除了放书,最上面那一层都放他荣誉证书。就是他拿回来一个,往那里一插,拿回来一个,往那里一插,后来被他收箱子里了,那块儿感觉摆不下了。因为我爸一直属于那种特别低调的一个人,像今天获了一个什么先进个人什么的,回去就往那一插,都不带跟我说的。

刘湘宾说,他的时间几乎都泡在车间,留给工作了,陪家人、做家务的时间很少。但在女儿心中,父亲依然威严,值得尊敬。几十年来,刘湘宾一心扑在工作上,他的这种精神,也深得贤内助的支持。刘湘宾妻子袁秀芳:

【出录音:他是个细心人,他每次我过生日他都给我送礼物的。反正是每次过生日他都给我都挺惊喜的,像手镯子都是他过生日给我买的。】


【片花三 人生惯性的动力,来自压力与挑战,刘湘宾的人生动力来自哪里?

刘湘宾:这人是要有目标的,你立志以后,你有目标,你就要照着这个目标去发展。

爱自己的事业,视产品如生命,这给了刘湘宾源源不断的动力。

采编团队成员采访航天7107厂精密加工事业部党总支书记扈建山

刘湘宾看人的眼神非常专注,他盯着一个地方,可以一动不动,却能自如地回答你的问题。用刘大师的话说,这是几十年搞精密加工、从一次次失败到成功的经历中练就的。

【出车间现场声音

刘湘宾:这个就是铣加工中心。这边是数控车(床),你看……(声音压衬渐弱)

刘湘宾带着记者走在精密加工车间里,一台台数控车床高速飞转着,这熟悉的环境和声音,刘湘宾的徒弟们用大声问候或用眼神跟他打着招呼,让刘湘宾显得很自豪、很激动。

【出录音:你说我把产品怎么做到的,产品靠手艺,什么叫精品,这就是万无一失,这个,100%。】

刘湘宾在工作上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每个零部件都是要上天的,所以任何一步都要做好,没有99.9%的产品,所有产品的标准必须是100%的。

【出录音:我用我的实际工作,我用我的百倍努力,我保证产品的质量,我保证产品质量不是99.9%,它一定是100%。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爱航天、去献身航天。

由于航天产品的特殊性,刘湘宾常常告诫自己的徒弟,干航天工业不比做手机、电脑。手机、电脑坏了,可以拿去修,有试错的成本。但航天的精密零件出现了问题,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2019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隆重举行,当火箭军方队震撼驶过天安门广场,千里之外的刘湘宾流下了眼泪。

【出录音:刚才说了国庆七十周年的时候,我说话很有底气,我知道我的东西装在什么地方,别人不知道,我知道,这就是大国重器,这就是我的自豪感。

刘湘宾所在的单位主要生产卫星和潜水器等国之重器的导航系统关键零部件——陀螺仪。由他们加工的陀螺零件组装成的惯性导航产品,数十次圆满完成了国家重点防务装备、卫星及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

【出录音:惯性导航,顾名思义,它就是火箭和运载武器的眼睛和中枢神经。导航系统,它可以叫这双千里眼,它的眼睛更加明亮,姿身更加灵活。无论在天空和陆地还是海洋,它都能精准地去定位和调整姿态信息,就是最后做到精准打击。

每一次有新的火箭型号诞生,对于刘湘宾来说,就是一次技术攻关,最难的一次刘湘宾泡在车间20天几乎没合眼。

【出录音:两个月的任务,只用了20天就完成了。当时我是一次一次刷新我不回家的记录,7天,15天。当时,我记得15天没回家,没有脱过衣服睡觉,就是困了,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最后都是为了这个任务,两个月,20天我们就抢完了(任务),而且是保质保量给人家总装交付了。最后车间领导震惊了,厂领导震惊了,我们九院的领导震惊了。就是不讲条件,保成功、保发射,这就是我们的口号。】


【片花四 生命的意义,在于一个个人生目标的实现。刘湘宾的目标在哪里?

刘湘宾:这一生带了33个徒弟,我的徒弟获得最高的奖项就是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省国防技术能手。

记者:还有一句话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刘湘宾:这个我不怕。

刘湘宾认为,作为一个一线技能操作者,就要把钻技术、传技能、带好人、出精品牢牢放在心上。

采编团队成员与刘湘宾合影

40载坚守,不分寒暑,很少有节假日。常常提前1小时上班,推迟两三个小时下班,甚至时常连轴战。据厂方统计,刘湘宾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创造了多年来年累计工作量在500个工作日以上的记录,是普通员工的两倍,加工上万件航空航天产品零部件,数次打破行业创新记录,铸就了“机床铁汉”的美誉。

航天产品不允许试错,它一定是100%;只有“精度”才能实现目标任务的“高度”。刘湘宾用呵护生命般的挚爱,铸就一代航天人的底气。

刘湘宾跟记者半开玩笑地说,自己是“手艺人”,干精密及超精密仪器零件加工,全靠“手上的功夫”和“眼上的功夫”。为了干好工作,有些爱好他只能“忍痛割爱”。

【出录音:我一辈子不喝酒,为啥不喝?自从干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全凭双手的感觉,紧个螺钉,拿扳手紧,活壁太薄了变形了。这么多年已经成习惯了,我为了保护我眼睛,手机基本上我不看。】

让“精准”成为习惯。“手艺人”刘湘宾会把自己生产加工的每件产品都当成工艺品来做。闲下来时,他会把自己造出来的一些零件整齐地摆在桌子上,就跟雕刻师一样,静静地看着。有时候他也会皱起眉头,想着某个地方还能不能再完美些。

【出录音:就是天天上班、干活。他(师傅)就喜欢听这机床声音,一听机床声音就跟打了鸡血似的,跟我一样,就是第一代咱们国家的技能工人的传承。激动,(记者问:为啥激动?)能把活干出来啊,刀子在旋转,零件从一块铁干成一件优秀的作品,一般人的技工水平达不到这个境界,咱干的每个零件,它都是艺术品。哪个地方还有瑕疵?还能把它干得再好一点,太大的成就感了。

毋金峰2009年进厂,是刘湘宾带的徒弟之一,刚来厂时,对数控铣工还是一张白纸,如今,小毋干起活来得心应手,也能拿下一些高精尖产品。毋金峰曾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标兵称号。说起对他师傅的印象,首先映入他脑海的词语就是:严格。

【出录音:(记者:这个严格到什么程度?)严格到当时我干这个活,他要正负1丝的公差,我觉得我只要做进公差内就可以,当时不理解,这个零件就是合格的零件,但是在他眼里这个零件就是不合格的零件。(记者问:现在理解了?)现在理解了,从我带徒弟以后。】

对于徒弟做出来的产品,刘湘宾要求跟自己一样,确保“一把尺子,一个标准”。目前,刘湘宾带过的团队成员已有多人先后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省国防技术能手、陕西省“能工巧匠”等称号,三分之二以上成员为技师,8人晋升高级技师。

【出录音:因为我这个工作室是陕西省示范性工作室,我就是要啥,带着徒弟们钻技术,我就是钻技术还是要传技能,还是要带好人,最后还是要出精品。】

长期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给刘湘宾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影响,可为了工作任务的如期、甚至提前完成,他总是带头加班赶任务的那个人。

刘湘宾说,自己当过兵,身体素质好,有个头疼脑热“扛扛”就“自愈”了。他有胆结石,平时发作时,随便跳几下就“对付过去”了,可是有一次,这些“土办法”统统失灵了。

出录音:我的身体特产石头。我有肾结石,我还有胆结石,当时是120把我拉走了,当时我还在老区,我干着活。因为我要插我加工中心上面的钥匙,但是台子很高,一米多高,我拔完钥匙该跳下来了,没想到把石头给变了个(位置),把肾管给堵了,堵了液(体)不流了,它憋呀。不到二十分钟,满身满头的汗,我实在受不了了。徒弟问,师傅你怎么了,怎么这样呀!到我们宝鸡中心医院去,人家大夫一看那情况,当时急诊做手术,把我胆就给我摘了,还插着尿管在医院,(可厂里有紧急加工任务),三天带着尿管回来干活来了。真的一投入工作这不疼了。

刘湘宾对自己“漠不关心”,平时对工友却是关怀备至。可有一次,为工作上的事,刘湘宾却挨了工友的揍。2015年,接到某型号航天产品订单,为了紧急赶制产品,刘湘宾带领大家“5+2”“白加黑”连轴转。

【出录音:今天让你加班,你不加。我说,你不加不行。他可把电源给我关了,(他说)我今天就是不加(班),当时我火一下就起来了,我就把他拽过来了。没想到他会动手,‘咣’地给我一拳。】

挨了打,刘湘宾坦然面对,最终,对方被他的真诚,和对任务的绝对服从所感动,主动完成了工作任务,确保整个加工任务顺利完成。

在工作中,刘湘宾从来容不得半点马虎。刘湘宾的高超技艺让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外加住房的诱人条件。有人说他傻,劝他离开单位到社会上赚大钱。刘湘宾始终一如他19岁刚进厂时的那般,默默坚守在属于在他的机床前,用铣工刀雕刻出那耀眼的“航天梦”。

【出录音:这一辈子,这40年,我就干了这一件事情。我对我们航天,特别是对我们(7)107(厂)是有深厚感情的。想不想这个事情,肯定想,因为外边的待遇肯定是比我们厂那不是高一点。但是你权衡利弊,天平还是航天的天平比较重。

对于产品质量追求极致的刘湘宾,在精密加工上的“不近人情”,正是中国航天产品质量金字招牌的完美诠释。7107厂精密加工事业部党总支书记扈建山:

【出录音:刘湘宾同志应该讲,技能水平提升很高,团队意识比较强,善于带队伍,队伍凝聚力战斗力特别强,对自己要求也特别严。尤其是在技能传承上、带徒弟上,特别是目前车间铣工中坚力量,那些骨干基本都是他的徒弟。

2020年12月1日,当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成功着陆,2021年10月16日,当搭载3名宇航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伴随着一次次火箭的成功发射、卫星入轨、蛟龙入海,这些“大国重器”背后,都有刘湘宾和他团队成员矢志追求的身影。

航天歌曲《问天》压衬,渐弱

40年来,刘湘宾开启了全新的航天硬脆材料零件超精密加工的微米、亚微米时代,更以产品“零缺陷”和100%的优质率诠释着工匠精神,默默践行着“从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转变”的伟大中国梦。

40年过去了,当初的梦想澎湃依旧……


记者:崔杰、赵文彬、刘圆圆

编辑:崔杰

审核:付银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工匠   大国   陕西省   精密   陀螺   精准   惯性   徒弟   零件   航天   加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