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最苦情的一首诗,写尽了人生起伏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明月,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 冬至将至,夜梦悠长 -

冬至,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兼具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古有“冬至如大年”的说法,有宴请、吃饺子、酿米酒、画九等习俗。

这一天,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所以也意味着“寒冬”正式来临。

就是我们常说的 “进九”、“数九寒天”,有“九尽桃花开”之说。

目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冬日利于病毒滋养和增长,保持身体康健永远是头等大事。

岁月如梭,惊鸿照影,有时候后知后觉,一年就临近尾声。

对很多人来说,这注定都是艰难的一年,他日回想起来,也必定是记忆中浓重的一笔。

人生起起伏伏,但凡让我们困苦的,也必定能使我们更加坚强。

比如“诗圣”杜甫。

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再一次失去了倚靠,不得已离开成都,辞别“浣花草堂”,转投夔州都督柏茂林。

此时已经是杜甫人生中的最后5年,辞官后他便人海漂泊,幸得友人相助才与家人相聚,有了短暂地膝下之欢。

原本,他身出“京兆杜氏”,是真正的名门望族,爷爷杜审言又是名誉前朝的“大牛”,父亲也是朝廷官员,可谓是风光无限。

所以杜甫青年时,也曾有过“裘马轻狂”的快意。

然而人生此一时彼一时,人生下半场杜甫过得凄凄苦苦,为了求仕,自己幼子生生被饿死,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涯。

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才成就了一代伟大的诗人。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便是他搬至夔州后,于“冬至”所作。

- 诗文赏析 -

...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出自杜甫的《冬至》

唐代宗大历二年,即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度过了弃官飘零以来的第九个冬至日。

长年为客流落异乡的杜甫,每逢岁时节令都会生发无穷感慨,感怀之际便写下了这首诗。

忽忽:指飘忽不定的样子;

泥杀人:胶滞纠缠;

杖藜(lí):拐杖;

丹壑(hè):道家所处之地;

鸣玉:古时官员所骑马上要镶佩玉器作为装饰,马行走时发出碰撞之声;

紫宸(chén):唐大明宫中的紫宸殿;

三秦:原指长安附近古秦国之地,此代指朝廷。

从诗中可见,此时的杜甫依旧心怀“家国天下”之梦,忧国忧民,但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国运便直线下降,不复往昔。

早年杜甫就写下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是他心中的未竟之志,所以郁郁寡欢,心中始终留有遗憾。

诗文大意可解为:

每逢冬至,总是在他乡为客,内心的愁苦无人可知,反复胶滞纠缠,让人神情恍惚;半生流寓江湖,不觉已经衰老,映江自照,鬓起白霜,这里虽有万里天涯的风俗和人情,但仿佛也都在各自相亲;

冬至雪落后,我拄着拐杖踱步到道家隐士的居所,面对此情此景不禁又忆起往昔,那年那月刚刚散朝,我正离开紫宸殿宫门,听着官员身上的佩玉鸣响。此时心梦已碎,不剩一寸,前路更加迷茫,我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看见遥远的长安。

写下这首诗后的第三年,杜甫就在客舟中与世长辞了,虽然梦想最终也没有实现,但他笔下的诗却给了无数人力量,比如著名的“三别”、“三吏”,还有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也许正如《孤勇者》所唱:人只有不完美/值得歌颂/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

杜甫有匡扶社稷之梦,他也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结果只是一种定调,过程才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适逢冬至,蓦然回首,这一年亦是匆匆而过,再有10天就是新的一年了,无论2022过得怎么样,它都将作为人生的经历而充实未来的路。

共勉,加油!

- END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京兆   冬至   佩玉   人生   苦情   长安   杜甫   诗文   道家   风俗   官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