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社交媒体依赖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便于指导个体合理利用手机

大学生作为使用智能手机的较大群体,对其的使用时间和粘性都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尹静汝在对宁夏地区大学生进行研究时,发现该群体中95.6%有智能手机,其中选择全天24小时开机的占75.3%。随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社交达到了空前繁荣。

手机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它为大学生的沟通、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对其不合理的使用也给他们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人格特质、网络自我表露之间关系的全新角度进行探索,希望能进一步解释依赖的形成机制,以便指导大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社交媒体,减弱因为过度使用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

研究对大学生群体智能手机使用的情况进行了四方面的调查,分别是大学生的智能手机占有率、使用时间、手机应用的偏爱类型和手机社交媒体的偏爱类型。

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智能手机的占有率高达99.7%、拥有智能手机时间超过2年的高达74.1%,由此可见智能手机在该群体中使用相当普遍。

拥有智能手机不足两年的大学生大二40.4%、大三4.3%,这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进入大学后才拥有第一部智能手机。

大一学生拥有智能手机2-4年的有29.2%、超过4年的有23.2%,可见他们在高中甚至初中时就有了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使用者有低龄化趋势。

在手机应用的偏爱方面,社交类、娱乐类和生活类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三类手机应用,可见社交类手机应用被大学生群体广泛使用,它已然成为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部分,并深深影响了他们的社交方式。

在社交媒体的偏爱类型上,QQ、微信和微博为大学生最常用的三种手机社交媒体,可以看出像QQ和微信为代表的即时类的社交媒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二、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差异分析

从性别角度看,男性和女性在社交增益、戒断性、强迫性及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在突显性、强迫性两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两个维度得分都是男性低于女性,这表明女性比男性有较强的凭借手机社交媒体满足社交需求的意愿,而且在部分情况下,会迫使自己使用。

是否为独生子女在社交增益、强迫性、戒断性、突显性及依赖总分上未呈现出显著差异,这与吴辉良和肖祥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研究结果相符。

从居住地的角度来看,仅在突显性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城镇大学生所得分数高。这表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社交媒体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加广泛。

这可能是由于城乡的物质水平差异造成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接触智能手机比较早、使用手机社交媒体较早造成的。

研究发现各年级大学生在各个维度及总分上的得分均呈现出显著差异,呈起伏、上升态势。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总分上,得分的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硕士、大二、大三、大四、大一,另外在突显性、社交增益和戒断性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布于总分相似。

硕士阶段不再有像本科阶段的班级模式,更多的学生个体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意识到社交在求学、研究、求职等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加强了以手机社交媒体为平台的社交活动。

一方面体验到手机社交媒体给人际关系带来的改善,另一方面有感觉到对手机社交媒体的过分使用对学习效率、身体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处于矛盾中。

大三的学生慢慢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时间上会慢慢偏重于学习,社交群体规模趋于稳定,社交需求减弱;大四学生面临实习、找工作、考研深造等方面的问题。

主要的时间用于以上方面,过多使用手机社交媒体会影响日常安排,用于社交上的时间进一步被压缩。

三、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网络自我表露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一)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研究假设,依赖和人格特质两者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质和依赖总分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和依赖总分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外倾性和依赖总分并未呈现出显著相关。

一个人神经质特质得分高,较易体验诸如气忿、恐慌、焦灼等负面情绪,对情绪调节能力较差,现实生活里易出现人际交往问题,从而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也许会选择手机社交媒体的方式进行交流,进而避免现实中会出现的冲突。

开放性特质得分较低的人意志力和自控力品质比较差,办事效率低,同样在手机社交媒体使用方面也体现出自我克制不足,沉溺于虚拟社交带来的快乐中,进而形成依赖。

宜人性特质得分较低的人对待别人,常带有敌对、多猜忌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较难与他人建立稳固和谐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

而手机社交媒体的丰富的功能、良好的操作性和互动性,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孤独,因而该类型的人容易产生对其依赖行为。

尽责性特质得分较高的人责任意识强,严于律己,办事有筹划、高效,可以有效地调节的冲动,所以不易对手机社交媒体形成依赖。由此可以看出,人格变量可能是影响个体产生对手机社交媒体过度使用甚至依赖的关键因素。

(二)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

研究假设,依赖和网络自我表露两者间呈现出显著相关关系。网络自我表露中情绪、观点态度维度与依赖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

网络自我表露中异性交往、学习、表露总分与依赖中的社交增益、强迫性、冲突性、戒断性四个维度及总分之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

研究结果基本支持了研究假设。于明璐和聂丽萍对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结果中,均表明个体的网络自我表露程度越深和广度越广,其现实生活里孤独感越强。

手机社交媒体凭借它自身众多特点消除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通过它,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有效地降低了个体现实中的孤独感,从而易于成为大学生应对负面情绪的工具,所以说网络自我表露高的大学生易于对其产生依赖。

(三)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网络自我表露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自我表露总分在神经质和依赖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在宜人性和依赖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在开放性和依赖总分之间起遮掩效应。

神经质特质与依赖总分两者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即该特质得分高的个体其依赖水平相应也高。

该群体往往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人际交往的问题,进而更多地选择网络这种虚拟手段进行沟通表达,而手机社交媒体作为社交网络的主力军,自然网络自我表露会加速神经质特质得分高的个体对手机社交媒体形成依赖。

该群体重视与他人合作,现实中人际关系和谐,对于通过网络沟通表达的需求低,对手机社交媒体使用粘性相对也低,从而降低了依赖的可能性。从开放性、网络自我表露总分和依赖总分三者的路径图来看,直接效应为负值,间接效应为正值。

开放性特质得分高的大学生偏爱抽象思维、兴趣广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态度开放,易接受新事物,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程度低。

网络凭借其新奇性、便捷性的特点,自然成为该群体沟通表达的日常工具,网络自我表露高的大学生易于产生对手机社交媒体的依赖行为,开放性特质的人通过网络自我表露会加重其手机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从而表现出间接效应对总效应的遮蔽作用。

四、教育建议

重视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低龄化现象

研究发现大一新生中处于较高依赖等级的人数占有23.5%,而且大一新生中拥有智能手机超过2年的人数占52.4%,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低龄化趋势可能还会延续,希望相关部门对于这种情况给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大学生群体中近三分之一存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高校应加强引导,一方面广泛宣传过度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危害,一方面举办丰富多姿多彩的文娱节目,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改善人际交往情况。

对于依赖较为严重的对象,可以通过个体、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助其顺利渡过难关。

大学生应加强自身教育

大学生应该对手机社交媒体有正确的认识,并对其过度使用的危害有深刻认识,形成合理使用习惯。积极参加校园活动,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增强自信,勇于尝试,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特质   社交   媒体   手机   总分   智能手机   得分   人格   个体   自我   关系   大学生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